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2013-04-17 10:38:54)
标签:

陈玉璋

陈国桢

开封市政协

张海

文化

分类: 人物人生

陈国桢 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开封市美协主席、开封书画院院长、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http://s7/mw690/567292d0gda76efe425b6&690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TITLE="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
 

历史上灿若星汉的书画大家,是中国书法名城开封遥远的天空;在一次次黄河淹埋中巍然挺立的古都,那丰厚沉郁的文化积淀,是滋育艺术人才辈出的沃土。承上启下开一代中原书风的开封书家群体,因其活跃的思维、瞩目的成就而倍受关注,陈国桢先生,就是当今开封书坛“墨海弄潮”的领军人物之一。

                       父与子

陈国桢1953年出生于开封书法世家,其父陈玉璋是20世纪河南一代文化名宿。一九二八年,冯玉祥主豫,施行大考,陈玉璋先生被录取为书记,后被公推至河南省图书馆书写中州丛刻的《石田野语》书版,此文学巨著36卷,为常茂莱先生所著,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作序。陈先生整整书写三年,小楷结构谨严,笔笔不苟,且笔韵鼎足,叹为观止,“时人非能比翼” (书法名家田啸白)。解放后陈玉璋先生为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其书法作品与郭沫若、潘天寿、赵朴初等大师书画同去日本展出,后中央文化部专程送来日本出版的《中国书道展览》精选影印集,祝贺陈玉璋先生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其隶书作品被选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陈列,先生其名,被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

在陈国桢先生眼里,高大的父亲腰板挺直,鹤发童颜,长髯飘飘,一身整洁的黑色中山装,拐杖常挂在臂弯上,走在开封街头,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回头率高,打招呼的也多。因为陈老的榜书匾额遍布古城内外,名振开封,也因为老人质朴赤诚,书界、市井皆有好人缘。陈老先生擅长楷书、行书、隶书,书风庄重、古朴、挺拔、隽逸,字形如人形端庄大方,浩然大气。他尤善榜书,常一手端墨海,一手执笔,五尺大字,一挥而就。

这位注重“传承”的中州书坛巨匠,感恩于自己坎坷学艺路上的古城名师雅士,并热忱培育桃李,更把书无止境的生命延续的希望,寄托于七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陈国桢的早期启蒙是识字与书法同时开始的,3岁时,父亲将100个大字写在自制的卡片上,口里教他认字,大手握住小手,开始了黑白线条的游戏。“文革”混乱中,在严父指导下,国桢清晨5点开始背诵古文及诗词,13岁的他,懵懂的思维在线装书没标点的深奥文字中游弋,然后开始习练小楷,一练就是20年。顽皮的他,也曾以同一张大仿应付老爹,但浓郁的家教书风与古城雅韵,还是给了他一个墨汁打湿的梦,白纸黑字如此简单的颜色组合,如东方的眼睛,向他传递着千种旖旎万般风情。

少年陈国桢开始活跃于开封书坛,他入手唐楷,其行书师承其父书风,虽没达到父亲人书俱老的境界,却可以假乱真。一次,陈老先生应邀书写完一牌匾后,出去让脑子冷冷再细看补正。年少气盛的陈国桢看到其中的泽字不“顺”,斗胆写了一个,放在一起,父亲回来哑然失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多写个泽字,看来这个差点儿。”而被认可采用的,正是儿子的手笔。附近商店请陈国桢写幅每字2尺多高的大标语,他“偷”来平时父亲不让动的大斗笔,痛痛快快过把榜书瘾。第二天,大标语装入镜框悬挂起来,商店头儿打趣道:“陈先生,这字写得咋样?”父亲有点惊奇:“是我写的?没有啊!”知道是儿子的杰作后,一向严厉的父亲笑了,抚摸着儿子说:“你小小年纪,可真胆大啊!”

似乎一条父荣子贵、铺满阳光的成功之路在向年轻的陈国桢挥手召唤。

          http://s5/mw690/567292d0gda76f152fb84&690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TITLE="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

 

                         守与创

可那不是心灵的召唤!

1976年,23岁的陈国桢经受了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他更是寄情于书法,在书坛巨匠们投向历史的巨大阴影下,品尝孤独,艰难徘徊。

齐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常敲击着陈国桢的心。他认为,汉字不是标本,仅临帖摹写是一辈子也出不来的。书法三要素即功力、才气加胆识,才能形成具有古人高格又体现个人性格和时代风格的艺术作品。“笔墨当随时代”(石涛),他崇敬的父亲父爱如山伟岸,但父亲像他这般大时,还穿着长衫留着清朝的小辫儿呢。陈国桢少承家学,天资聪睿,对传统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深刻领悟,为人诚朴谦和,在书法探索中却有异乎常人的“超”大胆,有种“反叛”精神。在一片赞许、争议、质疑甚至批评声中,陈国桢开始了他艰辛的蜕变之旅。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磨炼了陈国桢坚毅的性格,他把经历变成财富并写入书法。他当过木匠,深知规矩与方圆;两年铁匠生涯,他懂得了什么叫炉火纯青,怎么样掌握火候,点墨也如打铁,重锤如崩石,轻击若蝉翼……他独辟蹊径,寻找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汲取当时少有后人相从、难度极大的明代书法,如张瑞图、倪元路行书的“新理异态”,取其神而不求其形,创作用笔恣肆多变而不失严谨,作品雄奇空灵且节奏感强。1983年河南省书法大展中他的八尺草书《唐诗》,得到书法名家张海先生“生动、灵活、极有创新”的肯定,1984年首届中原书法千人大赛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是他初步找到“真正的自己”之标志。

书画同源,理法一贯。为了寻求书法的变化,他又醉心于中国花鸟画的探究创作,大胆地将中国画的审美、点线面的技法引入书法,甚至巧妙融入以刷、拖和侧锋及山水画中皴法等传统上视为大忌的笔法,使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相互滋养。他笔下的物象寥寥数笔而余韵不尽,构图常有意无意地呈三角形的体势,有一种险奇中的稳定,即使一幅南国佳卉,粉色花、墨绿叶也呈放射状的线条,刚健含婀娜,彰显着强悍的生命色彩。陈国桢先生一不小心又成了大写意画家,如今其画作已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书法艺术是充满阴阳相生矛盾哲理的东方文化的载体,古代书论中对此多有精到论述,陈国桢先生深谙此道。传统与创新是一种宏观上的对立统一,正如李可染所说:“对传统在以最大功力打进去的同时,也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反复出入于浩瀚的传统书法,在更为扎实锤炼笔墨线条章法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可以说,他是位现代派书法较早的探索者,但又与那些无根浮萍般一味猎奇求怪者截然不同。对于具体的书法创作,他认为,“从结体、章法、笔墨到审美,都是一个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平衡的玄妙过程”,字仅仅是个框架,须带着此人、此时、此境、此情的特点,自由挥洒,才鲜活起来,才有了千变万化。正因为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原本单调的黑色线条和白色宣纸的结合,才得以在一系列的对比变化中生出万千气象,中国书法的勃勃生命力才会数千年永不枯竭。如行书横幅《心斋》,他有意打破传统的对称美,让“心”三点错落有致,让“斋”字疏密呈异,线条如钢浇铜铸,结体内紧外松,布白飘逸灵韵,整幅作品雄奇、大气,有强烈的跃动感和节奏感。因为他的“心斋”,不是纤媚的香巢,而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灵台,是激情和生命张力的源头。听从心灵深处的呼唤,独步书山墨海的大漠孤烟,陈国桢先生神融笔畅,气铸墨凝,一杆笔出神入化,形成了自己雄奇险崛、豪放大气、明快多变的艺术风格。

     http://s7/mw690/567292d0gda76eea247f6&690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TITLE="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

                             书与官

中国古时科举起家的官宦,也多是舞文弄墨的好手,官员与文人和谐融于一身,而像孟浩然、李贺这样的“布衣”,就成了极少数的“另类”。当我们品读瑰丽的唐诗宋词,欣赏精妙的名画法帖时,其实那是历经千载而不谢幕的官员们的“才艺大比拼”。不知何时,做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尤其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文化成了被经济(资本)帮扶的对象,有的干脆扔掉了附庸风雅的外衣而向前(钱)途“裸”奔。官员中的文人本不多,而纯粹的艺术家担任政府领导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作为专业书画家的陈国桢,成为开封市人民政府分管科技、文体、广电等工作的副市长,已整整八年。也可以说,这是文化名城开封的一项文化配置。

面对书道与做官这一新的矛盾体,他勤勉前行也许是甘苦自知。

他以开封科技文体事业振兴为己任,主持起草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发展规划;他支持协调并成功组织了中国郑汴国际马拉松赛,使网友在网上的联名倡议变为中原一大体育赛事品牌;他主动联系、邀请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在开封创建并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在北京奥运会圣火开封站的传递活动中,陈国桢既是传递活动组织者,又被推举为奥运火炬手;他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撰写了《妥善保护开发开封城墙》等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和提案,被采纳实施;他领衔开封菊花文化节中的“千人书菊”创世界吉尼斯新纪录……

实者慧,痴则成。繁忙政务之余,陈国桢副市长满脑子里还是他的字形、结构,出差时飞机上的云层,火车外呼啸后退的树影,都幻化成或跳跃、或逶迤的线条的律动。清晨月夜,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大案上,心迹随寸毫铺陈,情意与池墨共吟,以情入书的忘乎所以,心手两畅的驰骋纵横,所有的烦恼纠结、功名利禄,皆被一扫而光。陈国桢说,他从来没感觉到苦练书法的“苦”,这反而是他人生最大乐事,是一种解脱、滋养和升华。

像当年父亲一样,他遒劲的榜书匾额成为古城一景。他用手中笔墨为地震灾区添砖加瓦,他率领的开封书画院为开封文化繁荣、为中日友好、中国七大古都等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当赴京为开封争取“修复保护古城墙”等文化项目资金时,主管市长恳切的陈述,加之当场气势磅礴的书画大作,无疑直接展示了开封文化的底气而为文化开封加分。著名书画家兼副市长,陈国桢本人就是开封独特的城市名片之一。

50余年书画艺术的执着实践,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安份的思维,陈国桢先生在不断创新求变中,从不敢稍稍停步,他仍深思着苦恼着,也酣畅着快乐着,他在一幅小楷《自述》中吐露心声:我不重复自己,也不愿重复今人,更不敢奢求艺术的尽善尽美,我只望在欣赏、批评和理解中,每天都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有此足矣,得此幸矣!

          http://s7/mw690/567292d0gda76f088d3a6&690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TITLE="神融笔畅竞自由  ——陈国桢书画艺术侧记" />

 

(本文应开封市政协文史委所邀采访而成,刊载于开封市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书画艺术专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