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1977》的记录(六)
(2008-11-29 20:37:11)
标签:
电影高考1977副导演执行导演江传荣剧组生活杂谈娱乐 |
分类: 周显欣的纪实文章 |
——记现场副导演江传荣老师
对方手机铃响。
——“喂,你好,是百姓超市的司机师傅吗?”
我终于还是啰嗦地向人家司机解释了半天,顺了自己啥事都较真的劲儿。也好,说出来痛快些,省得心里憋着。毕竟,自己还是不愿意被人曲解成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主儿,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都讲究个有头有尾、负有责任。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在面对自己时才会觉得轻松、踏实而快乐。
或许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活得有些紧张而不够释然的人吧。其实,在剧组生活一段时间以来,耳濡目染,多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在面对各种人言时,活得更加坦然淡定为好。
就好像剧组的现场副导演——江传荣老师。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释然、淡定、简练、利落、不受他人左右而坚持着自己做人做事风格的人。
江传荣老师是地道的上海人,但以我的视觉,无论他的长相、声音或性格,都更像一个香港或福建那边的纯南方血统、具有高速高质办事效率的人。他的头发颜色银白间黑,与总是透着健康红色、具有单眼皮小男生特点的面庞搭在一起,让人不免怀疑他的白发是像香港人那样故意染出来的。尽管他总是带着帽子,尽管据说他是60后人,但还是不难让人注意到他年轻而活力的状态。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很响亮,穿透力与传播力都不错,很有特色。要形容的话,我觉得大概是一种让人被迫接受后又印象深刻、反弹有瘾的感受。现在,只要一听见那声音,我就知道是江传荣老师来了,错不了。估计这也是他除了主管现场演员表演的组织、安排与完善而外,还兼着现场 “号令员”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所有主创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在他的一声号令之下,才能进入真正的实拍阶段,被真实有效地映入电影胶片的“记录”。
“来,各部门都准备好了吗?”
“好!…好了…OK!...”(主要为演员部门、化妆部门、服装部门及道具、灯光部门)
“录音?”
“好!”(录音部门)
“来,准备,开机!”
“Rolling!”(摄影部门)
“xx场xx镜x次!”“啪!”(场记部门,以及将电影打板器清脆闭合的声音)
“开始!”
电影胶片转动,以微小的“咔咔”声拍摄下所需的表演及画面……
“停!”他的叫停声也及时而不紧迫,合乎镜头需要与表演的自然节奏。
就这样,我们的电影拍摄在江传荣老师不下万次的“沙哑震慑派”号令声中,顺利而节奏有致的进行着。
每天在拍摄现场,无论面对多少群众演员,面对多少生熟面孔,江传荣老师都一如既往地坦然对待着所有人事,该做什么做什么,该交代什么交代什么,该怎么喊就怎么喊……认真而仔细、耐烦而淡定地与演员们沟通、交流、确认好他们应该完成的内容。他不会管人家说什么,也不会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的工作,只要在现场,他的眼中就只有镜头前每个部门应该配合完成的工作,他会不遗余力做好开拍前的一切协调、引导与准备,让大家只待他的一声“沙哑震慑派”号令发出。
一次,我们拍摄一个有200多群众演员的大场面,需要两个晚上才能完成。由于内容是大家在广场上看电影,不仅需要所有人员的位子布署自然、流畅,还要让那些群众演员尽可能根据情节灵动、鲜活的跑位、走位以及配合镜头表演,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尤其那是一场夜戏,那几晚的室外温度都已经达到了零下25℃。先不说群众演员本身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好调配,光是那数秒就冻透的刺骨寒冷就已经让人意志涣散不怎么听使唤了。可江传荣老师却力战寒冻,不断反复一遍又一遍地教着那些群众演员,硬是在寒风中跑来跑去的连续挺了两个晚上,终于让群众演员们顺好地完成了这场戏的表演。
而那两个晚上,群众演员与我们主要演员在拍完各自的镜头后都可以回到房间去暖和暖和缓缓的,还不至于一直冻在外面。可是,江传荣老师不行,他是不能离开现场的人。因而,两个晚上下来,他应该是极其虚累的。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他红得都快冻烂的鼻头问他怎么样时,他却只说了一句:“没办法,老流鼻涕。”
声音仍然沙哑,却已经有些破落了。我不禁哑然。一个有着研究生高学历的人,在承当这样的苦累时,流露出的,只有释然。
他绝对喜爱电影,喜爱、尊重自己的工作。
江传荣老师也是我在《高考1977》剧组中第一个认识的人。确切的说,第一个让自己与《高考1977》产生关联的,是他的声音——沙哑而有力的声音。
2008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江导的电话,电话中他询问我在10月——12月底是否有时间拍戏,在他对《高考1977》做了简单介绍及我回答时间差不多之后,他还主动问了我一个非常礼貌而颇显素养的问题:——
“你有没有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什么的?”
“哦有的,她是xxx。”
“哦好的,那你把她的电话告诉我,我会再与她联系的,谢谢。”
……
一个能放下架子,尊重别人同时也尊重游戏规则的人,总是胸怀大度、宽厚有底的。
在演艺圈,确实有不少经纪人相对比较唯利是图,往往攥着手中艺人向要用人的剧组漫天要价,因而导致一些剧组和制片人“谈虎色变”,一提到经纪人就头疼,更别说去主动询问经纪人的下落了。大多剧组都希望能省则省、能不交涉就不交涉,最好由演员自己去跟经纪人协调,而剧组也最好只面对演员本人。
而江传荣老师第一次打通我的电话之后,便再也没有直接与我联系过。他很客气地与我的经纪人往来接洽,没有丝毫怨言。在我与经纪人的心底,真是特别感谢他的,感谢他不藐新人、不计辛劳为我们与《高考1977》结下的这段不解之缘。而自己能做的,除了好好演戏之外,便是在现场尽量减少他的麻烦,尽早到场,做好准备。
江传荣老师待人接物的一众坦透、一视同仁、谦逊有力、张弛有度,是我比之自己欠缺释怀、小度不豁而要记录他的动因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的动因,还源于他是《高考1977》导演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人。
现在,吴天戈导演因故暂离剧组,他不在的日子,现场更多的工作担子也就相对较重的落在了江传荣老师身上。确切的说,江传荣老师现在是副导演兼执行导演。由于总导演江海洋先生与他同姓“江”,加之年龄的一点差距,大家现在便称他为“小江导”。每天通告单上的“备注”也暂时由先前的“与吴导电话确认”转变为“与小江导电话确认”了。
这两天自己暂时没戏,不知“小江导”是不是变成了在现场更加无处不在、满地飞跑的人呢?起码前天拍戏时,我看到他又是安排镜头这边的各部门准备、协调工作,又是向距离现场百米外的剧组车队实施“声音飞线调度”,空旷白茫的原野上,他的声音直传到我们视野范围内的各个角落,直到让司机师傅们迅速将车开离一个360℃镜头所能环至的所有画面。
全然一副没有什么做不了的驾势。但我们都明白,他也累的,只是不说,只是非常愿意。
在与《高考1977》相关的记录(二)中,曾经提及因为“小江导”在现场的仔细观察,为我们发现了那个令全组感动的群众演员的事迹,至今,这件事情都让我们更加深信不疑:《高考1977》所讲述的故事,是令中国一代栋梁人才们感叹不已、回头即泪的重要人生体验,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有过那份阅历的人,对于1977这一年所带给他们的人生转折与命运改变,只有一种无可模拟而又无比刻骨的感受。我们都相信,它的播映,一定会让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们,感动,震撼。
而“小江导”就是那个为《高考1977》的“感动史”里添砖加瓦的人。
历史的美妙与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不可尽然、不可抹煞……而每一个回头嚼味它的人,似乎都能从中汲取到富有个性意味的深刻蕴涵,见仁见智。真是“芳香匿于尘垢下,有品智士方能觅”啊。
江传荣老师,作为《高考1977》一抹重要的“南”色,正以他处变不惊、淡定释怀、精于劳作的姿态,伴着他独有的“沙弥之音”,缓缓渗入摄于东北大地上这一卷卷厚重的《高考1977》的“历史”胶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