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周显欣的心情日记 |
倒真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形式的公益捐助。在微博上看见家乡的年轻女孩儿杨艾菁梦想以“别针换别墅”的形式,用她自己价值200元的银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换回一栋教学楼的消息时,瞬时便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梦。这种直觉,绝不仅源于国外曾经有过别针成功换回别墅的例子,而是我忽而觉得,这件“积少成多”的事情,于当今国内物质并不匮乏、爱心并不萎钝、慈善但欠公明的特定环境里,完全可能激发一条源于民间的自愿式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慈善公益链,让一件慈善公益的事情,从头到尾受监督,由始至终不变质。
或许,它的意义,不简单止于一次物物交换,它,或更像一场发自民间的爱心“滚雪球”,即便一开始只有一片雪花,亦会因雪花的不断撒落,终于等到堆花成雪,滚雪成球的那一天。
任何事情,怕的不是没有结果,而是不去耕耘。
想说的是,参与这次公益捐助,不仅仅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山区孩子们的教学楼换取添一分力,更希望这样一件爱心接力的事情,能让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渐渐滋生出更多新的形式,新的力量,新的可能,新的可信。
今天记者朋友问我,你为何选择将物品捐赠给这种“以物换物”的公益形式?我答,觉得可以清晰知晓自己捐赠的物品流向何方,被谁换走,换为何物,而换后物品的下一个流通动向亦能通过活动发起人——即换取人那里得知,并可一直与她跟进探知整个物品换取过程的相关情况,我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物品的动向与去处,会有比较踏实的信任感,觉得自己捐赠的物品可真正保留入这份公益的流通途径,起到它因捐赠而起到的利好作用。另外,觉得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并不常用又具一定价值的物品,如果觉得丢弃可惜,却可因适当的物物交换而换来新的使用价值,并因此达成一定的慈善捐助,何乐而不为呢?
或简曰,如果一次简单的慈善捐助,能够让大家得到公平诚信、乐善好施、物尽其用的心理体验,相信它在心底渗漫开去的茵茵欣悦,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得到的。
前些时日观看《感动中国》时,便有一份如此的深刻体会。坚守雪域高原12年的义务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烤羊肉串的善良慈善家阿里木,跨越海峡为大陆添爱心的志愿者张平宜,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当每一个充满爱心、装满慈善的故事清晰而公明的现于眼前,点点滴滴、生动而切实的细节述于耳畔时,脸上悄无声息滑落的咸湿泪,早已浸蜜了欣然感慰的柔软心……
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天生向往快乐与幸福的,人的真诚、善良与美好,天然带给人们这份悦福。如果慈善公益事业能够在每一个环节激发、保留与呵护好人们的这些天性,我们的慈善施助,何患其无?
谨以此文,由衷感谢并祝愿家乡的孩子杨艾菁,希望她能早日实现“戒指换学楼”的梦想,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添一栋助学求知的教学楼,亦借此吁望更多社会人士能够关注这次公益活动,多多参与物品交换,为孩子们未来的教学楼“添砖加瓦”,并于此向各对此事件予以相关报道和帮助的媒体单位及朋友们,致以深深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