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出来的梦

标签:
周显欣2010上海世博会美好生活掘出来的梦想文化 |
分类: 周显欣的心情日记 |
哦,my god。我的双足、双膝、双腿已如断折一般,不再隶属于我,只不过是一双灌满了铅,注满了疼痛与麻木,与躯干毫不相干的肢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相当简单:走路太多,站立太久。而走路太多站立太久的原因又很简单,我在人数巨大的队伍中,排队等候多时,在来来回回、曲曲折折、弯弯拐拐、绵绵不绝的人群中,寸步挪移的时间过于久长。
还好,躯体上的疼痛难忍,比之精神上的欣慰收益,实在算不得什么事件。
2010年8月盛夏,上海世博会现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又该用什么样的文语章字进行一次准确而真实的描述呢?154个展馆,几乎所有展馆入口前的队伍,人山人海,九曲长龙,一眼不见尽头。每进入一个展馆,从开始排队轮候开始计算,少则需要2个小时,多则需要5至8个小时。在反复迂回、环绕绵延的铁架钢条中间,在高温炙烤、汗流浃背的现实下,数十万计的人们,咬牙忍抑,循着钢铁规划的排迹,由早到晚,不断地轮替移换,往来流通。
这样的耐力与毅力,大概正见现于国人当今对见识的愈发重视以及对认识的愈加需要。没有见识,难有认识。故而,不论路途多么遥远,花费多么不菲,盛夏多么炙热,仍然阻挡不住源源不断涌向2010上海世博园游览参观的人们。尽管许多时候,参观变成了“人挤人”、“人看人”,体验变成了“人手一照”、“到此一游”,甚或招来些许“花钱买罪受”的嗔怨谩骂,但,那始终只是所见所闻的某类人云,并不能动摇我对这种由“受罪”所换来的见识与认识的认可。
尤其当我漫步至黄浦江边的世博公园,触目惊心于一件名为《掘出来的梦》的装置作品之时。
看到它的瞬间,我忽然于无比喧嚣繁华的世博会场,体验到一份与科技、创新、现代、时尚……全然绝缘的震撼。一份与美好生活更为真切深关的遥远记忆。
或许,我更应当写写整个世博会的现场,各国展馆造型如何炫彩新奇,各种建筑设计如何现代国际,各处街景道路如何洁净雅致,各种花草树木如何葱绿郁美……抑或应当讲讲部分展馆中的内容如何创新,如何科技,如何震撼,如何叫人觉得“生活美好”……但,这样一件既不来自国家、也不出自集团之手的艺术家个人作品,却更能唤起我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忆与认识。
这件作品,没有炫耀与喧哗地站立着,在黄浦江边,面对着“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面对着张扬彰显、拔地而起的现代楼群,一字一句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掘出来的梦》。
数十件曾经伴随着我们生活的器物,随意而有致地散落在泥坑里,陶的砂锅,铁的碗碟,木的钟摆……还有当年的奢侈品汽车,摩托……,这些物件,比起会场里的新奇建筑、缤纷光影、现代科技、未来超越……可以说小的不能再小了。但,它们在土坑里半露着,逐渐被掘出来,无比清晰的追忆着我们曾经的生活,陈述着我们曾经与现有的美好。
我似乎听见了悠远绵长的声音随风而至——是母亲敲着锡皮锅叫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是自己初萌恋意却不懂爱情的口琴声,是弄堂里玩伴们争抢一个破球的欢叫声,是拿着鼓风筒烧焦头发呜呜的哭泣声,是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自由飞驰的笑声……它讲述着多年以前那个简单稚嫩、怀揣艺术梦想的黄毛丫头的生活美好,也牵引着多年以后那个决心自立自创美好生活的女孩儿的心……
有些作品“很大”,但,其实很小——在眼前出现,复又在眼前消失了;有些作品很“小“,但,它却很大,在眼前出现,又在心灵里绵绵延伸……
夕阳下,《掘出来的梦》,在黄浦江边,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园区里昭示着我: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在倡导“城市美好”的“现代生活”中,精神的价值可以被贬值,可以被剥夺,但,关于美好生活的来龙去脉,关于成长与梦想,不可以被遗忘,不可以被断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