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伊春

标签:
遇难同胞小兴安岭深处空难哀思高考1977伊春杂谈 |
分类: 周显欣的工作日记 |
2010年8月30日。空难后六天的伊春,电视连续剧《小兴安岭深处》于此开拍。我乘坐飞机,第一时间赶往伊春机场,赶往这部新剧的开机仪式与新闻发布会现场。
飞机降落前15分钟,我多少有一丝紧张的将眼光望向舷窗外。大概因为下雨的缘故,伊春的天色有些阴暗。雨点随着飞机降落之速,在外层玻窗上迅捷凝聚一处,并飞快地由水滴化作细线,从玻窗的右下角斜向左上角,划出数道上扬的水丝,进而,在窗舷边缘,随风散尽。那一幕,让我倏然想见,原来,这世上也有不同于“水往低处流”的现象存在。正所谓,世事无绝对。
如同这架被众人担忧的再次闯入伊春上空的飞机,并不因为之前遇难同胞的不幸,而被烙上绝对不安全的印记。仍然有对航空安全充满信心的乘客,选择在空难后不久再次乘坐同样航线的航班。只是,能乘坐152人的空客320,只有寥寥30多位乘客,且一路上大家沉默不语,不约而同于降落前俯瞰大地,静静探望,不由令人清晰感受到,客舱内的氛围,弥布着对遇难同胞的哀思与默悼。
走出机场,我忍不住对着身后刚降落在伊春机场的唯一一架飞机,留影数张。一来,这样的景象与历遇,于我的生命中,前所未有,或许,几张图片记录,更能承载一切思绪。二来,伊春像是一处缘地,于我的艺术生涯里,两次成为拍摄地点。2008年,我的第一部电影《高考1977》在这里拍摄完成,只是,那时的伊春还没有机场,剧组成员全部乘坐大巴,由哈尔滨来到伊春拍摄。而这一次,2010年,大型电视连续剧《小兴安岭深处》于此的拍摄,让我第一次坐飞机来到伊春。
一座满是山林树木,尽是森野植被的绿色天城。
大概用任何语言来形容伊春山林的美,都显得苍白而不尽意蕴。只能略微牵强的讲,它的浓郁、苍翠、斑斓、清魅,叫人只一望,便穿透情灵,留下一抹永不可替代、远无法复制的原色野香,幽静深长,默默于渐而尘冗的记忆里,生散出一份明媚,一种凝亮。
在这样的地方拍摄影视作品,美感不会太差。至少,《高考1977》在这里的优秀创作与诞生,让我相信,《小兴安岭深处》于伊春的拍摄,仍将继创佳绩。
谨以此短文寄去对于伊春空难中遇难同胞的哀思,以及对伊春市的美好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