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边界学习”是一个时髦概念,还是花架子

(2016-11-22 10:30:11)
标签:

杂谈

昨天晚上,一位阅读了我的近几天阳光晨读的朋友在微信上与我讨论“无边界学习”。他认为,“无边界学习”是一个时髦概念,是花架子,好看不实用。我给他讲道理摆事实,费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早期的教育就是无边界的。到了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出现了分科教学。到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教育达到了一个泛在化的时代,集成式的知识跨界融合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人类正进入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智能化时代,人类自身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人类自身作为自然人的“人”将与自己创造的“智能人”并存,这个智能人包括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和基因人,这些“人”的存在是集人类自身的最大优势的集合体,是人类优势的跨界融合的结果。人类为了能更好的与机器人、基因人和谐相处,必须有更强大的“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的活动必须依靠从小的教育,而目前的学校教育,使人的体力在退化,智力也在退化。因此,在跨界融合的世界,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未来的视角,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孩子的教室,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

三是学校的实践证明:无边界学习是可行的。上海的基础教育在我国是独领风骚。上海的基础教育连续两届荣获PISA冠军。引起世界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2000年起每年都组织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简称“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2009年的主要领域是阅读,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巴西、香港在内的7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测评。2009年中国首次参加PISA测试,便一举获得PISA三项测试的全部第一,震惊了欧美。2013年12月3日,2012年度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正式公布结果,上海学生继续保持三科冠军。上海学生延续了2009年领头羊的表现,在2012年的笔试评估中,分别在数理和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名列第一,保持三料冠军的荣衔。这实实在在的成绩取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觉得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即70%的基础课程,30%的跨界整合课程。这也就是说:无边界学习不是没有边界,正是在“有”的基础上才实现了“无”。

总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今天的无边界学习,他主张把课程、学校放入到大生活中去、放入到大社会中,突破了学校、课程的边界。而作为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的阳光教育也主张:阳光是无边界的,阳光教育也是无边界的。阳光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实现人格完整、人性完美、人生完满。

(鲍成中,2016年11月22日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个问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