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和“亮”
(2010-10-10 07:21:03)
标签:
文化杂文杂谈 |
“捂”和“亮”
在不算“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不良东西,大抵上是采取“捂”的方针。认为“捂”起来免得难看,或者不会引起某种混乱。即所谓的“报喜不报忧”。
有个故事说:一个“行路医生”唱道:“进街门先把串铃摇,行路的先生来到了。东山东的灵芝草,西山西的鹿茸角,南海南的仙鹤蛋,北海北的人参膏。四样药材合一剂,熬了一贴好膏药。瞎子贴上见光明,聋子贴上听音乐,哑巴贴上能唱歌,罗锅贴上直了腰……”
有一个姑娘脸上长了一个疔疮,听了这个神奇的口头“广告”,忙让“行路医生”给她医治。行路医生口中念念有词:“你这病来也好治,不用针灸不吃药,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保证病情见奇效。”,又接着唱:“天灵灵,地灵灵。一块黄缎把它蒙,蒙了七七四十九日,身心自然见安宁。”于是用黄缎把姑娘脸上的疔疮蒙盖起来,转身而去。可是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揭开黄缎一看,姑娘的脸面全烂了。可见对于病情,“捂”的方针不是好办法。
现在我们对那些“不良”或者叫做“负面”现象,大体上是采取“亮”的方针了。把他们“亮”出来,一方面说明我们强大,另一方面让大家看看,以儆效尤。现在看,“亮”结果,天下没有大乱,负面现象反而比较容易纠正。
“捂”和“亮”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