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孩子打电话谈尊重学习热情

(2012-12-17 07:51:42)
标签:

龙凤胎老爸

育儿

分类: 育儿亲子

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QQ6078457,否则必究

 

任何未知和探索都需要热情,这是发现和前进的动力,孩子学习亦如此,如果父母尊重这种热情,那孩子的自我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变成一个主动思考,主动去学习的懂事省心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认识并加以注意。

 

比如家里刚安了一部固话,说白了,就是给小容小韬使用的,两人特别喜欢感兴趣,不见面就可以聊天,多有趣呀,没事的时候,两人就给爷爷,姑妈打电话,一个念号,一个拨号,乐此不疲。只是,打电话也是有礼貌的,比如,“喂”,“你好”,或者“再见”等,这些在成人看来非常普通的规则,到了孩子那里就完全没了章法,所以小韬一打电话就单刀直入的问,你是谁呀?或者连个称呼都不叫,就直接说话,想到哪说到哪。

 

打电话也是一个与人交流的学习,很多家长或许会期望,通过打电话,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孩子有多么聪明或者“会说话”,这种心情会让家长有下意识的去“手把手”的教导孩子,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要说,因为那是费话,而且要懂礼貌,比如要先说“喂”,然后说“你好”,如果知道是谁,一定要叫“爷爷”或“奶奶”的……而最后,一定也要有礼貌的说了“再见”再挂断电话等等,而如果孩子忘了某一环节,那挂了电话,一些父母还会生气的比如说,“你怎么忘了说再见呢?”或者“你只顾着说话了,怎么连个爷爷都不叫呢?”等。

 

而对初打电话的孩子来说,开始是好奇和兴趣,如果因为打了一次电话而犯了这么多“禁忌”,甚至还遭到父母的批评话语,比如“经常打电话,你怎么还不会打个电话呢?”等,虽然父母的期望是好的,希望孩子懂事会说话,但结果却往往与事无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对打电话产生抗拒,甚至远离,觉得打电话太不“自由”了,而一旦说错一句话,父母还会唠叨批评,于是,便不喜欢打电话了。本来父母希望孩子可以通过打电话学会更多与人交流的知识,可孩子却打退堂鼓了。

 

如果这种教导继续下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打电话了,不过,让他们随心所欲的说话却困难多了,而且如果有新的问题出现,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在电话里应答,而最终结果是,比如把电话会给别人,比如说“妈妈,你快来接电话呀!”因为规则太多,孩子的思维和言语功能已经被禁锢了,他们已经完全被拘束在父母所框定“电话言语”内,而失去了自己想说就说的“自由”。

 

我记得80年代,家里安装了第一电话,那时候电话是稀缺品,我想要打电话的时候,怎么说,说什么,母亲会一句一句告诉我,生怕我说多了会让她觉得孩子“不会说话”或者乱说话,那时候我已经快上高中了,所以一赌气就会把电话交给母亲,索性不打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感觉自己受到这种影响,就是害怕自己在电话里说错话,或者说多了后来反映到母亲那里而对我唠叨,我就很少打电话。现在回想起来,这对孩子的与人交流的情商学习热情真是一个打击。

 

当然,我现在不受这个影响了,因为我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了,后来母亲再唠叨的时候,我也可以拒理以争了,是啊,父母怎么可能把他自己的交流方式一直强加到孩子身上,然后让其接受而不管这是否适合呢?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在新事物热情上的一种无视和不尊重。

 

这种现象很多,有时候我接到一些晚辈人的电话,他们要么已经把父母的“电话规则”变通很好,可以转为自己的说话方式,要么还是很“固化”的说,“喂,你好,你找谁?”这让我觉得很牵强,看见我的号码应该知道是谁吧?直接称呼或者谈事情就可以了,在如此亲近的人面前,还要说“你好”吗?很明显,这应该是其父母“电话教育”的结果。

 

所以,小容小韬刚开始打电话时,我不需要给两人增加太多规则或压力,一些话说不合适也会对他们唠叨,告诉他们应该这样说,不应该那样说。我的原则是,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亲近的姑妈和爷爷面前,童言无忌,相比言语,小容小韬能主动给他们打电话,这份对亲人爱的行动不值得更让人欣喜吗?

 

但打电话也是需要一些“规则”的,这些规则应该与孩子的言语自由融为一体的,而且家长最好不要表现出太在意孩子会说错话的样子,比如小容小韬打电话时,我该忙啥就忙啥,把说话的自由完全交给小容小韬,而不是像妈妈那样,因为妈妈有时候会站在旁边听,而且时不时的会小声提醒“快叫爷爷”呀,或者“快问姑妈吃了吗?”用意很明显,在孩子看来,可能是觉得妈妈对自己打电话不放心,有些话说不到。时间一长,肯定会对孩子打电话有影响,如果孩子大一点可能就会生气的抗议说,“是你打电话还是我打电话呀,要不你来打?”孩子会说话,那就让他去说吧,不要干涉太多,否则会遭到孩子白眼的。

 

晚上,突然好久一周都没跟父亲联系了,便让小容小韬给爷爷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要求不多,只告诉小韬一句话,“你给爷爷打个电话,现在外面天很冷,让爷爷出门散步的穿多点好吗?”两人高兴的答应了,然后我就装作去忙我的了,电话怎么样打?两人该怎样打就怎样打吧?相信爷爷接到两人电话一定很高兴的。

 

电话接通后,小韬乱七八糟说了很多,这让我很意外,原来当孩子感觉自由时,这种热情可以让他想出更多的事情去交流,相比我和父亲“有事说事,无事不谈”的电话交流,小韬跟爷爷的交流多么自在而惬意呀?说了好久,小韬终于挂掉了,我后来只提醒了他一句,“小韬,你叫爷爷了吗?”小韬高兴的说,“叫了!”因为这之前,两人知道是谁也不叫的,这个习惯不好,无论怎样,我们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懂礼貌,之后,我又问,“我说让爷爷出门穿多点,你传达到了吗?”小韬说,“传达到了!”这就好,孩子已经把我的目的达到了。而这时候,小韬还会觉得格外自豪,因为他帮爸爸做成了一件事。

 

但反观一下,如果因“电话规则”而让孩子受到太多影响,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相信孩子以后就没这个热情打电话了,或许还会因为只想着“电话规则”而把该说的事情给忘掉呢!

 

父母教导孩子无可厚非,但对孩子的这种热情和自由一定要尊重,刚才说的“打电话”如此,有时候,孩子碰到困难,父母也需要尊重。比如小容喝完买来的粥会撕开上面的盖子,当然这很费事,或许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能干或者不会干,觉得去帮助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于是便代为去做,“责任”虽然尽了,但却失去了“尊重”,说不定孩子还会跟你发脾气,觉得父母在干涉自己做事情。如何做才算“尊重”呢?多问一句就可以了,我会说,“小容,你自己能撕开吗?”小容会勇敢的说,“能!”我说,“那如果撕不开,爸爸帮你好吗?”小容会说,“好!”然后继续想办法或者尽力去撕盖子,而我,只需静观。当小容觉得自己无法做到,会让我帮忙,这时候,我乐意,小容也喜欢。

 

很多孩子长大后,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少,这里不单指学业上的热情,还包括对新事物的求知和探索热情,想一下,或许这种热情得不到尊重或者被牵绊太多,于是孩子便放弃了,身为父母,是不是要时刻反思这一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