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读懂“孝”

标签:
育儿 |
http://s8/mw690/56733646te1360e62cfb7&690
中国造字,形神兼备,所谓“孝”字,本就是从形体和意涵上表现一老一少相依偎、提携的关系,最主要的,则是展现为人父母与子侄晚辈的关系,也可延伸到对师道的尊重,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们知道“孝”在中国古典道德伦理体系中的卓越和重要地位,如是,多少美好的情操和故事贯穿其中,比如中国古代诸多儒家经典中都以孝为很重要的一条伦理,宣讲、示范,并熏陶与众人!《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说的就是,所谓赡养,乃是本分,还不能说是孝,真正的孝,还有更为高级一点的内涵。所以,《孟子》对此就做了补充,《孟子·万章上》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也就是,孝敬也!
可见,在中国古代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发端酝酿最炙热的时期,我们的先辈就酝酿和提炼了丰富深刻的有关孝的伦理道德,他们以此来作为教化社会、维持人伦秩序的重要精神内涵。虽然也有人说其中有一些表现形式过于极端,比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内容在今人看来不可理喻,但总体来看,极端的表现形式也是为了体现一种高洁的情操。
说了些孝道的过去,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今天,于是一些朋友就会唏嘘不已,慨叹今不如昔。由于我们的国民教育中严重欠缺了这一环,所以很多朋友在看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类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剧时就常常被其中渗透的那些似曾耳闻的经典句子所触动,听到私塾书香中飘来的打动心扉的名训,也会反思自己的一些作为和困惑。
时下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真是令人烦扰,诸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对父母则很反感,显得早熟和个性化突出,在有关孝的问题上,人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当代真正要遵循的内涵,或者说,不知道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古代那些观念该去如何做批判继承。
在这方面,《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则做了很好的诠释,在《瓜田李下》一集中,则通过学童们的诵读将其中有关孝道的一些章句展现在荧屏上,如孩子们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而本集的主人公袖香则跟读: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袖香的跟诵很好地表达了她作为一个家仆却爱好读书的状态,虔诚和入迷的表情,为她在该剧主题“瓜田李下”的情节展开做好了铺垫。而这句诵读,又为后文继续埋下了伏笔。
在《瓜田李下》这一集中,私塾先生租了易太太的房子,并且由于对易太太家喜好读书的佣人袖香的关爱引起了易太太的反感和戏弄,但最后误会的化解却着笔于“孝道”。由于王先生对易太太的儿子布仔的良好教育,布仔的学业进步很大,而当易太太很开心地看到布仔能读很多古诗的时候,对王先生的情绪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布仔则不失时机地对他的妈妈讲起了弟子规中主人与家仆的相处之道(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更进一步地让易太太感受到王先生的弟子规教育使自己的孩子变得非常孝顺而懂礼。整个故事的情节就在先生的教化中串联起来,很好地和谐了家庭关系:母亲得到了儿子的尊重,而自己则更欣慰地看到儿子的健康成长。
由此观之,“孝”实际上包含多重意思,其一是孝敬,孝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敬”,敬重,真正的孝,一定是敬重父母为先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师道和父母之道的敬重
其二是顺从,你不可忤逆父母,你要顺从他们的意旨,因为这个是天赋的你的义务,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比如为人的孩子,你的衣食都来自父母,而父母对你的教导和抚养,甚至溺爱,都是天底下最为无私的。
其三是以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顺从与敬重。这个孝顺从来都不是盲目的,比如《瓜田李下》这集中布仔因为好好学习展示了自己对父母期待的顺从之后,其母也极感欣慰,而布仔忽然又反过身份,开始用弟子规中的内容启发母亲要善待佣仆。这一点在中国古人的孝道阐释中是有“圣人言”的,如孔子就曾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说的就是子对父也要有话就说,也要讲理,防止父亲有过错。在《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中我们也会亲耳聆听到孩子们诵读以下这一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看《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物超所值。我们的孩子们是否都能先于我们的父母,全面经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并从中领悟到栩栩如生的孝道熏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