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之风且莫一哄而起
韶
现在教育界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读经”之风。有些小学也加进了“读经”的课程。“经”者“经典”也,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提倡读经真是“泰山石敢当”!大有一哄而起之势。我是“过来人”,不妨讲讲自己在孩提时“读经”的体会。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滑县,在上个世纪二三十代的农村,百分九十以上的农民是文盲。因为没有正规学校,有几个识字者,也多为自学,或者上过几天“私塾”。而“私塾”“开蒙”的普及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现在我们不要埋怨老祖宗,因为时代的限制,这些普及读物,现在看编得很不普及,就是说很不科学。首先说《三字经》(这是最普及的“经”):其中天文、地理、历史、教育等人文科学无所不包。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姓善,性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学术界争论了一千多年,七、八岁的孩子,如何能够懂得?《百家姓》是中国人的姓氏,在日常生活中,记个账什么的,会有用处。可是第一句是“赵钱孙李”四个字,繁体的“钱”是十六笔,孩子学起来是很费劲的。况且一下学几百个繁体姓氏,没有必要。《杂字》是日常生活用字。可是第一句的“油盐酱醋”繁体的“盐”字是二十五笔,“酱、醋”的笔画也不少,至于《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对于孩子则是天书了。既然难学难写,孩子只好死记硬背,这是很痛苦的事,出现了许多笑话:
孩子们很淘气,十五六岁的学生(小学生们称他们为“大学长”),往往搞恶作剧,调理刚上学的小孩儿。有一次,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大学长”翻开《百家姓》教他:
“我教给你《百家姓》。老师给你上课时,你就先给他念:赵钱孙李,跑到山里。捉个兔子,拴到家里。它是谁呀,老师的兄弟。”并嘱咐孩子:“你这么读,老师会说你不学自会,聪明!可不说是我教给你的呀!老师会说你是笨蛋。”孩子不懂事,老师给他上第一课时,他果然这么念了。结果挨了几“教鞭”。
后来“国民政府”整顿教育,我们这个“私塾”,在滑县排名为“第十二小学”。县教育局要求教学中使用全国统一的“复兴”课本,不得再用旧课本。一年级课本的第一课是“弟弟来,妹妹来,来来来”。“弟、妹、来”学三个生字。第二课是“来唱歌,来跳舞,来游戏”,又加了六个生字。从小学教育来说,这本来是科学的,可是农民们不信,认为这些白话课本“没学问”;不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学问深。所以,农村在教学中实际上还是用老课本。政府为贯彻教育改革,常常派“督学”(老百姓叫“查学的”)。“查学的”一来,教师便让学生把新课本摆在课桌上装样子,而把旧课本藏在裤裆里。有一天,“查学的”来了,在老师的导演下,没有发现我们的“读经”问题。
那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父亲问:“听说查学的来了?”,“来了。”“你们读那些‘老书’没有被发现?”“没有。”“你藏哪儿了?”“藏裤裆里了。”
父亲虽然不认得几个字,但是非常尊重文化,特别“敬惜字纸”。他认为字纸是“老圣人”的代表,不满地对我说:“你怎么把老圣人藏在裤裆里?!”“没有地方搁嘛!”我说
读完上面说的“普及课本”就该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了。孩子们把不懂得的“经句”编成顺口头溜,比如《大学》中的第一句,孩子们了编为:”大学之道,割根皮条拴住‘小鸡’,不准洒尿。”有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时,念那头几句“人之初,性不善,狗不叫,砸一砖。”
读不懂却要硬背,如果背不下来,则不准回家。有一次,我的一个堂弟读《论语》中的一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只这么几句,他背了两天,也背不下来。在第二天下学时,老师让他背这一段,他拿着书本,看了又看,总算记住了第一句,走到老师面前,把书本放在桌子上,回头背诵:“如呵,如呵,如切呵,如切呵……”背不下来了。回头问老师:“啥呀?(下面是什么呢?)”教师提醒一句“如磋!”他接着背:“如呵,如切如磋呵,如切如磋呵,如切如磋呵,如切如磋呵,如切如磋呵,……”下面又忘了。回头再问:“啥呀?”老师又提醒他:“如琢!”他回头接着背:“如呵,如切如琢呵,如切如琢呵,如切如琢呵。……”又回头问:“啥呀?”按不成文的规矩,在背书时,只能提醒三次,老师生气了,一拍桌上的《论语》,高声说:“瞧瞧!”(意思是“你看看!”)他以为是课文呢,回头背:“瞧瞧呵,瞧瞧呵……”气得老师让别的同学放学回家,只把他留下来,用他的裤腰带,把他拴在桌腿上,让他继续背,背不下来,不准回家。这个堂哥哭着背书。那时孩子多半没有洗手习惯,手掌黑得像在泥里涮过,一揉眼泪,眼睛像个小熊猫。
这是我在小学读经的情形。后来在抗日战争年代上过解放区的中学,也读过经,情形就更复杂一些了。
现在提倡读经,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告诉我:这股风大有一哄而起之势。我们过去搞什么运动,就是不分析具体情况,不研究区别对待,“一刀切”“一阵风”、“一边倒”(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领导“一言堂”。我觉得对“读经”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第一,要组织一些专家,把各“经”分析研究一番,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循续渐进的方案;
第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什么年级,读什么经典,要区别对待,也要有一个详细规划,且不可一刀切。
第三,一定要防止过去搞“运动”式的大呼咙,一哄而起,一鼓而上。建国以来这么多年的惨痛经验,应该记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