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云之南(3)吃不够的野生菌

分类: 海风游记 |
2022年7—8月,云南。
每年6至9月,是云南的菌子季。
这段时间里,饱受阳光拥抱和雨水滋润的云南野生菌,便会从山间草木中勃勃出土,昂昂生长,招引着成千上万的采菌者爬山钻林,辛苦采撷,再经过收购、运输等多道工序,最后成为人类餐桌上价格昂贵但味道鲜美的山野珍馐。
这次返滇,一年一度的菌子季,我们又赶上了。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以夏季最盛,特别是雨后。
野生菌分为食用菌和毒菌,云南每年都有吃菌子中毒甚至丧命的消息报道,因此食用时,要严格按照约定成俗的烹饪方法和时间要求来操作,切不可掉以轻心。
记得20多年前去大兴安岭采访,当地朋友招待我们吃蘑菇宴,菜品包括:小鸡炖蘑菇、鲜蘑炒木耳、鲜蘑炒肉片、松茸汤等等。
席间陪同者饶有兴致地介绍,说是东北蘑菇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誉冠神州。
我品尝后表示,东北蘑菇名不虚传,色香味俱全,不过与云南野生菌比较起来,还是名列次席。
听完我的介绍,虽然当地朋友将信将疑,但脸上的羡慕和喉头的蠕动,已经说明我的一番说辞,勾起了他们的食欲。
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全国的90%。
云南野生菌品种实在太多,仅牛肝菌,就多达220多种!
想当年,我在云南从军钻山沟,吃食简单,生活单调,不多的乐趣中,隔三差五能在“该子”天(“该”,云南话发音,街的意思,“该子”等同内地的赶场或赶集),买到土鸡、土鸡蛋、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和野生菌,尤其是老婆怀孕期间,买得勤也跑得勤,未出生儿子的营养跟上了,我也借机大饱口福。
离开云南,尤其是品尝过东北蘑菇后,才愈加怀念云南的野生菌。每次回云南,多少都会解解馋,若赶上菌子季,自然大快朵颐。
我们不属老饕,敢吃并吃过的菌子品种有限,大约十多二十种,其中十种被公认为是最好吃的云南野生菌:青头菌、鸡油菌、奶浆菌、干巴菌、羊肚菌、牛肝菌、红菇、松露、鸡枞、竹荪。
青头菌,是云南人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用菌,煎炒炸煮,无一不香,入口有浓郁的大自然清香气息。
鸡油菌,成熟的鸡油菌有点喇叭花的样子,黄颜色很鲜艳,有弹性,闻起来有明显的杏香味,烹饪方法主要是煲汤、清炒,或作为配菜炒肉。
干巴菌,多数像带皱褶的焦炭,浑身黢黑,韧如橡胶,菌冠上或有薄薄的白色真菌,有一股独特的松树掺杂泥土的香气,无论爆炒、炒饭还是做成“油干巴菌”,都是绝世美味,越嚼越香,不过有的人不喜欢那股味道,说是在嚼木头。
鸡枞,野生菌中,鸡枞最像一把伞,伞盖伞杆灰白相间,伞盖肥硕,伞杆细长,一片片一块块撕扯下来,犹如鸡丝肉,味道甘甜鲜美,不是鸡肉胜似鸡肉。鸡枞的吃法很多,无论煎炒烹炸或做成“油鸡枞”,均属菌中上品。
竹荪,竹荪有深绿色的菌帽,白色圆柱状的菌柄,在菌柄顶端有一圈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竹荪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常用于炖鸡,鲜美异常。
牛肝菌,云南牛肝菌种类多达220多种,当地人所说的黄癞头、黑牛肝、紫牛肝、白大把、黄大把、见手青等,均属于牛肝菌。与青头菌、鸡油菌一样,牛肝菌也是老百姓常吃的菌子,爆炒或炒饭,都好吃,菌片劲劲的、滑滑的,那股特殊的味道有点像酱肉。牛肝菌中,见手青最好吃但毒性也最大,所以烹饪见手青时需格外仔细,尤其是炒、炖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要想吃地道鲜美的云南野生菌,就必须满足以下烹饪条件:
其一,菌子要新鲜,放的时间长了味道必然大打折扣。
其二,辣椒和大蒜是必不可少的配料,尤其是爆炒,最好是用云南特有的皱皮椒和紫皮蒜,没有皱皮椒也可用青辣椒或干辣椒替代。
其三,煎炒的火要大,油要多,猪油更香。
其四,烹饪的时间一定要足够,切切。
其五,野生菌炖鸡汤是标配。菌子汤已是美味,但为了丰富味道增加鲜美,当地人习惯把菌子与土鸡同炖。
现如今,似乎云南野生菌的产量并未减少,从市场销售就可以感觉到,但价格水涨船高,就算是在菌子季,野生菌的价格也令人瞠目结舌:最普通的鸡油菌100—120元/公斤(云南习惯以公斤计价)常见的青头菌120—150元/公斤,牛肝菌200—300元/公斤,鸡枞1000—1500元/公斤,干巴菌1500—2000元/公斤(相比之下,猪肉价格才38元/公斤)。倘若菌子品相好、质量高、够新鲜,价格还要高甚至翻番,据说出口日本的特级松茸,价格曾被炒到6万元/公斤。
为了解馋还省银子,朋友们经常带我们开车到昆明周边区县吃菌子火锅,这次返昆,朋友带我们驱车60公里,去晋宁一家号称是网红的x石锅菌子店。
我们去得早,停车场空荡荡的,我信步溜达到后厨,看见几个大铝盆中装满青头菌、奶浆菌等大众菌种,一些网格塑料箱里装的是牛肝菌、鸡油菌、鸡枞、干巴菌等,几个女工手拿毛刷熟练快速清洗。清理干巴菌是个细活,清洗不干净入口会咀嚼到沙子泥土。加上洗菜、剥蒜、配料、剁鸡切辣椒,后厨宽敞的空地上有十多个女工在忙碌。
我们入座后,服务员端来一大盆青头菌、奶浆菌、鸡油菌、牛肝菌、竹荪等各种菌子倒在石锅中,再加上土鸡块(大中小份自选)和鸡汤,盖上盖子用蒸汽熏蒸,做法有点像云南名菜汽锅鸡。
墙上有一个计时的钟,等时间足够了,服务员才揭盖请我们食用。
按照惯例,先来碗菌子鸡汤,我地个乖乖,鲜死个人。再从翻滚的石锅中用漏勺捞出菌子,放在自配的蘸水小碗中裹上一裹,连配料带汤汁送入口中,一股土鸡、菌香、大蒜加辣子的综合味道,顺着食道进入腹腔,香味四溢,肚子里的馋虫瞬间得到极大的安抚,不由令人想起一句老话:“有肉何须再吃豆腐”。彼时彼刻,必须补充一个下句:“有菌何须再吃肉”。
除了一大石锅菌子火锅,我们还点了爆炒牛肝菌、炒青头菌、干巴菌炒饭、牛肝菌炒饭等,大伙儿箸不离手,风卷残云,好一顿美味的山珍宴。
待我们菌饱汤足扶着墙离席,偌大的三块停车场已爆满,晚来的食客,有的挤在前台开票,有的排队等座,人声鼎沸、兴奋热闹,像农村的大“该子”天。
本文尚未完稿,老伴已约了朋友,明天还要再去那家石锅菌子店当一回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