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
凡尔赛宫、罗丹博物馆
今天巴黎的雪就没有断过,一直一直在下。早上出门就感觉像是进了林海雪原。燕姐说,她也没有在巴黎看到过这么大的雪。走在路上已经跟在雪山上一样没有差别了。此时格外庆幸自己穿来的是登山鞋,派上大用场了!
即便是这样的天气,我们仍然毅然决然登上了冲向凡尔赛的火车,一路看着雪景,来到这个见证波旁王朝最后辉煌灿烂的村庄。
凡尔赛 Chateau de Versailles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去过卢浮宫以后再去凡尔赛,只会觉得凡尔赛真的是乡下,但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的。凡尔赛确实有它自己的味道,凡尔赛比起卢浮宫要显得更加开阔,场地更大,周围更空旷,更能体现某种皇家气派。
今天的雪格外大,一大片广场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全部都被白色覆盖了。山栏后面也一样是白色,镀金的栏杆虽然也多多少少被冰雪覆盖,但还是一样亮闪闪的。
http://s10/bmiddle/9b423a8ctd4f726c25359&690第五天" />
一个厅一个厅看过去,不得不佩服当年这些工匠和画师。每个屋子顶上精美的壁画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但是最让我惊叹的还是浮雕画。明明不是浮雕,但是怎么看
都充满了立体感。作为一个完全没有画画技能的人,我从小就是打心眼里佩服能画画的人,更何况,能够画出如此视觉效果绘画的人啊!
http://s3/bmiddle/9b423a8ctd4f72dfbc5a2&690第五天" />
凡尔赛宫的大重点肯定是镜厅了。小时候语文书里面都有专门的课文讲镜厅,那时候看着插图就老是想象,这个厅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呢?所以,来到凡尔赛也算是圆了
小时候的梦吧。真的看到这个厅,除了富丽堂皇,我也想不出来什么别的词可以形容了。水晶大吊灯,落地窗,满墙的镜子,金色的地灯,顶上说不出来故事的壁
画,确实像传说的一样华贵,张扬,毫不掩饰它们的辉煌。想象一下,当年路易十四把巴黎的贵族们都聚集在这里,开一场盛大的舞会,所有人抻长了脖子踮着脚,
只为了能够看一眼如同太阳一般的国王。中国的帝王和法国的帝王在这一点上还是挺不一样的,不能想象咱们古时候的皇帝会在众朝臣面前搂着自己的爱妃引着众人
跳舞会开场第一支舞,不过在法国的王室,这一切好像都很正常。
http://s1/bmiddle/9b423a8ctd4f731dd08f0&690第五天" />
http://s15/bmiddle/9b423a8ct7bb2531d2ade&690第五天" />
他们建设园林的逻辑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原理都喜欢对称的,规整的,一眼望到底的。站在路易十四床前从正中央的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整个凡尔赛花园的主干
道,两旁的喷水池都是对称分布的,据说植物也都是修剪成规规矩矩的几何样式(由于下雪,已经几乎看不出植物的样子)。总之,放眼望去就是开阔和气派,所有
的美景都是直白地展露出来,毫无遮掩。可是故宫的后花园则不同,曲径通幽,错落有致,假山藤蔓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相对自然的精致。一步一景,无论是什么美
景都带着含蓄,非要你走到某个特殊的位置才能看到,永远不可能一眼望到底。两种园林背后体现的中西方思想对比也是明显的,可究竟哪一种更好的?真说不上
来。
http://s11/bmiddle/9b423a8ct7bb253772b0a&690第五天" />
又是因为下雪,整个凡尔赛花园都不开放,我们也不可能走到这个讲究几何美讲究对称的花园里面看一看,感受一下当年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生活。其实,因为凡尔
赛附近没有丰沛的水源,在路易十四的时代,凡尔赛花园里面的喷水池不能同时开放。只有国王走到哪里,哪里的喷水池才能开放喷水,国王一过,赶紧关上阀门,
准备好开启下一个喷水池。这样麻烦的观光也就只有皇家才能享受得起了,为了讨好皇帝,果真什么法子都能想的出来。
从凡尔赛回来的时候,赶上
了一趟特意为凡尔赛宫设计的地铁车厢,车厢内部的装潢都是按照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王后卧室的装潢进行设计的。看着塑料车顶上的花纹,总觉得有点儿好
笑。曾经王尊贵族才能专享的,现在也都这样印刷在地铁车厢上讨好游客。那首诗就是那样背的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巴黎,从某种角度来讲和南
京一样,都是写怀古诗的好地方。
http://s10/bmiddle/9b423a8ctd4f74541c819&690第五天" />
罗丹美术馆 Musee Rodin
回了城里,趁着天色还早,赶去了罗丹美术馆。
整个博物馆的花园都像是盖了一层多纳圈上的糖霜一样,白白的,看起来甜甜的,很安静。花园里面大部分的雕塑(原作复制品)都因为雪大封路,不能走到近处去看
了,只能默默绕道思想者脚下看了两眼。游客们都很自娱自乐,企图摆出和思想者一样的动作与他合影,天寒地冻,只有他一个人还在那里思考,我们都耐不住寒
冷,赶紧躲到博物馆里面了。
http://s14/bmiddle/9b423a8ctd4f7481a870d&690第五天" />
这个博物馆原本就是罗丹的住所以及工作室,直到去世,罗丹都居住在这里。能拍照的区域摆放的大多为复制品或是雕塑草稿,真品区域完全不让拍照,虽然理解这种
保护版权的做法,但是实在有些遗憾。罗丹在生前也算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了,艺术家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人们肯定自己的作品,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可以
说,当年的罗丹,从青铜时代一作起家,逐步走向巅峰,周身都是带着光环的。
但我之前一直都不知道,他还曾经有一位爱他爱到发疯的情人,他的 学生: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最开始是被陈列在罗丹艺术馆的克洛岱尔的作品吸引的。这件作品叫做《海浪》(The
Wave)。作品是描绘三个女孩子在巨浪之下拉着手等待巨浪拍下的情景。塑造巨浪的材料用的是玛瑙或是玉石,而塑造女孩子的材料是青铜。虽然说使用不同质
地的材料完成一件雕塑作品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样的组合,巨浪的造型,女孩子脸上想要冒险又期待又害怕的神情实在很抓人。仔细一看介绍,才知道这原来是
克洛岱尔的作品。这个曾经与罗丹激情地创作又激情地恋爱的女子,一定也曾经怀揣着期待冒险又害怕后果的心情吧。只可惜,结局是,罗丹最终被他的妻子牢牢拴
住,这个带着光环的成功者与这位有才华有美貌有激情的女学生再不联络,而克洛岱尔则在罗丹妻子上门骚扰之后流产,一生都觉得自己活在“他的圈子”的迫害之
中,疯狂工作但是作品不再受到人们的欣赏,几乎没有人肯再帮助她,最终疯掉,郁郁而终。
http://s7/bmiddle/9b423a8ctd4f7a8292526&690第五天" />
燕姐说,克洛岱尔是她唯一同情的“小三”。我甚至觉得,在克洛岱尔身上实在不能用“小三”这个词。克洛岱尔是一个心走的比大脑快的女子,毁在了一个被全世界赞颂的大师的光环之下。但我想,她应该没有后悔过吧。
两件展品让我更加悲悯克洛岱尔。一件是她创作的《成熟年代》(The Age of
Maturity)。一个年轻的女子跪倒在男子身后,苦苦哀求他留下,但是男人却被一个老太婆带走,头也不回。另外一间是罗丹自己创作的(不知道克洛岱尔
有没有帮忙):《吻》(The Kiss),一对在地狱当中偷情的男女,雕塑定格他们融化对方的一吻。
http://s13/bmiddle/9b423a8ctd4f7accca3cc&690第五天" />
我不是艺术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脑子走得比心更快的人,但是这两件雕塑还是看得我默默无言。
罗丹美术馆版权保护:
The
Kiss: http://www.musee-rodin.fr/en/collections/sculptures/k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