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警示教育态度而非品德
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QQ6078457,否则必究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美国人为何反对“孔融让梨”?(博文后面有转载)开始还觉得蛮有新意,但愈到后来,愈不敢苟同。诚然,美国对于一些教育态度可能更人性化,但是孔融让梨所反应出的美德,我觉得中美在这一点是相通的,不同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对于成人来说,礼让,宽容和谦和确实让人们的相处更友好,也是自我修为的一种表现。
以下就文章中描述的几点来说一下我的理解,共同来跟大家探讨因孔融让梨而引发的教育的问题。
一、关于“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这是后人的新解,作者在此引用,并没有说服力。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能诗善文,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后因言辞激烈,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孔融一生为官,有人劝他投靠曹操,孔融怒而杀之,后城池被攻陷后孔融逃往东山,妻儿被虏获。这就是“抛妻弃子”的由来,但是,真实的历史情节怎样,我们无法考知,只因此而否定孔融的为人,未必有失偏颇。孔融刚正不阿,北海为相,不屈权臣,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所以作者说孔融小时候让梨是出于心机,城府深,简直太可笑了,明显不了解孩子,才七岁的孔融即使绝顶聪明,也不至于世故如此吧?
二、孔融让梨的心理动机值得商榷,或许他真的懂事,知道哥哥喜欢,也或许他不喜欢吃梨,孩子就这样,不太喜欢的,可能更容易让给别人,或许他知道父母希望孩子这样,所以有此举动,但无论如何,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下来,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孩子学会谦让和宽容的美德。
作者说,把“礼让”行为误当成了“仁爱”道德表现,让“诚实”无辜地被“谦让”所抹杀,结果让一个虚伪的人格变成了近两千年的教育榜样。简直可笑,如果这样,那社会里我们人与人间的宽容对待就是虚伪了?“诚实”的说,人都是自私的,但如何在自私的基础上,也能顾及他人,这是必须要学会的。
比如,很多人喜欢钱,如果要“诚实”的表现出来,那就有可能沦为钱的奴隶,但我们很多人知道,即使我们的钱不那么充裕,也能拿出一部分来救济更需要的人。这里面难道不包含着孔融让梨的精神吗?难道真如作者所言,一定要把内心的自私自利都表现出来才显得“诚实”吗?
三、作者引用的犯人的那封信所说的道理不可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孩子在“孔融让梨”的行为中犯了错误,也是值得原谅和继续引导,并让他最终明白谦让和宽容的道理。但作者说,“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无疑在表明,小孩子所犯的一个小小的错误,竟然可以指导他一生,那么父母和社会的责任在哪儿呢?
犯人把自己的罪责归于这样一个故事,完全是逃避责任。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中,都会“撒谎”的表现,四岁左右和十岁左右是两个高峰期,这是正常现象,也可以看作是孩子“聪明”的一个表现。但大多数人不会一辈子都在撒谎吧?因为还有教育。而作者引用实例中,犯人因礼让了一个大苹果,就明白了虚伪的去对待一切人和物,直到成人,我觉得很可笑,这表明,这个犯人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人,他在父母和社会面前展现的样子,比我们成人还要成熟圆滑!
四、第三个故事是另一种教育态度,也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即鼓励竞争,公平所得。这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也有指导意义。但这跟孔融让梨的精神并不矛盾。孩子其实本身就活在竞争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找工作,找老婆,都会有竞争,每个人机会均等,但无论怎样,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只有竞争,还有友谊和感动,强者和弱者,我们需要“孔融让梨”精神。
五、作者最后一段试着来说明“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但论述模糊,至少我没明白。作者的意图似乎在表明,只要孩子选错了苹果,他的一生就完了,不是毁灭就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挑对了苹果的孩子,似乎长大后就一定是圣人。不客气的说,偏激之至!试问,他把人们的“教育”置向何地?任何孩子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孩子们正是在错误中一点点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东西。
当然,前段时间热议的“孔融让梨”事件,一小学生说“我不让梨”被判错,是试着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死板,缺少人性化,和否定孩子的自我感觉,这是一种强制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需要做出改变,但仅此而已,想必对孔融让梨所启示的美德没有关系吧?孔融让梨的答案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即使我们有谦让和宽容,也不并是对所有人而言,每个人如何运用它,何时运用它,应用给哪些人,权利在自己手中。
附文章:
美国人为何反对“孔融让梨”?
那小兵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中国教育家们一直都无法解释出其中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对孔融心理动机的揭示,把“礼让”行为误当成了“仁爱”道德表现,让“诚实”无辜地被“谦让”所抹杀,结果让一个虚伪的人格变成了近两千年的教育榜样。大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文人或名人很喜欢找机会表白自己对穷苦人的同情,从高人一等的角度去渲染这种居高临下的悲悯,无非是彰显自我道德优越感,那些富人搞捐款时总爱同时贬低穷人的人格和智慧,那些批评他人伪善的人总爱表现自己的超人道德境界,这些都让中国社会非常难形成真诚慈善的氛围。
相比之下,美国人讲究实证,总爱通过实验论证一种行为的真正动机和效果,对于孔融让梨这个典故也有过经典论证。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名为约翰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也正是西方人习惯民主文化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人更相信个人的礼仪道德比人权平等和社会义务更重要而有效,结果形成了人治型社会。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