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时,是忍让,还是还手?一开始,我对这个问题并未去深想。
然而逗妞马上要入园了,让我感到这个问题很棘手,也让我反思。
在逗妞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我们一直灌输“谦让”、“忍让”的原则,以及逗妞的性情使然,使得她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很少有霸道的行为。当她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她的表现通常是这样的:要是别人先拿到她喜欢的玩具,她一般便会上前问:“我们轮流玩好不好?”如果这时对方的家长没有出面做工作的话,对方往往对她的建议不理不睬,或是干脆地说“不!”。即便如此,她很少去和别的孩子争抢玩具,更不会因此动手打人。而当别人打她,她刚要还手时,就被我们制止了。在被制止几次之后,当又遇到别人动手时,小妞就一边紧张地眨着眼睛,一边躲闪。我们一再地强调---要谦让,不要争;要忍让,不要打,有话好好说。这样她就有了不甘心,她常会因为“好好说,别人却不听,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而委屈瘪嘴。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束,以及大人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在中国忍让是一种美德,但在国外恰恰是懦弱的表现。现实中,正是因为许多孩子因为习惯了被打不还手,一被人打就来找老师,要么就默默忍受了,从而导致了性格上的懦弱。这种情况也许孩子小时表现不出来,但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没有勇气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因此,我觉得我是不是应该从小就应该培养逗妞勇于反抗、勇于自己处理问题和勇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我也在思考,一味地教自己的孩子忍让,甚至不问原因地让自己的孩子忍让,这样的做法恐怕也不妥当,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许就是在打与被打、防御和进攻的过程中,孩子开始逐步认识自己的强度和限度,发现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或智慧)来解决问题。
问逗妞别人打她怎么办,她说:“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怎么办?
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
于是也想教育逗妞“别人先动手打你,你也要还手打他,这样他就不敢打你了。”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对不对?这样教育也无可厚非。可转念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教育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或者再次激发矛盾,先动手打人的孩子又再次还手了,于是双败呢?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似是不妥,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非总是适用。
我想对我的孩子说:
逗妞,可以在打架中学习,但不要学着打架。打架、还手、调解,应该是我们学习如何化解矛盾、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宝贝,争抢打闹是不对的,要谦让、忍让。谦让是美德,一个总想占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一个不能吃亏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反而会吃更大的亏;在谦让忍让的同时,不要一味地软弱退缩。挨打时,不是要还手,而是要还击;可以忍一忍,但不要处处让。要学着据理力争,以坚决的态度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我希望在我的教育下,入园后的逗妞会慢慢学会协调,学会忍耐;学会竞争,也学会合作;懂得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也懂得如何自信而友善的与别人友好相处、快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