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分析
(2012-01-09 16:31:12)
标签:
体育 |
分类: 案例互析 |
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分析
王成
1.研究背景
运动技能作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该领域的总体要求是:“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运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运动能力等划分为六个水平阶段(水平六的目标为水平五的发展性目标),并在六个水平阶段分别构建了六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即: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初步掌握基本技术”;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在体育教学运动技能领域中,教师对六个水平阶段及各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内容地选择与制订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阶段设置这个水平目标?在这个水平目标下,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试从发展的视角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相应地所选择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也有偏重(见下表),接下来主要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觉性和纪律性差,这一时期也是规范动作、集体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内容应以基本动作、游戏为主。例如,水平一阶段的学习,第一信号系统获得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善于模仿。进入水平二、水平三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比较大地变化,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同时,通过游戏和基本动作的学习,让学生储备一定知识,这样更有助于下一水平阶段的新授知识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稳固的记忆图式。
高中阶段:兴趣开始细化,个性初步形成,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意志主动性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巴特莱特的记忆图式理论认为,当个体对某一类别的动作技能建立了稳固的记忆图式后,在面临前所未见的反应情境时,根据记忆图式所提供的信息及实际面对的起始情境,就能估计出适当的动作参数,完成新的动作。这也就为高中阶段的选项教学的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的水平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
|
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容安排选用表[3] |
|||
|
学段 |
身体特点 |
心理特点 |
内容安排 |
|
小学 |
身体全面发育期,适合发展学生的柔软性、反应时、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
兴趣广泛、注意力易分散、情绪外露易变化 |
游戏、基本运动 |
|
初中 |
青春发育期,适合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
兴趣开始分化,有意注意增强、情绪稳定性差、意志薄弱、自我意识初步形成 |
培养速度、有氧耐力、灵敏性和意志力 |
|
高中 |
体能增长期,适合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 |
某一领域的兴趣开始细化,个性初步形成,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意志主动性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
以一到两个项目为主,适合发展肌肉力量、耐力的教学内容 |
3.基于动作发展观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发共和中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谢卓锋.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0(3):28-29.
[4]Greg
[5]祝芳,樊江波.篮球传接球课时计划分析——从整体的视角分析课的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1(9).
[6]张庆春,韩志芳.论少年儿童协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