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迎来
——“礼仪”杂谈之一
韶 华
送往迎来,乃常有事,多见事,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事。
有一种送往迎来,是至爱亲人、恩师密友之间的。迎来时,或热烈握手,或深情拥抱,是人间的大温暖,大欢喜;送别时,依依难舍,有倾诉不完的心里话,千叮咛,万嘱咐,在挥手时还要追着火车喊几声,心酸处难免潸然沮下。
可是在“场面”上,形成了一些公式化的礼仪、程式化的规则,这种必须照办的“送往迎来”,却使人烦不胜烦。
我在岗时就常常遇到(不是每一次)这类送往迎来。什么检查团,评审团,考核组什么的,因为来的都上级领导,在送往迎来中,既热情不起来,又不敢怠慢,有些是“潜规则”和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可、两难之间的事,这就得费点心思巧巧安排了。
先说“迎来”,得事先知道:来几个人,都是什么级别,按“潜规则”谁去接,谁陪同谁,坐什么牌子的车,住什么标准的房子,得一一考虑周到。
再说吃饭,按规则是四菜一汤。可是炒豆腐,溜三样,爆三丝,肉炒白菜,甩穗汤,也是“四菜一汤”,而烧海参,焖大虾,蒸河蟹,烧飞龙(一种稀有野鸟)加老鳖人参汤,也是“四菜一汤”。按什么规格宴请呢?高规格宴请,违反规定,怕遭领导训教;不宴请,或者规格低了呢?,又怕领导嫌地方主人不热情。这就预先摸清“情况”,情况明,才可下决断。因为搞不好,有些客人中还有管着项目的审批,预算的决定,土地的征用……谁知道来的领导是什么脾气?如果必须宴请时,那么在宴席上,谁陪谁,谁坐在谁身旁,几号椅子,都得恰如其分。
这些“团队”,有些领导是认真的检查,认真的听取,认真的指示,使我们在岗的人顿觉领悟。也有些“团队”只是听听汇报,参观中一走一过。临别时我们总要请领导指示,那指示也是些套话,空话,老话,不着边际难于落实的原则话。可是我们又必须说:这些指示如何如何的正确、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如何的深受启发等等。官话对官话,心中难免不是滋味。
工作项目完成之后,安排不安排参观游览呢?作为主人的我们,本地可有不少名胜古迹呢。我们便以请示的口气请领导定夺,如果领导说:“你们工作很忙,我们的时间也很紧,不麻烦了吧?……”就是说可以安排参观游览。于是谁陪同谁,谁坐几号车,加上服务人员,保卫人员,大车小辆浩浩荡荡地驶向名胜古迹区。如果行进路上有什么不合卫生的地方,还得紧急通知,加以遮盖……
我们地方产的某些特产,全国闻名,送不送礼呢?当然不能“送”,那是要挨批评的。如果客人提出要买,你可别认真,找个理由赠送就是了。那“说词”,还不得使客人推托。这就得有说话的“艺术”……
我真得写一本“接待学”,介绍其中“手法”。
客人调查研究完了,总要讲话的。内容一般先是肯定地方工作的成绩,并指示一番,就该告别了。接着就产生了“送往”的最后节目。又是安排车辆,陪同上站,通过贵宾室,帮助提着大包小包的一直送到站台上。
这送站,一般都是车开前二十分钟到达。我们作为主人的,得等着开车才能回头。这二十分钟好象二十天那么长。这时场面上的表现和内心世界差距就更大了。
主方呢?从接待准备到完成全套项目,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真想立即倒下睡个大觉,可是按不成文的规矩,必须等开车铃响,挥那么几下手,并且跟着车箱走一段路,一表热情和恋恋不舍。客方呢?视察、参观、游览,也辛苦好几天了,很想马上坐在座位上歇歇腿脚。可是送客的队伍不走,出于礼貌,团队领导就站在车箱门口。双方亲热地对峙着,拉手,拉手再拉手,“再见”,“再见”,“又再见”,可是火车还是不开!
在二十分钟内,如果讲话,可以念五千字的稿子。天哪,往哪里凑五千字的送别言语呀!这时套话就来了。
客方说:“回吧,回吧。在这几天,你们都很忙,多有麻烦了……再见吧!”(谁知是真是假?)
主方说:“说哪里话,我们请还请不来呢。”(心里想的是“可别再见了!”)
停了几十秒钟,客方说:“你们回去吧,再见!”
主方看了看表说:“哪能呢……”又握手“等车开了的。”
又过了几秒钟,客方找出话来:“你们这几年的工作搞得不错,要再接再厉争取创新辉煌!”
主方说:“谢谢领导的关心,我们一定遵照指示努力工作,争取……再上新台阶!”(心里想的是:“那些指示太抽相,我们无法落实”……)
又过了几秒钟,火车还不开,客方说:“以后到我们那里,让我们做主人……”
主方说:“一定去,一定去麻烦的……”(心里想的是:没有必要我才不去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火车还是不开,主方说:“今天天气很好,前些日子下连阴雨,你们一来给我们送来太阳……哈哈……”
客方说:“天气不错,阳光……”
千等万等,开车铃终于响了,列车缓缓开动,双方又拉手跟着走了几步,表示恋恋之情,乘务员说:“放手,危险!”强硬地分开他们,
主人挥手:“再见!”
客人挥手:“再见!”目送车走远了,才“唉”地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