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园梦》之外的王风(1)

(2024-03-05 19:22:29)
标签:

燕园梦

悠哉

文化

历史

分类: 母校厦大和北大
《燕园梦》之外的王风(1)

 

《燕园梦》之外的王风(1

——《北大怪哉录》之八

 

 /

 

一、王风与古琴

  

撰写这篇《北大怪哉录》时,我特地从网上找王风谈古琴的照片,不料未能搜索到。据檀作文讲,他在古琴界很有名气。这个不奇怪。1994年,我初次见到他于北大471032室时,他就拿出古琴大弹一气,意态潇洒差似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只是他只弹琴,没有长啸。事实上,他是一个温和的人,接触三年之久,我从未见他有长啸之傲举。

王风原名王枫,在我将他塑造成《燕园梦》的文学形象时,他用的仍是王枫。大约在40岁以后,他才将户口本、身份证的名字改为王风。顺带提一句:在北大471032室时,有一次萨支山蹭他一支烟抽,两人闲闲聊天。聊着聊着,萨支山瞄了桌上他的研究生证一眼,建议他改名“王风

在《燕园梦》里,我写王风在东南电视台工作,到厦门鼓浪屿采访一位古稀老琴师时,怦然触及自己音乐潜能,于是购买古琴,折节拜他为师。其实情是,他在福建电视台工作,邂逅福州古琴名师陈长林,拜其为师。小说要改动生活,于此略见一斑。

据王风讲来,考取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后,他从福州乘飞机来京上学,带着行李和古琴。由于机场人员太下里巴人,声称那张古琴超长,要求他办理托运,于是争执起来,差点儿误了登机。他坚称,托运有可能磕坏古琴。它很名贵的。末了头头来交涉,勉强同意不办托运。不幸的是,他抱着古琴又背着背包,碰了一下狭窄的舱门,还是磕坏了一角。

《燕园梦》里写了他的弹琴。其实他几乎每天必弹,为此浪费了不少读书时间。

 

           二、王风与陈平原、钱理群

 

王风是陈平原的弟子,他的师姐叫杜玲玲(李书磊的夫人),师兄叫郑勇(《读书》主编)。据他所讲,先见赏于钱理群,再由他转荐给陈平原。他自以为学术路子与陈平原的高度吻合,于是决定做他的弟子。

瞧瞧啵!做哪个教授的弟子,王风能够挑选,足见大有来头啦!《燕园梦》里写了不少他的事,本文所叙乃小说之外的,其真实性敢打包票——除了本人记忆有误。

关于钱理群的学术路子,王风有过微词。从床铺贴墙的书墙里,他抽出钱理群著《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对宿舍同仁说:这本书史料方面欠扎实,论述也有缺憾,称不上代表作。老钱外语不好,相关资料无法看到,只能借助二手资料。至于老钱作为最受欢迎北大教师,他是很服膺的。据他讲来,中年的钱理群课堂特受欢迎,走廊里、过道上都是旁听生。遗憾的是,他再次听老钱的授课、讲座,发现其激情就减弱,受欢迎程度也减弱。“以前老钱总是站着讲,如今改为坐着讲,因为岁数渐大。”在宿舍里,他对我们怅发慨叹。

钱理群著《周作人传》于19908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王风得到一本赠书,当时他任职于福建电视台。当他1994年回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时,钱理群的《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于199410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反倒没有得到赠书。我叩问其故,王风答道:老钱只赠给入室弟子,例如孔庆东、姚丹,老北大有这个传统。北大传统、北大传统……王风每每念叨,以至于在《燕园梦》里我给他取绰号——掌故王。另有一个北大行书王;他俩一虚一实,成为本书的两个人物形象。

掌故王散布了许多北大掌故、清华掌故、西南联大掌故。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他却以史家眼光亲睐有加。“于细微出见精神,他看重的是这个。

 

三、王风参编《追忆王国维》

 

陈平原继承乃师王瑶的做派,每周选一晚让弟子到他家唠嗑,话题不拘。在当时,陈平原、夏晓虹住在蔚秀园,一个两居室。由于他俩是学术夫妻,因此其弟子包括两人的:王风、郑勇、王绍燕、姚丹等参加。或问,姚丹的导师是钱理群,她怎么也参加?可能是她腻咕,经同意才参加吧。不仅她,就连吴晓东讲师也参加,他是王风的本科同学,孙玉石的弟子。由此可见,陈平原胸怀较宽广,门户之见较轻。

却说当时,回眸民国学术大师转热。某一天,陈平原与众弟子闲聊。突然忖到个“追忆”系列,例如:追忆王国维、追忆陈寅恪、追忆梁启超……于是吩咐他们去查资料,由他担任主编,负责找出版社。王风领到的任务是,参编《追忆王国维》。

却说王风是个典型的夜猫子,每天午夜到自习室读书,至两三点才回宿舍睡觉。由于查资料需要进城,赶往毗邻北海公园的北图(国家图书馆的旧称)分馆,越早起越好,错开早上七点的高峰车,他不得已改变夜猫子作风,于6:00左右起床。大约用了个把月吧,资料就查好,他也恢复老作风。待到书问世,我们翻了翻,也就那么回事儿。在陈平原看来,学术训练必须过“查资料这道关。据说为了查资料,钱理群把手指磨出茧了,严家炎用力最勤。

1995年,陈平原出了随笔《学术的人间情怀》,印量不大。我拿来读了读,不喜欢他的散文尽是引号。明明一句简单的话,甚至一个简单的词,他也用引号,有必要吗?班主任汪春泓却佩服得不行,称他的散文有成就,自成一派,将来可传世。这是汪老师来我们宿舍,和王风闲聊时亲口所讲,当时那本随笔搁在他的书桌上。到昌平园区上课时,陈平原经常经过昌平南口,有感于怀,慨然写下散文《萧瑟昌平路》。初次发表时我就拜读了,发现他动辄用引号的孬癖。向鲁迅学来的?不清楚,反正我不喜欢。王风、郑勇却甚喜欢,照猫画虎也学到手。

 

四、王风对散文的偏嗜

 

由乃师的散文过渡到王风的散文之见,文气很顺畅。

王风动笔不勤,写散文不多,对散文却常发表意见。高论抑或歪论?难说,诸位心里有数。例如,他批评季羡林不会写散文,尽管《季羡林散文》卖得挺好。据他娓娓道来,古代散文里,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特别好,字字敲打得响,惜乎《古文观止》漏选,眼光存在问题。现代作家里,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的散文最好,郁达夫、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的次之,郭沫若、茅盾、巴金、朱自清、老舍、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差劲。这颠覆了我对的读后感。总之,王风对散文有偏嗜。

由于这种偏嗜,王风怂恿钱理群干了件骇人之事:某出版社请钱理群编选一部现代作家的散文选。在研讨课上,老钱道出心曲,犯难于如何出新。王风当即支招,热忱地建言:大量入选周氏兄弟的散文,别人的再酌量少选,就得了呗!老钱彩赞别具只眼,欣然采纳他的意见,结果是:全书近三分之二篇幅给了周氏兄弟,别家散文则聊以充数。不难揣度,日后若由王风负责编选,笃有新的畸怪主意。

(待续)

2024-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