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瓢虫之死

(2008-11-03 07:50:52)
标签:

周显欣

高考1977

剧组生活

伊春

瓢虫之死

雪地风景

小木屋

分类: 周显欣的心情日记

瓢虫之死

一早,随着车窗外晨光与密林在行进中的交叠,闭目的眼前,不断闪烁着褐色、暗红色、橙红色、血红色、金红色……颠簸的路上,脑中思索着几天以来早出晚归拍摄的电影胶片里,自己的表现是否还算好。一幕幕、一景景,好如此刻眼前电影胶片般“咔咔”闪烁的血色晨光,在脑海里不断交替着……

瓢虫之死

 

进入《高考1977》电影剧组以来,工作与生活安排得紧张而条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四点半化妆,五点半出发,工作到太阳落山回屋,涮洗完毕,倒头就睡,以备次日早起而依然神采的状态。这样的节奏与规律缘于光与影的艺术苛求。我们的电影需要拍好许多日出日落时的美妙光效,所以,全组一定要赶在太阳蹦出来之前到达拍摄点,做好一切拍摄准备。傍晚,也是分秒必争,要赶在光线暗淡前尽量抢下相关的镜头。

瓢虫之死

 

而这个季节,东北的日照时间短得有些惊人。早晨六点半左右日出,傍晚至多四点就已经没有了满足电影胶片的光线,大家便只得等待次日再拍。因而,为了一个镜头,我们常常望兴叹哀,不得不付出时间与等候的代价。然而,于一部好电影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所以,一个星期下来,尽管忙得有些披星戴月、冰寒不堪的意思,心里却是十分品味的。

瓢虫之死

 

也更加贴切地晓得了东北的美。黑土地上,尽管此时一眼望去是一片片荒枯的灌木、从草,连泥沼水洼也被冻得冰白生硬,但远山上的树林却仍是颜色层叠,黄的、绿的、红的、褐的、白的枝干、叶桠虚实交融……加上天空的湛蓝通透、白碧相间,阳光就那么一耀,就把原本枯寒的冬景照得五彩斑斓、亮眼如画,别具一番东北旷野的风情。

 

最好奇的,是伊春这座城市似乎无处不有的“瓢虫”。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才在玉米地里见过几只“七星瓢虫”,当时因为谨记它们是益虫,不敢抓碰。到剧组驻地后,却惊异地发现,房间窗户上特意贴封好的塑料薄膜上,爬满了各种红色、褐色、橙色背着不同数目星点的小瓢虫,不敢细数,少说也有三、四十只。这种场面,到底是第一次看到,顾不上想它们究竟是益虫还是害虫,心头已经涌上丝丝怵栗。但随即又发现,房间里床底、桌底等各个死角处,竟都是已经死去了的小瓢虫们,数目仍是很多,间中,还有些缓缓爬着、行迹迟钝、不知怎么从那塑料薄膜外穿过而钻进来的将要死去的“同伴”们。一瞬,心底的悯大于了惧,暗暗感叹它们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瓢虫之死

 

接下来的这个星期,无论在荒郊野岭还是废弃的农场小屋,几乎处处可见它们的蹒爬与“僵硬”。就连今晨醒来,也发现枕边有一只孤零零落寞而去的金黄色“七星瓢虫”。

 

怎么会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的情境中见到这样的“瓢虫之死”呢?

 

什么都不是无缘无故。尽管我只能猜想瓢虫们是因为冬季到来,如大雁迁徙般要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呆着,因而,它们拼了小身板儿的命,爬向一切有着“暖”的意味的地界。只是它们无法像大雁那样找到地方还能生存下去,他们是爬到地方也是死,不爬向那个地方也是死。

瓢虫之死

 

天生便已命定,实在算一种不争的说法。但瓢虫之死,似乎暗喻着一种命数下的执着。尽管它们生来就只能活得差不多这样的结局,但仍然把生命的最后时段用以去争取一种可能。单单这个过程,便让我感动而深味。

 

“瓢虫之死”于我的意义,大抵就在于,一切皆要尽力,没有道理不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争取更好的可能。

(由于该电影目前属于保密状态,任何相关照片不能发表,就发几张图画意思意思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