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标签:
历史文化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 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西山归来赞兰花
1921年夏天。大学起风潮后,高校教职员请愿,弄得北大校长蒋梦麟心情不好。杜威先生去山西了,胡适正好有时间,陪蒋梦麟坐在西山八大处脚下的西山旅馆里谈心。当时,熊希龄夫妇在香山,打算开一个香山慈幼院周年纪念会,特请胡适去讲话。临别时他们送给胡适一盆兰花草,胡适高高兴兴地带了回来。
从西山回来后,胡适即去上海考察商务印书馆,还去南京鸡鸣寺吟诗、登临安庆万佛塔,回到北京已是秋天了。细看这盆兰花草,还是没有开花的样子。于是他叫仆人将兰花草搬回屋里过冬。第二天,胡适从外面回家,在人力车上续写了小诗《希望》。前年2月,胡适曾翻译过另外一首《希望》小诗。而且,妻子江冬秀在怀孕,两个月后就要临产,“希望”预示着新生命的前程。诗云: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这是胡适一生唯一赞“兰花”的诗。(图071)
(二)秘魔崖下写月夜
1923年,胡适到杭州休养时,与“最让他刻骨铭心相思的一位女性” 曹诚英久别重逢。为此,胡适写下《西湖》,说他的心也跟着湖光微荡了……。
这年12月中旬,胡适从南方返回北京。虽然人到了北京,感情上却仍然久久沉侵在杭州烟霞洞的温馨中。大冬天的,他却不住家里,跑到西山八大处,借宿在证果寺秘魔崖下实业家刘厚生先生的房子,独自回味。
证果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又传建于隋仁寿年间),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寺中一株古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城所独有。山门以北为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此小院西门即为秘魔崖。但见此处一巨石自山顶凌空而出,突兀奇险。石上镌刻“天然幽谷”四字。旁侧有一洞,名“真武洞”,相传有卢师和尚在此修行,因其为民祈雨有验,御赐为“感应禅师”。
同样是在山里闲住,胡适在秘魔崖的感受跟在杭州西湖南山的烟霞洞疗养的感受完全不同。他眼前出现的是“翠微山上无数森严的黑影”,“像狰狞的鬼兵”;耳边是“秘魔崖的狗叫”,惊醒了他的迷梦。抬头是微茫的小星,凄清的月光,而他的心情则分外孤寂和烦闷。此正所谓“境由心造”。这时,胡适心头涌出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诗:“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这个“人影”,当然就是曹诚英的身影。
怀着无法排遣的感伤和苦闷,独自在冬夜的山上望月,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三)品茗休憩在古刹
1934年4月15日,正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的踏青的好日子,胡适偕妻江冬秀、子胡思杜、学生罗尔纲、老乡章希吕等同坐自己的汽车去北平西山的秀峰寺、大觉寺、黑龙潭观景看花。
秀峰寺位于西山鹫峰脚下,建于明宣德癸丑春,为太监高公让与主持僧智深所建。1929年林行规为建别墅买下秀峰寺及周边的山场,并在此后的10余年间不断维修和保护了这座古刹。
胡适一行是应林行规之邀来到秀峰寺,首先看到的是古木参天,绿荫遮蔽,环境清幽。胡适对此处大加赞赏,称林律师独具慧眼,看中这块宝地。这里是鹫峰古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光是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0余株。寺内有一株巨大的迎客松,堪称鹫峰第一景,这个迎客松不仅苍劲美观,树龄至少也在500年以上。坐在树下的藤椅上,品尝着佣人端上的清香的花茶,胡适回忆起前年与丁文江共游同地,各皆成诗,遂嘱陪同的学生罗尔纲抄录一份拿给林律师。
其后,他们沿曲折盘旋山道而上,一路上人工垒置的青石磴道,层层叠叠,仰见群峰盘结,争奇竞秀。再上见石门一座,门两垛用青砖垒砌,中横汉白玉石门额一块,石上刻“鹫峰山庄”四个大字。 鹫峰山庄前身为辽代七十二营寨之一,曾建消债寺和观音庵,后被林行规购得,在此扩建为鹫峰山庄。林律师一一向胡先生介绍山庄的: “为我佳处”、“盘景轩”、“旧雨馆”、“听松待宾”、“餐云饮燕”诸景点。 胡适读了鹫峰寺的新旧碑记,又发诗兴,于是“敬题小诗,呈主人林行规先生”。
鹫峰下来,直奔大觉寺。在寺内的四宜堂,胡适偶遇也来游玩的何应钦,两人站在玉兰树下,谈起了这棵清乾隆年间所植的白玉兰。它高达15米,干周长达1.5米,是北京的“古玉兰之最”。向以“花繁瓣大”、“玉洁清香”、“一干一花,刚劲俊逸”而驰名京城。他们来是正是时候,白玉兰满树洁白,清香淡雅。看着这株名贵的花木,胡适连说 “玉堂富贵”。在玉兰树下,何应钦还给胡适照了一张相。
(四)龙泉寺遇祈雨人
游完大觉寺,他们驱车东下黑龙潭。黑龙潭的山顶上是一座龙泉寺,明成化壬辰年(1472年)宪宗朱见深曾到此祈雨,因为灵验,特建立了石碑一座。到了清代康熙与雍正时也曾因天下大旱,无以为计,特到黑龙潭祈雨多次,因为有求必应,皇帝大喜,康熙二十年(1681年)拨重金重修了龙泉寺。泉水自山来,至庙后潴而为潭,周以石栏,直径可三丈,其水清冽。胡适等在此取水品茗休憩,以洗涤烦襟,解除疲劳,颇感畅快。
忽然寺外传来阵阵锣鼓声,由远而近。但见丝竹声声、彩旗飘飘,百十人马浩浩荡荡排出二里路长,为首的四个壮汉抬着泥塑的龙王,还不时给它浇上一些清水。原来这是来祈雨的队伍,胡先生看的聚精会神,对乡间的民俗活动很有兴趣。
还有一次,杜威、胡适和蒋梦麟三人同去北平西山游玩。在山间,他们无意中看到一只屎克螂推着一个小小的泥团上山坡。它先用前腿来推,然后又用后腿,接着又改用边腿。泥团一点一点往上滚,快到上面时忽然滚回原地,屎克螂则紧攀在泥团上翻滚下坡。它又从头做起,重新推着泥团上坡,结果仍遭遇挫败。它一次接一次地尝试,但是一次接一次地失败。三位文人观察的仔细,胡适蒋梦麟都说,它的恒心毅力实在可佩。杜威却说,毅力固然可嘉,它的愚蠢实在可怜。为此他们还认真地争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