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云之南(1)爽不够的春城凉

分类: 海风游记 |
2022年7—8月, 昆明。
夏季天气热,今年格外热。
7月6日我们匆匆自驾出京,怕疫情反复走不了是原因之一,天热算是原因之二。北京那几天动辄35、36摄氏度,要是没有空调救急,白天黑夜都恼火。
谁知道成都更吓人,呆了4天,37、38、39、39摄氏度,连成都人都说是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在家有空调还好,出门便是蒸桑拿,戴帽打伞根本挡不住滚滚热浪,长汗直流,着长裤的小腿肚子没一会就火辣辣的(遮阳伞覆盖不了),回来从心窝窝里冒热气。
印象中,似乎我这一辈子还是头一次赶上这么霸道的酷暑,亲朋好友开玩笑说:“你们是追着太阳走”。
持续的高温实在扛不住,我们只好奔向云之南。
车上云贵高原,气温渐次下降,待进入春城昆明,已是清风徐徐,凉爽宜人,再看天气预报,连续几天都是19——29摄氏度,当地人居然直喊“热得遭不住”,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
前几天看了一则消息:“《2022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对75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昆明排名第一,而贵阳、大理、哈尔滨、大连、呼伦贝尔、长春、六盘水、丽江和保山排在前十,云贵高原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别说夏季,就算连冬季加在一起综合评比,昆明名列第一也毫无悬念,当之无愧,春城名号可不是白给的。
昆明冬暖夏凉的原因,自有科学解释:“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位于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5′之间,地理纬度接近北回归线,同时又地处云贵高原,大部分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市区海拔1895米)。独特的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条件,使昆明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同纬度地区(桂林、韶关、厦门、台北)。加之,它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滇中盆地,四周多山,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犹如天山屏障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寒流,南部低缓地势又能使孟加拉湾、北部湾的海洋季风暖湿气流轻轻袭来,加之滇池、阳宗海和周围茂密森林植被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从而形成了干暖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
其实,云南冬暖夏凉的地方很多,无奈昆明是省会,又有交通、医疗、金融、商业、教育、餐饮、旅游设施等优势,许多彩头都被它裹走了。
自退休后,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在夏季回昆明,看望照顾年迈的老太太,尽孝避暑两全其美。
以往对避暑昆明的体会不够深刻,这次着实在北京和成都热怕了,凉爽昆明惊艳凸显,心里对春城又多了几分感激和爱慕。
昆明海拔高紫外线强对皮肤伤害较大(故有人戏谑“大姑娘小媳妇的脸都像烟熏过”),行走在阳光下有明显的灼热感,但只要进入屋内或室外阴凉处,浑身顿时凉快下来,加上说下就下,说停就停的雨水,湿润了大地,驱散了暑气,舒坦了心情。
昆明阳光充沛,几乎每座楼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冬暖夏凉的城市中,鲜见居民家里安装空调。
回昆的日子里,室内毫无夏季的概念,打开窗户让风儿穿室而过,体感温度等同北京的秋季,若住高层,时不时还可体会到那种山风掠过森林的呼啸声。
白天,室内凉爽,早晚还需加件厚衣服,无论是读书阅报上网浏览,还是拉琴唱歌做家务,心中很安然,毫无燥热之感,一天时光,都在慢节奏中惬意度过。
夜晚,气温降至18、17甚至15度,一床凉被最是催眠,若降夜雨,凉意略增,加床薄被或换成厚被,很快又在温暖的包裹中进入梦乡。昆明海拔高,加上怡人的气温,睡觉非常舒服,甚或说,夏季在昆明睡觉是一种享受。
有搞笑段子说,今年夏季旅游,一半游客去了新疆,一半游客来到云南。此话不虚,眼下的云南旅游,火得很。
这几年,我们自驾跑过的很多地方,有过不少感触,其中新疆和西藏旅游会大火的预测,正在变成现实。
最近很多抖音视频都披露和埋怨,一条独库公路,一条318,经常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还有一个康定的视频,人满为患,车堵为患,我们想想都害怕,同时也为我们以前在疫情期间错峰自驾新疆西藏的决定感到庆幸。
我还强烈感觉到,就凭年复一年、从南至北、此起彼伏的高温酷暑,风光旖旎、清爽宜人的云之南,旅游会更火,房地产也要火。
海南广东等地过冬,云南贵州等地避暑,其他时间云游八方,正在成为一种时髦的夕阳生活形态。
(预告:原本计划只写一篇:《爽不够的春城凉》,在与老伴交流商讨并受她启发指点后,心里又想起云南的其他优势特点,于是决定再续三篇:《看不够的高原云》《吃不够的野生菌》《泡不够的温泉水》,普者黑只能列第五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