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邹氏微雕传奇(下)“微雕圣手”邹溪

http://s12/mw690/001A8MbKgy6E3sTZvsv2b&690
http://s2/mw690/001A8MbKgy6E3sUlDFvc1&690
http://s2/mw690/001A8MbKgy6E3sUEPPrc1&690
http://s7/mw690/001A8MbKgy6E3sUW1cqf6&690
http://s10/mw690/001A8MbKgy6E3sVauTL79&690
http://s15/mw690/001A8MbKgy6E3sVr2Jofe&690
http://s7/mw690/001A8MbKgy6E3sVHJoa06&690
新疆邹氏微雕传奇(下)
“微雕圣手”邹溪
蔡宇知
邹井人先生长子邹溪,接过父亲的刻刀,功力日臻成熟。井人评价:“溪儿石刻书法无人能及!”对邹溪的看好,全然不似对自己的谦恭,透漏出其心底里以爱子为骄傲。
一
邹溪,1972年生人。童年时,邹井人还没成名,在大黄山煤矿看井。
因为父亲平日孤陋寡言,不事社交,邹溪两兄弟在外面玩,因了一些小事,常被一些调皮孩子欺负。从邹溪3岁起,邹井人索性就不让他们出去玩,放学回家就用毛笔抄写古典诗词练习书法。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无论是《关山月》还是《塞下曲》或是其他的边塞诗词,邹溪和弟弟都能坐得住静下心来读写,这让邹井人备感安慰。
童年时候的邹溪在书法上就露出天赋。家里穷,买不起纸张,父亲就买来废旧的报纸让他们兄弟俩使用。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练习书法就成了兄弟俩的必修课,反复练习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父亲看着长进的儿子,也像其他家长一样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但因为没有钱,只能在邹溪兄弟俩写的字上画圆,写得好的字就画一个圆,到过年的时候,得了几个圆,就可以领几颗鞭炮。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邹溪和弟弟的书法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班里举行书法比赛,他和弟弟不是拿第一名就是拿第二名。很多同学不服气,都说他们的书法作品是他们的父亲帮写的,兄弟俩不服气,就和那些同学吵架。为此,老师把兄弟俩叫到了办公室,关起门来,让他们写《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老师亲眼看到邹溪和弟弟写出的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时,颇为震惊。从此,邹溪兄弟俩经常代替班级或学校参加书法比赛,几乎每一次都取得好的成绩归来。
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导主任单独把邹溪的母亲叫到办公室,一番话让邹氏夫妇感到不枉苦心:你们家的孩子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尤其是邹溪,一定要好好培养。
二
1988年,支边的邹井人获得了一个返回天津的名额,经过与夫人商量,他们决定让身体虚弱一些的邹溪回到天津。
回到天津后,邹溪随同爷爷奶奶生活。为了使孩子的书法天赋得以发挥,邹井人让邹溪到天津茂林书法学院研习书法。
两年时间,邹溪白天在学院上课,晚上在爷爷奶奶家用毛笔抄写背诵《古文观止》,边写边诵。《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两年下来,邹溪不仅可以背诵书中文章,更是扎扎实实恶补了国学精要。
1990年,弟弟到天津看望邹溪,发现瘦弱的哥哥变得更瘦弱了,年纪轻轻的,竟然有了满头的白发。弟弟心里非常难过,没和爸爸妈妈商量就把邹溪带回了新疆。
回到新疆,邹溪开始帮助父亲解料锯石。一块块大石料解成小料后,邹溪学会磨石,学习如何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
一手童子功书法,只是换了书写工具,邹溪很快掌握了石上刻字。在石头上,邹井人再次看到儿子的书法天资,干脆让儿子做了自己的入室弟子,给他传授微雕艺术。在父亲悉心教导下,两年功夫,邹溪的微雕刻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邹溪此时已下定决心,传承父亲的微雕艺术。为快速补齐美术短板,1992年,邹溪到昌吉师专美术系进修素描。
1995年,邹溪进入天津美学院特种工艺专业学习。爷爷奶奶的退休工资不多,为了让邹溪生活得更好一点,他们总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懂事的邹溪不想让爷爷奶奶华发添霜,偷偷地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白天听老师讲解特种艺术,下课就去打工为自己攒学费。每一天,他都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
1997年秋,邹溪从天津美学院特种工艺专业毕业。邹井人此时已经很有名气,他让儿子放弃在天津的工作,回到天池脚下。
1998年,我第一次见到邹溪时,已经过十余年的专业学习和随父学艺,家学渊源加灵气和刻苦,他已经能够独立创作,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他在乌鲁木齐假日大酒店开了一间工作室,名声雀起。他有时一天要接十几个印章,客人都是第二天要拿货。当时,邹溪的润刀费不低,一个字20元。活多,他只有每天赶活,日入千元。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请他制了一方印,润刀费100元,客人竟然又给了200元小费。
当别人夸奖邹溪的微雕刻字技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邹井人肯定了孩子的努力,“造化重要。”
要论刀下功夫,邹溪的作品与井人先生已难分高下。邹溪告诉记者:父亲有很多东西没法学,要靠悟;但父亲的奇妙佳构,实在无法悟出来。
这或许是谦词,邹溪的“童子功”及美院的基本功训练都很厚实,且又多受现代艺术思潮熏陶,大可造就;差距恐怕只在对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与理解上。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使邹溪成不了“邹井人第二”,但却使邹家为艺术界贡献出一个“邹溪”。
三
再次见到邹溪,是今年秋末,在天池大门楼里的“邹氏微石刻”工作室。清净的环境,一方条桌,一把什景刻刀、几支毛笔。一进入微雕世界,邹溪手上仿佛有魔力一般。
邹溪传承了父亲的独门绝艺,也传承了父亲的性格禀赋。他不善言谈,和他聊天,基本上是问一句说一句。
邹溪的身体看着不算单薄,但由于常年雕石,创作时,要不断地吹去刻刀刻下的细石尘,肺部和咽喉都有些职业病,感冒一次,要很长时间才好。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
邹溪在创作的时候是忘我的。因为邹氏的时刻微雕,其一,石刻可以说是一次性创作,功力不到,极易崩缺,一刀下去即见成败,绝无修改的余地;其二,要在一平方厘米的石面上,镌刻二百多字,又不能在显微镜下创作,只能靠熟练和感觉。每做一件作品前,邹溪都要把所刻的诗词歌赋熟读背诵,然后才去雕刻,无论是“金刚经”、“道德经”、“出师表”等。构思成熟,灵感一来,创作冲动犹如山洪飞泻;双目微闭,操刀而下,刀刀随神思,刀到意到,一气呵成,如水泻般自然天成。一件作品做不完,他的心就静不下来,甚至无法入眠。有时候,指甲被刀子磨破他都不知道,母亲进来和他说话,他会吓一跳。即使他停下来和别人说话,手也在动,这是他多年潜心创作养成的职业习惯。
邹溪的工作室内,有很多他利用天然石头的纹路和石纹图案,因势利导,融刻书、刻画为一体的作品,他特别喜欢色彩分明的石头,觉得这样的石头变化无穷,用来表现边塞风情最为贴切,他觉得每一块石头都很特别,和人的指纹一样有差别,利用差别进行创作很重要。
邹溪的展柜上,摆放着他那20厘米高的石头微雕作品“金刚经”,这刻在石头上的金刚经字体遒劲,气韵生动,布局奇巧。6000多字,每个字都古朴苍劲。他说:“刻每一个字我都很用心,因为不能重来。刻金刚经要很用力,速度也要均匀,一年我只能做一部,我要求的不是数量是质量。”
邹溪在鸡血石上雕刻出来的作品“阿房宫”极有意境,那火一般的血色,就自然联想到火烧阿房宫的传说。邹溪告诉记者,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他只能根据杜牧创作的赋体散文《阿房宫赋》来进行创作。《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他就是按这样的描述来完成作品的。方寸之内,雕刻出万千气象。邹溪用微雕创作诠释古典文学的思想内涵,或书或画,他的作品无不气势宏伟,神彩飞动,构图奇巧,鬼斧神工。邹溪传承的邹氏石刻微雕,真正是独辟蹊径,融古今为一炉,汇微雕、书画、雕刻于一石,极富国画风骨和金石韵味。这是邹氏时刻微雕作品被很多收藏家收藏的根本原因。
邹溪的石刻微雕,画秉承父亲风格,多以雪峰、怪石、飞瀑、溪流、古树、劲草、明月、晚霞、闪电、猛虎、奔马、野驼为题材,用以表达他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理解,格调高古。字却是功力老到深厚,技法无比精湛,沉雄、苍劲、朴拙,力透石背,字字珠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怪乎井人先生如此自豪:“溪儿石刻书法无人能及!”
2007年以来,邹溪进入传作的黄金季,灵感奔涌,佳作屡出。此时的邹溪,被称为“微雕圣手”。
2009年,凤凰卫视记者专程访问邹溪,邹溪为凤凰卫视专门刻石:“归嬉提扶贺世郎都”。八字均为传说中凤鸟的飞鸣声,语出《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凤﹞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飞鸣曰郎都。”其语其字精彩契合,令人叫绝。
如果说,邹溪的童年是水墨构成的颜色,青年是泪水和汗水构成的褐色;那么,现在的他,浑如一派丰收的金黄。他不仅把父亲的独门绝活传承下来且光大辉耀。
如今,邹溪已经被选为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但他一如父亲的谦虚。他说:“父亲人生因为微雕而精彩,我还差得很远。艺术学无止境,今后我还要全方位地充实自己,不断从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感悟美的真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微雕作品,让全世界、全国各地的更多朋友了解、认识丰富多彩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