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2020-06-14 16:54:23)
标签:

《唐诗三百首》

李杜

苏轼

宋词三百首

元曲

分类: 诗词歌赋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海上冰花

中国素称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犹如绵延之群山,共同构筑了中国古诗词的浩翰星河。真正要讲诗歌变化,无非是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这就是中国古诗的三大发展阶段,唐朝到了顶峰,进入了格律诗领域,之后虽有宋诗、清诗两个高峰,但是都是在内容、流派上出彩,形式上再无进步。

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飞跃、诗的盛放、诗的后续五个阶段。

诗歌发展到格律诗是自身发展的必然,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格律诗是先进的体裁形式。而且格律诗的出现并没有阻挡古体诗前进的步伐,正是由于古体诗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音律规范化,才总结出来格律诗。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诗的两大分类,齐头并进,共创辉煌,没有谁限制了谁,也没有谁取代了谁。有这种格律限制了古体诗的想法,从深层根源来说还是认为格律诗优于古体诗,只是你写不好,就被它限制了思想——懂格律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在乎的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诗的产生(先秦)

现在一般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其实《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因为这是周朝中央政府派采诗官去四处收集民歌来编汇的,是经过了文化人的审定、修改的文学艺术作品——诗本来就是歌,我们要认清楚这一点。

我们现在没事哼哼,其实就是诗的起点。把我们的哼哼变成文字,在节奏感和押韵上做出细化,就是诗。做出雅化,就脱离了打油诗。再做出字数规范,平仄调整,就称为近体诗。

诗的产生,就是劳动之余的哼唱。有一种说法,诗来自劳动号子,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歌颂爱情、要歌颂友情、要歌颂基情(诗经中大把),绝对不是一边辛苦劳作,一边能背着喉咙喊出来的,所以劳动号子只可能是诗歌起源的部分组成。

 目前发现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应该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是二言诗,也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结构,初步具备了诗的性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我砍了竹子,做成弓箭,发射石块,驱赶野兽。

这是一个替父母守墓的小子无聊时候的发明,用来驱赶骚扰坟墓供品的野兽。

还有箕子的《麦秀歌》等,一些上古的大概有些诗味的作品。

而到了《诗经》,四言、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时期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诗的发展(两汉)

中原地区有《诗经》,南方则出现了长短句的《楚辞》。屈原是第一个具名出诗集的人,也就是从他开始,诗人的身份正式登上文化舞台——以前的作品署名大都是佚名

同时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真正有了标题——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取前面几个字或者一句作为标题。

而且《楚辞》出现了杂言,这也是和《诗经》风格明显的差异,随着秦朝灭亡,楚地枭雄称王——项羽、刘邦都是楚人,这种风格的诗歌开始流行。汉朝文治武功,兵临天下,迎来了第一次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音乐融合。

轻快活泼的胡人音乐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稳重的节奏,至少在民间,这种宴乐飞快流行起来。随着音乐节奏变快,音乐章节变长,四言诗已经无法满足演唱——诗是歌词,牢记这一点——所以就出现了的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言、九言的作品。

 

不过由于汉朝经学一统天下,儒生老成持重,所以文艺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大家更喜欢长篇大论的汉大赋,所以诗在两汉的发展缓慢。

值得一写的就是汉武帝柏梁台上作联句游戏发明的句句押韵七言诗:柏梁体,这是一种小众的,后来被断句不押韵的格式淘汰了的诗体,但是也有佳作,如杜甫的《丽人行》。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则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节选

但是直到汉末,甚至到了隋末唐初,七言诗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结构、音律规范等各方面还是五言诗走在前面。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绝句的产生,汉人以大为美,绝句体小而俗,不足以用。

 

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到了曹魏时期,产生质的飞跃。这一时期,文化还是掌握在贵族、文人手中,所以诗歌的发展也只可能在士大夫阶层发生。这一时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有了文采这个概念。

在东汉以前的诗歌,其实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很多朋友淡如白水的现代诗,其主要的功用还是说事、抒情。但是如何说事、如何抒情,是没有概念的,即算是做出比喻和一定的修饰,也是讲究浑然天成,没有抱着修饰自己的文辞来突出自己情感的目的。这一切,到曹植这里发生了改变。魏晋南北朝对诗词最大的贡献有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从曹植发端。

 

一是文辞修饰之风发端。发展到后来,成为空洞无物,不说正事,只讲究形式主义的极端,即齐梁体,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宫体诗,特色就是只要好听好看,兴寄全无,没有任何志向、抱负,沉迷于风花雪月、闺阁情思。

文辞修饰对于文学作品是必须的,但是过度而忽视内容,就是形式主义,是走错了路了。所以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就是批判这种形式大过内容的走向。

二是音律学的发展。这个也是从曹植开始的,所以不能不说他是文学中的奇才啊。他发明了梵呗,开始寻求徒歌(没有音乐的诗歌)中文字发音的规律。随着南北朝佛教大流传,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并成功运用到诗歌的创作。

音律的发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基础,也是诗歌走向吟诵文本,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关键。

经过这五百年的飞速发展,诗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流派上(山水、边塞、讽喻等等)也是百花齐放,已经为盛唐飞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诗的盛放(唐宋)

最高峰唐诗(古风,格律诗),唐词经过南北朝的文体格式准备,隋唐的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至今为古诗爱好者所推崇。初唐四杰等无数初唐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向上生机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优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唐诗的功臣是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大诗人(李、杜、王、刘)等人。

初唐四杰不是早夭就是困苦,要不就反叛,并没有政治地位,而陈子昂虽然提出了理论作为旗帜,但在失宠后影响也变小,无法真正带动诗风改革。

对诗体规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特别是这些宫廷诗人,精研格式,其实原本内容上是相对空洞的,但是他们遇上了风云动荡的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李隆基上位这些政治变动。大批宫廷诗人被放逐,流落江湖。而人的境遇一旦波折,思想性自然就上升了,加上本身极好的格式研究,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从而带动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前面说到七言不被看重,到了他们这里才真正上位,并且一跃成为唐朝至今最为流行的诗歌格式。

而在格律诗的完备上,杜甫是集大成者,同时,在是个理论上,也是他一锤定音,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至于大李杜在诗歌上的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大李杜冲到天花板的能力直接导致了中唐诗人的困境。

中唐的诗人在李杜压力之下,无路可走,就开始了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发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分流,四处开花,所以论唐诗,盛唐、中唐的大诗人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唐诗数量约有五万多首,后世多有选本。

群星璀璨的中国古诗词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选择了的唐诗中最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既好读又好背诵的作品,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余首,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自编成以来,每有增补,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手上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为三百一十八首版本,为了实事求是,就以手上这本《唐诗三百首》为例。

 

 《唐诗三百首》三百一十八首版本共收录诗人77位,作品共318首。

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又一座高峰宋词,宋诗。其中包含五代词(代表人物:李煜) 。 宋词数量约有万多首,宋词也叫长短句,它的行文风格不像诗那样整齐。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宋词的文学成就和欣赏程度也是极高的。宋词有特定的词牌名,比如《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词牌名的后面才是词的题目。一般宋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只有在加字或者减字的情况下才会改写词牌名。比如《木兰花》就有《减字木兰花》等等形式的词作。宋词中有非常多的经典之作。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宋词三百首》选有81 位词人的作品,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序。所选题材从咏物言志、建功立业、闺阁柔情、离愁别恨、田园山水到民风民俗,不一而足。在所选作品中尤其注重精选卓越的名家名篇,以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的后续(元明清)

进入晚唐,由于安史之乱后,政权虽然几经复兴,但总归是走下坡路了。整个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志气不再高昂,内容自然低迷。

当然,晚唐的李商隐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最高的,因为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诗人的特色。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深、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成就在晚唐是最高的,甚至放在整个唐朝也不逊色。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象,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

不过这些都是诗风变化,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坚如磐石,基本上连折腰体之类可有可无的出律,大家都很少犯了。

而另外一种文体,曲子词已经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有了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唐宋以后,元明清的诗歌创作继续向前发展,各个时代皆有自己的创作和理论特点。而宋之后蒙古人建立元朝,对中国的文化一直保持抑制的态度,元曲的地位不在唐诗宋词之下。所以算得上脍炙入口的诗词。元代以曲的文学形式独领风骚 套曲散曲 通俗而不恶俗。明朝典型的代表就是出现了不少唐宋派的诗人,明代诗歌的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也比不上后来的清朝.但这一时期,流派林立,诗坛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景。明初文臣宋濂、刘基、高启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他们才华过人,又都有政治抱负,诗作大多内容充实,具有特色。清代不但诗歌创作有显著的新的特色,而且其创作成就也超过了元、明。清诗初期,诗坛出现两类诗人,一类原为明臣后仕清,如钱谦益和吴伟业;另一类甘为遗民,不肯仕清,如顾炎武、吴嘉纪等。

 康熙年间,王士滇以倡导“神韵说”而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有特色,表现了一种清新蕴藉的风致。之后,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倡导“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及诗风质朴泼辣的郑燮。有影响的诗人还有论诗力主“肌理说”的翁方纲,诗作感伤动人的黄景仁等。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元清两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诗人。

附: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的主要典籍

《诗经》

《楚辞》

《乐府诗集》

《古诗十九首》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千家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