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分析

(2012-01-09 16:31:12)
标签:

体育

分类: 案例互析

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分析

王成 (安徽省淮南市第三中学,232000

 

1.研究背景

运动技能作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该领域的总体要求是:“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运动能力等划分六个水平阶段(水平六的目标为水平五的发展性目标),并在六个水平阶段分别构建了六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即: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初步掌握基本技术”;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水平五“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水平六“组织和参加小型比赛”。[1]

在体育教学运动技能领域中,教师对六个水平阶段及各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内容地选择与制订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阶段设置这个水平目标?在这个水平目标下,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试从发展的视角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相应地所选择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也有偏重(见表),接下来主要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觉性和纪律性差,这一时期也是规范动作、集体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内容应以基本动作、游戏为主。例如,水平一阶段的学习,第一信号系统获得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善于模仿。进入水平二、水平三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比较大变化,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同时,通过游戏和基本动作的学习,让学生储备一定知识,这样有助于下一水平阶段的知识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稳固的记忆图式

    初中阶段:兴趣开始分化,注意力和自觉性有所增强,意志薄弱、自我意识初步形成。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记忆图式可以引导个体如何产生动作反应,为更高水平段学习更精细、复杂的运动技术打下基础。

高中阶段:兴趣开始细化,个性初步形成,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意志主动性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巴特莱特的记忆图式理论认为,当个体对某一类别的动作技能建立了稳固的忆图式后,在面临前所未见的反应情境时,根据忆图式所提供的信息及实际面对的起始情境,就能估计出适当的动作参数,完成新的动作。这也就为高中阶段的选项教学的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的水平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

 

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容安排选用[3]

学段

身体特点

心理特点

内容安排

小学

身体全面发育期,适合发展学生的柔软性、反应时、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兴趣广泛、注意力易分散、情绪外露易变化

游戏、基本运动

初中

青春发育期,适合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兴趣开始分化,有意注意增强、情绪稳定性差、意志薄弱、自我意识初步形成

培养速度、有氧耐力、灵敏性和意志力

高中

体能增长期,适合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

某一领域的兴趣开始细化,个性初步形成,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意志主动性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一到两个项目为主,适合发展肌肉力量、耐力的教学内容

 

3.基于动作发展观的分析

    动作发展观认为,个体动作的发展是从无条件反射动作无意识动作发展到形成复杂、精确、有意识动作技能的其主要发展原则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动作的发展有一定顺序上部动作先于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第二动作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它不是肌肉、骨骼、关节的孤立发展而是在与知觉、动机、情绪等系统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形成不可分离的连环第三动作的发展过程是分化整合不断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第四动作发展的历程与时间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当知道了学生各个年龄阶段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是哪里体育知识、技术,同时又知道这些体育知识、技术在学生身上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发展的时候,我们才能有信心地说:这样的体育知识、技术,在这个年龄进行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5]这也就意味着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起点及学习需要。不同的运动技术,要按照组成不同运动技术的变量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按一定的逻辑性,分别安排到不同水平阶段展开教学。比如,高中阶段篮球模块教学,就可以把传接球中的时机、速度、隐蔽作为教学的内容。而小学阶段,重在对控制力量、判断目标、不同形式进行体验式的基础学习。[6]笔者据此认为,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同一运动技能教学中,除了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外,还需要分析构成运动技能的基本单位,即动作单位。动作单位由协调、运动、视觉、平衡、控制、知觉等生理因素制约。

    张庆春韩志芳研究指出[6]56使儿童掌握多种基本活动技能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分化能力67向儿童传授大量有关协调能力的基础动作较全面发展各种协调能力注意培养他们动作的感觉能力如空间感时间感、肌肉用力感等710加强反应能力和高频率动作能力的训练开始提高专项的协调能力培养节奏感、平衡感、时间感和随意放松肌肉的能力以及一些专门的感觉1014 培养儿童少年完成动作的准确性、思维的合理性、动作变化的速度性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项协调能力进而继续强化随意放松肌肉的能力以便使协调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大量的运动实践表明,虽然人们一般协调性的发展在1619岁后几乎处于停滞阶段,但是专项协调性却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协调性不好的人在进行专门的专项训练后,专项协调性都有很大提高。研究结果也从协调性这一侧面验证了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年龄区段、教育目标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被划分为六个水平阶段和水平目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中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谢卓锋.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0(3):28-29.

[4]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体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祝芳,樊江波.篮球传接球课时计划分析——从整体的视角分析课的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1(9).

[6]张庆春,韩志芳.论少年儿童协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