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北京已渐深秋,风清泠,道旁的白杨树直而挺的枝上满是金黄、苍黄的叶子,和煦的阳光透于尚未稀疏的叶丛,细碎而迷离,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遇到了一场更美的收获。看这个展览确是偶遇,毫无思想准备会在北京看到这样高等级的展览,中国美术馆门口超高的《吹短笛的少年》立即马上的吸引我买票入场。
http://s11/mw690/001A7WcIgy6F2Gpf7FU1a&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对于绘画,我最多说是爱好者,是个纯纯的门外汉。西方纷繁的画派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印象派。名的源起就是那样的浪漫,印象与日出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勾连在一起,灰橙的天空、蓝绿的波光、橙红的初日和涟漪的日影,杂乱的笔触正如清晨迷幻不定的光线,让我把最多的目光着落于些。就如这次展览绘画作品的提供者之一、法国奥赛博物馆馆长乐莫瓦纳说的,“印象派绘画为现实注入了幸福的曙光”。他说:“从欧洲绘画史的发展进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和充满生机。产生于1860年的印象派绘画更趋向于更快速以及更现代的绘画手法,风景不再是作品中简单的背景和点缀,而成为了画作的主角。它同时也通过画家走向户外,对光线和瞬间无尽的探究描绘了对‘愉悦’的现实的渴望。”
51幅顶级印象派作品
,14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几个小时就在不停的惊叹和拥挤的人潮中流过,如一场豪饮的飨宴,我如醉如痴。画不用懂,不用在意造型是否优美,不用在意笔法是否得当,不用在意构图是否符合章法,不用在意色彩搭配是否协调,看就好了,如果它吸引你、打动你、让你惊叹、让你迷眩、心驰神往,那一定是件了不起的作品。
http://s3/bmiddle/001A7WcIgy6F2GsMWno92&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吹短笛的男孩》爱德华·马奈
1866年 油画
161×97cm
画作描绘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 笛声在战时用以引导士兵投入战斗。人物形象生动,军裤、军帽、短上衣的铜钮扣、鞋罩、短笛的金属套、乐管以及白色布带用了亮色, 而作品灰色底色,没有配景, 空间不予确定,以求用最简单的手段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曾于1866年遭到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的拒绝。现已成为马奈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色彩的指向性对于印象派画家起了深刻影响。
http://s8/bmiddle/001A7WcIgy6F2GtJ1v9b7&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白色牡丹花》爱德华·马奈 1864年 油画
31×46.5cm
在印象派之前的西方绘画中,静物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总是表达隐含的哲学思想或宗教思想,实物的短暂的美只有通过画家的画笔才能够长久保留下来,提醒人们死亡的境遇。而马奈被看作是印象派中最伟大的静物画画家,尤其是花卉画画家,他生前主要有两个时期都在画花卉,即19世纪60年代中期和他一生的最后时期。牡丹是马奈喜欢的题裁,但由于凋谢快,很难画。画中只有两朵牡丹花,放在整枝剪旁,模糊的深色背景、简单几笔的枝与叶、大笔触的花朵都与传统静物画迵异。而粗犷的画法却完全表现出奶白淡黄花朵 的娇柔,非常有质感。据说这幅画是画家献给自然主义先驱,他的朋友,也是库尔贝的密友,作家和艺术评议家尚弗勒里的,以表达对他所做出的有利于现代绘画的斗争的敬意。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1GiBaO20UwRj/0QgL7*2GdgIIieBcMg.iaJoJBmzyjKqsDaTBBb2Mo4g!/o/dGprYqB6IwAA&bo=nAIgAyADvgMBAAQ!&su=1100981585&rf=2-9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达拉斯夫人》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2-1873年
油画 47x39cm
肖像画一直是油画的主要题裁,在照相机出现之前起着照相机的作用,而肖像画也是当时画家主要的收入来源。雷诺阿酷爱画肖像画,并显示出非凡的天赋。达拉斯夫人是其知交,她的肖像画正是显露他的才华的一个明显例证。画中达拉斯夫人头戴绣花的短面纱,温柔地注视着我们。轻薄的面纱飘逸而精致,粉润的肌肤充满光泽,与画面的灰色基调以及黑衣帽、乌发形成鲜明的对比。画家对色彩的处理极为成功,使大面积黑色的画面生动而斑斓,雷诺阿绘画往往是色彩丰富的同义词,这幅杰作可与擅长发挥黑色效果的马奈和德加相比。
http://s16/bmiddle/001A7WcIgy6F2GvCYJ95f&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舞蹈课》 埃德加·德加 1873-1876年 油画
85×75cm
德加以芭蕾舞女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了数幅杰作,《舞蹈课》是其中的巅峰之作。从构图到人物的选择,都极具巧思。一群轻盈的少女与一个拄棍的老人形成对比,色彩鲜艳的腰带衬托舞裙的飘逸洁白,瞬间定格的静联想实际空间的动。画面采用了斜向视点,留驻屋顶一角,地板条线形成清晰的透视,光色处理得朦胧幽雅,整个画面绚丽多彩。对时代性的敏锐感觉,对新颖创意的追求,对捕捉瞬间的研究,是德加艺术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使德加接近于印象派画家追寻瞬息即逝的特点。
雷诺阿,是位卓越的人物画大师,一生大部分时间受贫穷和疾病的困扰,画面却甜美、明丽。他所画的女性丰满娇丽、妩媚动人,目光中常常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郁;阳光投射在人体和草地上的斑驳阴影和少女焕发出清新自然的青春气息使画面充满张力。这幅画首次展出时曾遭到猛烈攻击。被挖苦像是布满“绿色和紫色斑点的腐肉”。
是莫奈的重要作品, 在大雪的阴影部分使用了冷中带暖的色调,与远处大树的色调遥相呼应。在接近地平线的天空中,落日撒下的白中带黄的色彩也透出几丝暖意。 在19世纪中叶,传统学院画派在法国美术界的统治气氛令人窒息。从构图原则到取材范围,都有严格的条条框框,甚至着色都有既定的陈规。象画雪景时只能用白、灰两色。这幅《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在马车驶过的道路上,如实地抹上几缕棕色,这在当时已算是离经叛道之举了,显示出画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细致高超的表现能力。
《巴黎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 克洛德·莫奈 1878 油画
81×50.5
cm
这幅画被策展人认为最能代表印象派风格。1878年5月,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同年6月30日,全城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博览会临时搭建的展馆中,各种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各参展国都想借此机会来显示其经济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共和国的敬意或者仅仅是出于艺术冲动,莫奈创作了两幅画,以此纪念这一盛事:其中一幅就是这次展出的《蒙特戈依街道》,另一幅则是保存在鲁昂艺术博物馆的《圣德尼大街》。这幅画中,在灿烂阳光下高高飘扬的红蓝白三色旗使图中的基础对角线显得不那么死板,笔触颤动的感觉在这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站在画前,满眼都是节日的热烈,人群的奔放,这种感觉是品质好到任何程度的印刷品都无法带给的。
http://s7/mw690/001A7WcIgy6F2GIpy4u56&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左:《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克劳德·莫奈 1892年 油画
100×65 cm
右:《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克劳德·莫奈 1892年 油画
107×73 cm
鲁昂大教堂是献给基督的母亲圣母的,是法国最为雄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于12世纪开始建造,13世纪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纪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1892-1893年,莫奈曾两次从三个不同的位置为鲁昂大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1893年,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
《傍晚时分》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棕色的和谐》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
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后者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
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 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这两幅图对比来看,可以更深地了解印象派对光和影的不懈追求,是印象派的立派之本。
http://s10/mw690/001A7WcIgy6F2GJDpi119&690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TITLE="2004年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
《赛艇》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1878年 油画
155×108 cm
卡耶博特作画,其题材清一色地取自他那个时代的生活,这一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在户外嬉戏的乐趣,是画家所酷爱的题材之一。经常漂流着草木的水面被处理成并不太深的空间,一切都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被边框随意切掉一半的小船,则在呈上升倾斜状态的水流中灵巧地前进着。
卡耶博特作起画来动作很快,笔触遒劲、果断、有效。不过这种完全凭借内心感觉的做法,很让当时的批评界不快;他们说,他的笔法未免太过“生硬和粗暴”,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在探求光和户外的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这种放浪形骇的狂放创作手法是卡耶博特作画的特点,他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承认,同时他对印象派绘画大力资助的名气也超过了他自己画作的名气。所幸批评界最近已重新发现其作品的价值和创作手法的不落俗套。
《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1909年,莫奈在杜朗-卢埃尔画廊展出他在1903-1908年间画的48幅画,他自己为它们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1907年所创作的竖画中的14幅也在其中。画展大获成功。展出的作品只标明日期而没有标题。记者和文艺评论家们立即感受到这个动感和奇特世界产生的视觉效果:“所有这些光彩夺目的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充满活力,又温柔宁静。我们简直看呆了。但我不无忧伤地想到这些实为一体、相互补充的动人作品即将分散各地,它们只是短时间地聚在一起给人们一个整体的概念,让人们感受到它们抒发的全部诗情画意。从此,人们再也不会在任何地方像我们现在这样看见它们聚集在一起。它们将分散到世界各地,它们仍然精美,但每一幅画只能展现出部分神秘……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它们全部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某个展室,使人们可以去欣赏它们,去享受它们既壮美又宁静的、无与伦比的画面。”
这个画展是2004中法文化年的重头项目, 展品全部来自法国以收藏印象派作品著称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奥赛博物馆。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罗浮宫藏品来华展出后,法国美术作品近年来华展出规格最高的一次,从印象派的起源到变化再到后期,几乎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都在展览中有所体现,代表了印象派画作的最高水平。
1874年,当莫奈、雷诺阿这些青年画家聚集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无名画家画展”时,面对寥寥无几的观众,他们没有想到从此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了整个艺术世界。而他们更无法想象的是,正是印象派绘画中透露的浪漫、自由和创新的精神,升华成今天“中法文化年”的主题。
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是本次画展保险金额最高的作品,保险金额达4000万欧元,全部展品保险金额总计达5亿欧元。 为了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些作品,11月26日通宵开放,这在美术馆的历史上应该是罕见的。
奥塞博物馆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共展出作品51幅,其中有40幅作品来自奥塞博物馆,包括奥塞博物馆收藏、现存放或暂借于其他博物馆的作品。奥塞博物馆自然成了这次珍品展的聚焦点。奥塞美术馆紧邻塞纳河左岸,是一间重点收藏、展出法国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品的美术馆。奥塞美术馆从卢浮宫接收了大量19世纪早期的作品,同时从印象主义博物馆接收了许多印象派大师作品。这座曾是火车站的奥塞美术馆展出面积超过四万五千平方米,藏品范围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海报、家具服饰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相片收藏。参观奥塞美术馆,人们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19世纪法国浪漫气息。奥塞展览的重点在于艺术的关联性,除了杜米埃、卡尔波、德加和高更四位艺术家的雕塑和绘画作品特辟专室展出外,大多数的绘画都依年代顺序和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品一起交错展出。美术馆的中央通道原先是火车站的铁轨处,如今展出19世纪后半叶的雕塑作品。奥塞美术馆的精华集中于印象派楼层,室外阳光透过玻璃屋顶使印象派名作更添几分灵动的神韵。
印象派:写实主义的视觉试验
" 印象派"一词是当年法国记者在“落选者沙龙”上,根据莫奈的一幅画来命名的,这个词后来也被用来代指整个运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则认为,印象派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绘画史上无可替代。“印象派画家力求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决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种种生动印象的创作手法,使绘画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使艺术家的创作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和宗教题材的依赖,不能不说是绘画史上的革命。印象派绘画是写实主义视觉试验的延伸,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绘画发展的极致。印象派艺术淡化作品的形体结构与轮廓,以及艺术家对绘画形式与技术自身问题的关注和追求,从不同角度接近着艺术的本体。东西方艺术史家认为,他们因此而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世纪各种抽象艺术的先驱”。
有趣的是,印象派中的一些画技早在中国十一、二世纪画家的作品中就有所反映。本次画展的另一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袁运生认为,早在北宋时期,大画家米芾就开始创造性地运用墨点处理空间关系,描画出山水景物,而之后元、明、清的画家更是把这种技巧加以发挥,这和西方“点彩派”作品中表现光影的方式不谋而合。而印象派画家德加后来更是从东方艺术中吸取了养分,运用到诸如《证券所人像》、《舞蹈课》的人物绘画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