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导孩子从做家务到学会感恩

(2011-11-22 10:28:10)
标签:

龙凤胎老爸

育儿

早教学习

育儿心得

饮食起居

分类: 育儿亲子

引导孩子从做家务到学会感恩

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

 

    小容小韬说不上特别勤快,但至少不懒,不但经常帮我收拾桌子,主动把玩具放到玩具筐里,还经常帮我拿着拿那,简直就是我的两个得力“小帮手”呀。其实,每个孩子跟小容小韬一样,最初都很勤快的,可后来怎么越变越懒了呢?这就要追究爸爸妈妈的责任了。一句话,是爸爸妈妈的太过包办让孩子越变越“懒”,甚至失去了自身原有的积极性。

 

    我们总是对孩子关心太多,照顾太周到,不说别人,我的母亲也是这样。我记得我工作以前,只刷过碗,倒过垃圾什么的,这还是父亲分给我的任务,如果搁在母亲那里,我几乎什么都不用做,用母亲的话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其它的你什么都不用做。于是,母亲在世的时候,我越来越懒,甚至后来父亲让我干活,我心里都委屈了,凭什么呀?我还是孩子呢。好在母亲后来反省到了这一点,让我逐渐明白事理,而这时候,我才体会母亲的付出和操劳,学会了尊敬与感恩。

 

    所以,培养孩子,也要培养他热爱劳动的精神,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有自理能力,懂得照顾自己。那么日常家务劳动呢,也要让孩子参与进去。我一直在保持小容小韬的这种原有的积极性,很害怕会破坏它们,那么这种原有的积极性在哪儿呢?一句话,这种积极性就出现在孩子最初成长中的自我意识里

 

    其实孩子从八个月开始,自我意识就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越来越有主意了,越来越想独立活动了,而不想听从父母的劝慰。这其实是好事,但在很多父母看来,却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了,于是便会常常以各种理由,来阻挠孩子,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孩子太小了,要远离危险等等,这样做父母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大家却忽略了一点,即父母这样做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小容小韬刚学会走路的时候,那时候两人想走就起,想跑就跑,我一般只帮助他们,让他们认识危险,并学会走路,让他们自己做喜欢做的事情。可是一些父母和爷爷奶奶,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宁肯抱着他们也不会让他们下来走,他们害怕孩子跌倒,他们心疼孩子痛的哇哇大哭,于是,他们用自己的羽翼细细把孩子包裹起来,孩子安全了,他们也放心了。可是,孩子原有的那种成长热情和自身的积极性也被包裹起来,被安全的搁置一边了。

 

    小容小韬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越来越强健,能自己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喜欢自己穿衣服,喜欢自己扣扣子,甚至上厕所时喜欢自己一个人去,虽然最终褪不下裤子,需要大人帮忙,还有,不管我做什么事,两人也喜欢“掺和”,而结果是,原来很简单的事情,他们两人一掺和,反而更麻烦了,但我从来不阻止两人,他们要做什么,我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如果做的不好,或者做错了,接受一些批评也是应该的,但很少对他们说“不!”。这时候我想到了两人的妈妈,妈妈有些急脾气,比如穿衣服,嫌两人穿的慢,而非要亲自给他们穿,两人想扫地倒垃圾,害怕会弄得垃圾到处都是,而会阻止他们,或者把扫把藏起来……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抛开大人生气两人哇哇大哭不说,抛开两人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不说,更深层次的恶果是,孩子的积极性在一点一点被无情抹杀。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包办的东西越来越多,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懒了,不但行为上这样,在思想上也会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他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再大一点,当你给他买房子娶媳妇的时候,用毕生的存款一百万给他买了新房,他会生气的责骂你,你怎么不给我买二百万的呢?你看人家谁谁,买了三百多万的呢。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父母照顾太周到了,孩子体会不到劳动的辛劳,却只知道享用成果!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身为父母本身,最初没有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发展起来,而强制剥夺的结果,这既是溺爱也是对一直对孩子成长本身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培养孩子其实是帮助孩子成长,引导他们如何正确成长,而不是管着他们,呵斥他们,甚至打骂他们。孩子做任何事,我们做为他们最亲爱的人,是告诉他们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如果做不好,我们要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做才能做好,而不是担心孩子做不好,去制止他们。

 

    只有这样,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和对人对事的生活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他们才懂得劳动和生存,在获得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和感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