陶瓷注浆成型中的一个误解
(2022-05-05 07:17:45)
标签:
日用瓷注浆成型稀释剂 |
分类: 胡侃闲聊 |
1976年离开农村进入日用陶瓷厂,直到1984年进入科室做技术工作,老忠在高温粉尘车间里做了八年茶壶。其中在山西闻喜两年,在河北唐山六年。
66届老高三的老忠,进工厂的时候已经29岁,和同时入厂的十几岁小青年,和刚刚进厂的文盲,在同一起跑线上当“学徒工”。工厂的工资级别,只有壮工不执行学徒期,其他工种根据技术要求学徒期不同。老忠所在的注浆成型,是成型车间技术要求最高的,级别可以高到七级,但按规定学徒时间要比其他工种长一年。作为有文化,有科学知识的一代新农民,来到工厂当然就是新工人,尽管挣钱最少,想的、干的,还是不甘心和那些同级别的年轻文盲一样。
老忠的工作是做茶壶,做起来就知道,注浆分空心成型和实心成型。茶壶的壶身、壶嘴、壶把,都是空心的,是把泥浆倒入石膏模型内,石膏吸收泥浆中的水分,形成一定的厚度,再把当中多余的泥浆倒出来成为中空。贴在石膏模型上的部分继续吸收水分,干燥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脱模取出。这就是空心注浆。
还有一种是实心注浆,区别就是泥浆贴满石膏模型的空隙,和铸造工艺类似。较小物件如糖缸、奶缸的把,就是实心注浆。当时的椭圆形大鱼盘也是用实心注浆完成。
注浆成型工艺上,很普遍认为,含水量大较稀的泥浆,做出来的产品泥料颗粒更加致密。但这是无法解释的,也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同时也都在经验上承认,泥浆稀的产品容易裂。干燥过程和烧成过程中收缩率高,是产品开裂的根本原因。颗粒致密应该是相反,收缩率低。“容易裂”,恰恰说明泥料颗粒疏松,而并非致密。
在老忠担任注浆成型车间班组长期间,不需要完成生产定额,就有条件进行一些试验。恰好当时生产的茶壶变形比较明显,于是用一种专用的同材料当烧成过程中的底垫。老忠就捎带做这样的底垫。这个底垫本身没有很高的要求,形状是一个扁平的圆台,中轴的断面是一个等腰梯形。平时都用最稠的泥浆进行实心注浆,老忠就特地加水配出最稀的泥浆,用多次注入的办法进行填充。这样最后出来三个特殊的试制品。脱模以后和其他底垫看不出任何区别,但烧成以后看到,这三个底垫上下两个平面都成了凹曲面,变形十分严重。完全能够证明,泥浆稀了,制作的产品收缩率高,也就是泥料颗粒疏松。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致密”,这是因为从石膏模型中脱模的湿坯,稀泥浆做出来的坯体会比较硬。那么既然比较硬,为什么却是疏松的?这就要从“减水剂”的作用说起。
“减水剂”,这是通俗的叫法,科学的叫法应该是“稀释剂”。陶瓷工艺通常用的稀释剂就是碱面,家庭常用来蒸馒头,就是那东西,工业上叫做“纯碱”,化学上叫“碳酸钠”。这东西加入到泥浆里的作用是使泥浆增强流动性,也就是在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泥浆变稀。有同样稀释作用的化学添加剂还有若干种,但从成本、效果和使用经验上,始终更多更普遍地用碱面。
碱面的用量是根据泥料的分量而定的,和用水量无关。在一定用量的碱面下,加水量则是由操作者自己控制的。那么稀泥浆和稠泥浆,在被石膏模型吸水后,含水百分比一样的情况下,稀泥浆被水带走的碱面就要相对多一些。也就是说,稀泥浆成型后,相对泥料的碱面含量会,比稠泥浆成型后要少一些。
少了稀释剂,就会显得似乎更“干燥”,脱坯的手感也就会比较硬。换句话说,比较硬是因为:稀释剂含量低了。相反,上述实验结果已经证实:稀泥浆成型的坯体虽然硬,颗粒反而更疏松。
前一篇:七律(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