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耳科领域的诺贝尔奖(三)——格奥尔格.冯.贝凯西

(2012-12-21 20:04:50)
标签:

杂谈

耳鼻咽喉

分类: 医学人文

格奥尔格·冯·贝凯西(Georg von Békésy,1899年6月3日-1972年6月13日)),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的主。 1899年6月3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外交官家庭。早年在瑞士波恩大学攻读化学,后入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读书,于192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间任布达佩斯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1947年移居美国。
贝凯西曾在几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工作过。他对听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制作了两个耳蜗模型和一些高灵敏度仪器,揭示了听觉过程,将不同类型的耳聋进行区分和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法。
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就知道人的听觉最重要的振动组织是耳蜗基底膜,贝凯西发现声音是以一连串的波形沿基底膜传播,并在膜的不同部位达到最大振幅和低频声波的最大振幅部位接近耳蜗的末梢,高频声波的振幅部位接近入口或底部。并证明声调的响度取决于神经感受器的位置及涉及的感受器数量,从而确立了"行波学说"。1961年因发现内耳耳蜗部分分析和传送声音的物理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1972年6月13日,他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去世,终年73岁。著作有1960年的《听觉实验》和1967年的《感觉的抑制》。匈牙利生物物理学家 Georg von Békésy 发现人的耳蜗里有很多小毛毛,功能是把外界声波在内耳液体中产生的振动转换为神经电信号,而且耳蜗的特殊生理结构导致每根小毛毛只对一小段频率的振动敏感。也就是说,耳蜗就是一个频谱分析仪;而小毛毛的敏感频率段,差不多就是相应频率的临界频宽。好的乐音因为没有互相打架的拍频,小毛毛们都会做优美的简谐运动,人就会觉得很愉快;相反,如果临界频宽内有两个频率的声音,有一些小毛毛就会受到两种频率的影响,运动起来比较别扭,所以人也觉得不怎么愉快。Békésy 这个发现是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不过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虽然他的理论基本成立,但是数据并不正确,主要是因为 Békésy 是拿死人耳朵做实验的,因为尸体失水,耳朵的频率响应也非常不同。不过炸药奖发了就发了,也收不回了,Békésy 本人在晚年也否定了自己早期的一些研究。

[Cyberake按:贝凯西的确立的"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主要是针对"驻波学说(standing wave theory)"而言的,这一点很多教科书上言之不详,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相关的物理学资料,会对于这一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http://s11/middle/5678cbdc4d15ba791745a&690
Georg von Békés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