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研究飞鸡毛

(2007-07-14 14:32:33)
标签:

文学

评论

 

《红楼》研究飞鸡毛

        (一)

    《红楼梦》对世界文学的价值,就不必说了。对一部小说的研究居然成为一门学科——“红学”,而且出版了研究期刊,就是证明。但是有些繁琐考证,却令人啼笑皆非。早在上个世纪,考证的是“版本”,这还有点意思,到了80年代,繁琐的的考证得就让人称奇了。去年12月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王顾佐先生一篇文章“一地鸡毛扰红楼”,引起我对红学研究界窝在胸中的许多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其实红楼梦的研究,早在几十年前就“飞鸡毛”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偶而翻了几期研究《红楼梦》研究的期刊,从发表的某些论文看,发现某些研究成果,真有不少今古奇观。比如:

某研究曹雪芹世家的“红学家”,已经考证出曹雪芹上八代祖宗在历史上的兴衰际遇了。

    某“红学家”正在考证贾母是死于痰症还是死于心脏病。

某“红学家”经过多方研究,证明柳湘莲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成为反抗清王朝的英雄。

    某“红学家”和某“红学家”根据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虎双星”正在以自己掌握的资料,争论其中的“双星”是“南极”、“北极”双星呢?还是“牛郎”、“织女”双星呢?论战甚烈。

据说在河南某地发现了一副曹雪芹小像,又据说在北京西山发现了曹雪芹用过的一只箱子。在考证其真伪中,权威们都写了不少洋洋洒洒的长文。

    更有红学家模拟曹雪芹的风格,自己写了一首诗,说是新发现的曹雪芹遗作,引起了真伪的大讨论。待讨论到都认为这首诗真是曹雪芹先生所作时,伪作者自己站出来声明:那是他本人的仿作,他要考验一下那些“红学家”的“水平”,争论才告结束。红学界自己和自己开了一个不算善意的玩笑。

    目前刘心武先生把对《红楼梦》研究的繁琐考证,推上了一个新高峰。他先是研究秦可卿,著作甚丰。他的朋友王蒙先生说,你的研究可以是一门新学——“秦学”。这话是肯定或否定,就两说着了。如果由此推开去,那么再研究贾宝玉,可以成为“贾学”,研究林黛玉可以是“林学”,研究凤姐。可以再开辟一门“凤学”,岂不是更热闹?其实,刘心武先生已经在研究“林黛玉是的遗产”了。研究结果说是,林黛玉的遗产被贾莲给贪污了,他还有新的研究课题……我这个外行,就更不明白了。

    当时我看了这些考证的“成果”,实在闹不清这和曹雪芹先生,和《红楼梦》、和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有什么关系!有感于这种穿凿附会加之丰富想象的“考证”,我写了一篇讽刺故事“红学家拜访曹雪芹”的故事。大意说:有一位“红学家”,耗费毕生精力研究《红楼梦》以求有创新的建树。他在据说是大观园旧址的地方,挖掘出一个锄头。据他的考证,认为这是林妹妹生前葬花所用之物,于是就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长文。但红学界多不承认。这位“红学家”一气而绝。他到天堂的翰林院找到了曹雪芹先生。曹雪芹先生热情接待了这位“红学家”。“红学家”拿出那把锄头问曹雪芹先生说:“学生耗费毕生精力研究先生大作,其最大成果莫过此锄头之发现,然世人皆不承认此研究成果,这是学生耿耿于怀而不能瞑目者也。请先生鉴定这锄头是不是林妹妹生前葬花之物?”

    曹雪芹先生接过锄头看也不看,说:“鄙人在拙著缘起时已经申明,其故事是“经过梦幻”之后,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的,用你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想象虚构的故事……拙作竟让先生耗费毕生精力,研究此锄头,皆我之过也。”随赠该“红学家”诗一首:

     本是梦幻言

     并非书真事。

     我师何太痴,

     不解其中味。

  此文发表在83年初的“鸭绿江”上。后来一想,有人是吃“红学”这碗饭的,何必打破人家的饭碗呢?也就没有再注意此文引起的反映。所以我说“红楼”早就“飞鸡毛”了!

   事过了二十余年,如今刘心武先生沿着这繁琐考证“红学家”们的足迹,越走越远。为了凑热闹,我在新浪博客上给这些学者们又出也若干研究课题。现在,“红学”新的学科分支——“秦学”,炒得火热。我看了几集有关“揭秘”《红楼梦》电视,觉得刘心武先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如果他沿着《红楼后梦》、《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的先例,而写一本《秦可卿新传》也不会出现目前这样的争论,可是他偏偏要当成红学研究的“新发现”,吸引起普通读者的好奇心,就好像是从《红楼梦》这只鸡上拔下一根毛,硬说是曹雪芹用过的箭,这不能不让人提出一串普通知识的疑问:什么是文学创作?什么是文学评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什么关系?我们研究《红楼梦》应该走什么道路?什么才是研究文学名著的科学态度了。

   其实这种文学研究,不止中国有。外国也有:1981年我应邀访问日本。会见了一位专门研究《西游记》的教授。教授告诉我:她研究的成果证明:孙悟空诞生在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她说不久要去武夷山实地考察,继续搜集资料,以增加孙悟空诞生地的证据。我本来想问:“孙悟空是个神话人物,神话人物有出生地吗?”我还想问:“猪八戒是哪个民族?他在高老庄没有留下后代?”出于对主人的礼貌,当时我没有说出心里话。

   这事也过了二十多年,这位研究《西游记》的“西学家”和我们的某些红学家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近又见刘心武武先生推出最新研究成果。现在的相声不可笑,看了这些研究成果,我大笑了一场,十分好玩。大笑之后,忽然觉得可以向这类红学家们提出若干“研究课题”。他们研究得出结论,让大家多些笑声,不亦悦乎!我立即打开《红楼梦》,翻阅了那么几十分钟,就想出十来个研究课题,供他们学术研究之参考,兹开列如下:

   “空空道人与癞头和尚人物原形考”

   “大荒山无稽崖原址在何处?”

   “甄士隐与贾雨村家事考”

   “太虚幻景即今之安徽黄山风景区实证录”

   “贾宝玉之同性恋情结”

   “贾宝玉和晴雯真是清白的吗?”

   “从贾雨村判案考他和四大家族之亲缘历史”

   “贾雨村的祖父曾经当过今河南滑县县令”

   “贾宝玉之玉和女娲补天之玉的异同”

   “贾宝玉做了神瑛侍者的‘不作为’”

   “贾宝玉失踪五年后薛宝钗改嫁李家考”

   “姑苏城葫芦庙发掘之新发现”

   “从太虚幻境看神仙界之官本位”

   “急流津觉迷渡今在何处?”

   “从贾宝玉与柳湘莲考清朝之‘男风’”

   “甄贾玉与贾宝玉关系之研究”……

   (这些研究课题,我是逗他们玩儿,读者切莫认真。让考证家们忙乎一阵子的,大家等着看乐子吧。)

        (二)

   我们再回头说说上个世纪红学家们推出的研究成果:

   许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都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所以现在出版的《红楼梦》都写两人合著。但是他们都大大贬低后四十回的价值。其实正是后四十回,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大悲剧结局。我们试想,如今没有后四十回,《红楼梦》岂不是一本残疾小说吗?果然如此《红楼梦》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了。还能流传至今吗?那样贬低后四十回,是很不客观的。

   有不少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根据前面“太虚幻境”中的曲子,影射十二金钗命运。并据此责备高鹗违反曹雪芹原来设计的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其实大凡写长篇小说的作家都知道: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原来设计的故事,写到中间或结尾时,作者的思想或艺术上有了变化,改变最初的设计,这是写作的常理。更何况据高鹗自己说,他是从旧书摊上买来的残稿,由他连缀、补充成篇的呢?(我相信这一说法)

   有些《红楼梦》研究家们,特别反感故事结尾,不该让贾宝玉中举,说是这既违反了曹雪芹的原意,也歪曲了贾宝玉的性格。其实作者在描写贾宝玉去考试时,心理状态写得很明白:上赖天恩祖德,下有亲人规劝。他想:你们不是让我要个“功名”吗?这有何难?我给你们挣一个就是了!所以他离家赴考时便仰天长呼:“走了!走了!都别闹了,完了事了!”这时他已经决定出家了,只是要考试一次,报偿一下亲人祈望罢了。我以为这一节描写贾宝玉的性格、心理最为精彩!我们不能只看他表面的考举,而要看贾宝玉复杂的心理状态。

   刘心武先生也好,其他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诸君也好,他们的研究,给大家思索,给大家消闲中以快乐,总是一件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