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灵魂从来不寂寞——《苏东坡传》读后感

(2019-12-14 16:00:51)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历史

分类: 读书笔记

              徐小英


今年,我读了很多图画书,文字书倒读得比较少。10月,我特意在网上买了一些纯文字书来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是我最想读的一本。


伟大的灵魂从来不寂寞——《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之前看了一本苏东坡的漫画传记,对苏东坡的大概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心里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很想看看详细一些的故事,因此就买了这本厚厚的《苏东坡传》来读。

 

我于1025日开始读这本书,第一天只看了序言和第一章。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交代了他写苏东坡传的原因,还有他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


林语堂1936年后旅居美国,大约在1945年后用英语写成了这本书,后来台湾才有人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大陆出版这本书应该是近几年的事情了。我看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1月出版的版本。

 

林语堂先生大部分时间住在国外和港台,原来在大陆并不出名,因为《京华烟云》电视剧在大陆热播,林语堂先生作为原著作者才被我们所熟知。


我以前只读过林语堂的散文,这次是完整地读林语堂写的传记,第一天只读了14页,第二天也只读了二十多页,大概了解了一些苏东坡童年和青年事情的生活故事,书中写了苏东坡的父亲和弟弟一起去京城赶考,一起考中进士的经历。


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和兄弟苏澈在京城考中进士之后,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居丧两年多。随后,苏东坡父子携家眷离开四川老家去京都,真是一路游览一路写诗文,好不惬意!这些诗文还专门印成了诗集,叫《南行集》。在宋朝那个时代,旅游并写诗出版诗集大概也只有当官的士大夫才能有如此雅兴吧!

 

苏东坡父子一家人到了京都,买了一栋带花园的房子居住。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后来为皇帝写传记。苏东坡和弟弟苏辙通过朝廷的考试,获得朝廷赐予的为官资格。虽然苏东坡才华横溢,但也必须到从低级官职开始仕途,被派到陕西凤翔去担任判官。

 

苏东坡这个时候写了一首著名的七绝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我记得我高中时期的日记本上就写下了前两句诗,我当时就觉得这句诗歌很有人生到处飘游的韵味,记忆深刻,但我并不知道是苏东坡写的。


我在《苏东坡传》里再次看到这首诗歌,才知道这是苏东坡二十多岁时在陕西做官时写的佳作。我年轻时读了这句诗,就觉得人应该到处游历,虽然只是像飞鸿踏雪泥一样,只留下一点足迹,但是飞鸿不计较那么多,依然要到处飘游的。因此我高中毕业时考上大学,填报的志愿大都是外地的高校,我是很希望像飞鸿一样到处飘游的。

 

苏东坡真是一个像飞鸿一样到处飘游留痕的诗人,他在做官之余,到处游历山水名胜,用他那无限的才情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当然也留下了一些诗词之外的很多故事,这本传记中也记录了这些故事。这些故事中涉及的人物以后也会在苏东坡的宦途沉浮中经常出现。

 

苏东坡的宦途,似乎总是与宋朝皇帝的生死相关,他在宋仁宗时期考中进士,开始当官。宋仁宗的儿子宋英宗也知道他的名气,要破格提拔他,后经过考试在史馆任职。苏东坡因此能够饱读大量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和名家绘画,他自己的诗词也写得更加深沉。比如他在妻子死后写了这样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看似简单,读来却让人伤神。

 

我读了三天,才读了前面6章,共68页,似乎有些读不下去了。因为第七章的标题为“王安石变法”,作者详细记叙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过程,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官场斗争。这些内容虽然和苏东坡的宦海沉浮相关,但是我觉得作者的笔墨似乎更多用在了写王安石身上,写了王安石的性格和很多故事,还写了王安石处心积虑实施变法的事情,连变法的实施情况都写得非常具体,都似乎忘记了这本传记的主角是苏东坡。

 

第八章的标题为“拗相公”,作者依然写的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官场争斗,民间纠纷。苏东坡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史馆一个执笔为文的小官,也给神宗皇帝两次上长篇奏折,就王安石的变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


这两章看得我有些郁闷,因为我对宋朝的改革不感兴趣,而且我不喜欢看苏东坡写的政论文章,我更喜欢看苏东坡的诗词歌赋。不过苏东坡作为朝廷官员,还是要上皇帝上奏折,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他因此遭到罢黜。皇帝派他到杭州当太守,他急忙到杭州上任去了。

 

第九章,作者依然把笔墨集中在朝廷的变化之中,说明官场的不安宁,也表示苏东坡这样的耿直文人在这种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注定是会受到惩罚的。只是苏东坡无意陷入官场斗争中,最后远离京城,到杭州担任太守。

 

到了第十章,作者终于把主要笔墨放在了苏东坡身上,写他和兄弟苏辙的感情。苏东坡不但才华横溢,而且重感情,尤其对兄弟苏澈的感情非比寻常,因此每次当他和苏澈分手时,总是难舍难分,写了很多文字留下来,连那著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句,都是写给他兄弟的。

 

苏东坡在杭州看美丽的风景,写诗作文,为杭州老百姓做实事。苏东坡不但对亲人好,还广交朋友,与诗人、名妓和高僧交往,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句。比如描写西湖的七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实在是写得清新脱俗,令人拍案称奇。


苏东坡在京城外当官时,写了数百首诗,有讽刺诗、山水诗、爱情诗,这些诗作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带来无限的麻烦,后来所谓的“乌台诗案”,让他遭受了牢狱之灾,差点丧命。

 

苏东坡太有才,一向嫉恶如仇,遇到不平之事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喜欢真诚直率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且他的影响力太大,甚至连皇帝对他的才气和文章都赞不绝口。苏东坡受到了小人的诬陷,受到了很多牵强的指控,因此被逮捕,被关进监狱,然后被审判。虽然指控苏东坡的小人一心想处死他,好在皇帝还算清醒,只是把他贬谪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遭遇牢狱之灾后,幸而死里逃生,离开京都,来到黄州担任小官,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是也不寂寞,像他这样灵魂丰富的伟大诗人,从来不缺少朋友,他经常和朋友游玩,他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思想开始转向佛教,也研究道教。

 

苏东坡不愧是大诗人,无论在什么困难的境地里,都懂得欣赏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也忘不了写诗作文,留下了大量诗作和随笔杂记。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就在这个时期和朋友一起游玩时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我每次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不得不佩服苏东坡,只有他这样的天才诗人才能写下这样荡气回肠的千古名句。

 

苏东坡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参与耕作,才能解决日常的饮食问题,他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因此他这个时候的诗作更接地气,更像田园诗了。


我觉得苏东坡这个时候的文章很亲切诙谐,我更喜欢他这个时候的诗作。比如这首: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桑麻三百尺。今年杀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这些诗作表明苏东坡的适应能力很强,既做得了皇帝面前的高官,也很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苏东坡已经到了四十多岁,对于人生的很多事情已经看淡,本来以为可以在乡间过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却又被朝廷召唤,到常州,到登州,旋即应招进京,拖家带口,一直在路上奔波,真是很辛苦。不过,苏东坡到京都后,得到太后恩宠,做了皇帝身边的高官,帮助皇帝草拟圣旨,享受了几年京都的豪华生活。

 

此时,苏东坡名气之盛,已经达到极点,拥有了很多粉丝,很多人都以得到他的诗文和书法为傲。苏东坡的国画水平也相当高,在京都有米芾、李公麟、秦观和黄庭坚等朋友经常聚会,饮酒写诗,作画题词,高朋满座,可谓雅聚,自然过得非常开心。

 

苏东坡的朋友们也都做了高官,自己也很有声望,受人爱戴,朝廷里有皇太后佩服他的学问和人品,他应该能很开心地做高官了,但是他却想摆脱高官厚禄。


苏东坡终究不是政客,而是一个文人,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他又被政治对手弹劾,他自己也希望离开京都,多次请求外派任职。不过他的请求未能得到同意,他只好继续留任京都,写了很多政论文章和奏折,不过也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再次被弹劾。苏东坡自己也多次请求外放任职,朝廷终于同意,让他出任杭州太守。

 

五十多岁的苏东坡到了杭州,全心全力从事工作,建医院,疏通河道,修建西湖长堤,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实事,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过了两年,他又被召到京都担任翰林学士。可苏东坡刚刚回到京都,又遭到政敌的攻击和批评,因此他决心离开京都,多次请求外放,终于到颍州和扬州当太守。即使多次被弹劾,苏东坡依然一心为老百姓说话,多次向朝廷上表章,要求宽免朝廷强加给老百姓的债务,朝廷终于同意了。

 

当苏东坡一心为老百姓说话的时候,信任他欣赏他的皇太后去世了,他被再次被外派到河北定州指挥地方骑兵,后来又被调任英州太守。不久他又被降到惠州担任司马。苏东坡从北到南,行走了一千多里,到了惠州,在惠州住了三年。

 

在惠州时,因为苏东坡诗名远播,他的生活绝不寂寞,他依然能经常和朋友喝酒作诗,把自己的书斋成为“思无邪斋”,不但读书作文,还炼丹求佛,意欲修炼成仙。苏东坡以为可以在惠州安度晚年了,修建了新房子,却又接到朝廷贬谪他到海南岛的命令。可见苏东坡身为朝廷命官,实在是身不由己,无法在一个地方安居,只能亡命天涯了。

 

苏东坡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与三儿子苏过一起到了海南,住破屋,吃粗粝的食物,依然能够淡然写诗作文,与友人下棋,还经常有客人去看望他,日子过得并不寂寞。苏东坡在海南三年,还整理《东坡志林》,为《尚书》写注,写诗十五首。可见苏东坡无论是当高官还是做平民老百姓,仍然不改诗人本色,也是天生的诗人气质。

 

115日晚,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苏东坡又被新皇帝徽宗特赦,从海南回到常州,可惜在路上就病倒了,回到常州家中一个月后便病逝了。看到最后,我颇为伤感,感叹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但是我又觉得苏东坡的一生真是太丰富了。他多才多艺,写的诗文多,人生经历坎坷,宦海浮沉,到的地方多,还加上他的朋友交往也多,各种诗文往来,可以写的内容太多了。

 

我觉得苏东坡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年,就像活了几百年一样,他这样丰富的人生实在是太让人羡慕了。苏东坡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一千多年后还深入人心,《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词句还被很多人传唱,真是千古奇人啊!

 

我还认真看了书最后的两个附录,一是苏东坡的生平年谱,一是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林语堂写的这本《苏东坡传》,也真是找了很多资料,他最后列出了125本参考资料,说明他写这本书确实占有了很多参考资料,因此他的这本《苏东坡传》也成了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我百度了一下作者林语堂的简历,觉得林语堂的人生历程也极其丰富,难怪他能写出内容如此丰富的《苏东坡传》来!

 

读完这本《苏东坡传》,我好几天都不能平静,总是想着苏东坡那丰富的人生和他那些伟大的诗词,正如作者最后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那伟大的灵魂,在他生前,无论他身在何处,从来都不寂寞,在他去世千余年后,一直不曾被忘记,依然被无数后人仰望。苏东坡留下如此多伟大的诗词,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去阅读欣赏。

              20191115日星期五早7: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