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考证《西游记》之新发现"的自白

(2006-12-31 06:34:22)

今天是2006的除夕。明天就是新年了。我这个年过耄耋的老头子,祝网友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学业有进,家业和谐,情业幸福!

下面我更新一篇“博客”文,在节日再给大家增加点笑料。

前此,本人发表了一篇“考证《西游记》之新发现”,一方面意犹未尽,另一方面有网友对该文有点误解,再补此“自白”,以明之。

 

关于“考证《西游记》…”的自白

我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红楼梦》已经有所谓的“繁索考证”了。到了五六十年代,又有了长足发展,并且出版了研究期刊。这些“红学家”们,各个大展其才。比如考证出:柳湘莲参加了反清的起义军而成了英雄,贾母是死于“痰症”还是死于心脏病?其中某个人物得了什么病,吃的什么药?连药方都考证出来了。有一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虎双星”,其中的“双星”,是南极星和北极星?还是牛朗星和织女星?不少学者著有长文。有人发现了一张曹雪芹的小像和他的一个箱子,为考证其真伪,学者们的长篇大论著作颇丰。还有据说是发现了曹雪芹“原作”的一首诗,也是为辩真伪,打起了笔墨官司。争论结果,一位红学家自己“揭底”,说他是模仿曹雪芹所作——给考据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有学者已经考证到曹雪芹上八代祖宗的家谱了——曹雪芹曾祖曾祖的曾祖,当过什么官都有了着落……《红楼梦》是小说,不是历史。窃以为,这些考证无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没有什么关系。

本人二十多年前在《鸭绿江》上发表过一篇讽刺文章“红学家拜访曹雪芹”。——是我编的故事:这位红学家,在据说是“大观园旧址”的地方,发掘出一个锄头,说这是“林妹妹生前葬花之物”,可是这项伟大研究成果,不被红学界所承认。这位红学家一气之下心脏病发作,走了!他到天堂上的翰林院找曹雪芹验证锄头的真伪。曹雪芹对那锄头看也不看,给这位红学家写了四句诗:

本是梦幻言,(本来是想象虚构的小说)

并非书真事。(并不是写的真实历史)

我师何太痴,(你也太痴愚了)

不解其中味。(不理解小说的真味道)

80年代,我还在“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是有考据家在发掘“葫芦庙旧址”,正在进行深入考证,也是讽刺考据癖们的。最近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把对《红楼梦》的繁琐考证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峰!佩服!

本人是写小说的,也出版过那么十来本长篇小说。写小说嘛,自然是根据作者的生活积累编的故事。关于《红楼梦》后80回,有学者考证:前八十回作者对故事的发展是怎么设计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现了什么矛盾?大批高鹗。我们试想,如果没有后四十回,《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或者对于读者,会是什么状况!本来嘛,一本小说故事和人物的发展,可以这么编,也可以那么编。作者开头“设计”的人物命运或结局,写到后来,或者思想上,或者艺术上,构思都可能有重大改变。这都是写作常识。我实在不明白这种考证和文学有什么关系!自己凭相像编些谜语,自己又去“解谜”,满足一些《红楼梦》爱好者的好奇心而已。

作者1981年访问日本时,有一位研究《西游记》的学者,考证出孙悟空诞生在武夷山。原来神话人物也有出生地!可见繁琐考证并非中国学者的独创!

为了和这些考据家开个玩笑,本人才写了那篇“《西游记》考证之新发现”,调侃一下有考据癖的学者们。从其中学者的名字:吴聊极(无聊极)、柯笑生(可笑生)、吴事忙(无事忙)、甄可乐(真可乐)和“善炒晚报”(善于炒作)记者苟子,即可说明。

此文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后,点击率很高。并有不少博客友人发表评论。可是本人发现,有些网友误会了。他们在留言中说:

“写得好!非常有见地!!有很多事是从不断追求中才发现的!真是很有见地!!支持!!”——(这网友以为是“真是新发现”)

又有一网友说:

“我以前认为花果山是在黄果树呢,原来是在广西……”(他也信以为真)

可见有些网友误会我了。那些所谓“新发现”的故事,是我模拟“考据癖”们瞎编的,而且副标题又注明是“笑搞”,希望网友们不要以为真是对《西游记》的“新发现”。切切!

再次祝网友新年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