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盂县雁子崖游记

(2019-11-16 22:08:51)
标签:

记事

健康

旅游

图片

文化

      2019年11月9日,我和妻子及院邻们参加了盂县雁子崖一日游活动。

       太原距离盂县有110多公里。我们有好多人去过盂县藏山。那里是国家级AAAA风景区,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被晋国公杀害,赵朔死前将遗腹孤儿托付给门客程婴,程婴舍去己子,携赵朔的孤儿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后人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祠祭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盂县还有大汖古村落,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北魏时建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这次听说盂县有雁子崖一日游活动,我们相约出发。

      早晨5.40分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五龙口工商行门口出发,走太阳高速,经过2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盂县北下庄乡崔家庄村西北1公里的悬沟崖自然村——雁子崖。

       跟我们这次出行的导游,是个小伙子,30来岁,外表挺精干,穿着连帽卫衣, 黑色薄底皮鞋船形袜称“耗子”导游,坐在导游位上,话语滔滔不绝,大家想听他介绍旅游地的人文地理,故事传说,他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着边际的瞎扯,我们都知去盂县,他却说是去孟县。我们说他“不着调”,“真是鼠目寸光,喝了孟婆汤”。

       雁子崖位于盂县北下庄乡崔家庄村的悬沟崖自然村,与晋冀门户十八盘相望。与河北的忽忽水景区相连。

       关于雁子崖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过去有胡燕常聚集于悬崖间的燕子道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其崖中一块巨大、突出的石头像燕子头,两边相连陡峭的山壁像展开的双翼而得名。为此处山势形如燕子飞翔而得名燕子崖。还有人说,是因为过去人们来往于半空悬崖石栈道,传书知事,故而起名雁子崖。

       ”到了,下车!“ 旅游大巴到了山顶停车场, 导游指着一个山叉口说:“你们从这里下山,就能看到雁子崖”。

盂县雁子崖游记
       人流向山叉口涌动,顺着参差不齐的石块,走过一段很陡的下坡路,战战兢兢,手脚并用,到这里好些人因为恐高害怕而退却。大家相互扶持,小心翼翼。走过这段危险的路段,就到了曲折险峻的实木栈道,大家行走在不到一米的山腰盘旋路上,缓慢前行,周边是万丈深崖,晕眩不敢侧目探望。雁子崖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盂县雁子崖游记
       雁子崖群山起伏,万马奔腾,有时像昂首天空的雄师,有时如梦中惊醒的猛虎。雁子崖,会咆哮,会怒吼,那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那气魄有排山倒海之势。雁子崖,似叱咤风云,腾云驾雾的蛟龙;有时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我们望着起伏的群山,一座叠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飞腾的龙,有的像偃卧的牛,千姿百态,使人振奋。盂县雁子崖游记

      雁子崖风光迤逦,自然气候爽秀。均临万丈悬崖,岚风起壑,烟波浩渺,雾腾云蒸,日出绮悬,十分壮观。;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如一副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副山水画卷;粗旷的山峦,敦厚的栈道,别样的情趣,万般风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远眺山巅,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这里秋山浸染,红叶正浓,蔚蓝天空,风光隽秀。山野红叶飘逸醉人,山崖无比惊骇险峻,山如浪涌,叠叠重重;沟壑深邃, 晕惊险危。今朝“黄栌尽染秋山景,红叶满坡古寨风。雁崖奇瑰唯独好,群峦深壑映碧空。”,值红叶正浓时,我们来过!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我们在这里,感受一段别样的雁子崖风景,感受不一样的刺激,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晋冀通途的险要丛山,藏人十里无人知的天然幽静。听导游介绍,在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阎王鼻子寨沟崖(nia),这次走了再不来。”寓意了这里的山崖险峻和住在这里人的艰辛生活。

       导游提醒到雁子崖的路全是沙石土路,十分危险,大家最好不要冒险,注意人身安全。 我们在悬崖边摄影留念,止步返回。向悬云寨走去。

盂县雁子崖游记
      我们在悬云寨门前合影留念,然后拾阶而上,穿过悬云寨洞,朝里走去,悬云寨的钟古楼和居于右侧的会议中心颇有当地建筑特色,紧挨着的悬云农家庄为游客休息,提供了好去处。这里的建造已初具规模,巍峨高大的城门,汉白玉栏杆围砌的一潭人工湖, 我们在此游览了廊道栏、千层岩、一线天、天然化石印痕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这儿的岩石层层叠叠,有的娇小玲珑,宛如破土而出的春笋;有的精巧雅致,好似含苞待放的睡莲;有的气势磅礴,仿佛飞流直下的瀑布。山上特意裸露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砂石,充满了浪漫与诗意!

盂县雁子崖游记
   我们又去了附近的“一线天”,这儿的“一线天”,是两边的悬崖相隔不足一米,中间形成一条通道,只能容得下一人侧着身子通过,狭窄的通道大约有三四米的距离,置身其间抬头仰望,天空便成了一条线,也算是一道奇观!通道的尽头便是人工铸造的一副天梯,自上而下有20多米,下面是天然形成的溶洞,这一奇妙的景致,真所谓鬼斧神工!

盂县雁子崖游记
       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观只是一小部分,初始规模, 集雄、奇、险、怪为一身的雁子崖,还有待于逐渐开发完善。

      雁子崖集雄、奇、险、怪为一身,雁子崖群峰耸立,大气磅礴,是为雄;山石洞穴造型各异传说众多,是为奇;壁立千仞、栈道悬空,是为险;咫尺分冷暖,左右隔阴阳,是为怪。

       雁子崖“三雄”( 雁子崖、峰潭尖、小老虎圪洞)、“四怪”(藏宝洞、水背坡、阴阳泉、水窖堰、“五险”( 雁子道、神仙座、小神仙座、牛心寨、阎王鼻子)、“十八奇”(崔家寨、二郎脚印、一线天、寨怀窑、莲花盆洼、灯竖只、顺水窑、柏桥沟、包公遗铡、天门、天柱、石瓮、卢洼、一堵墙、双口窑、佛爷占、樊老窑、二十四盘炕)景观于一身,是为大美之地也。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大部分的景观,为我们留下了遗憾,也留下了期盼·······

     “沟深寂寞竟藏娇,情切栈道抱岭腰。云鬓细数丽人醉,雾朦盘点倩影摇。”在我们太原的近处,为有这么美妙而惊险的去处感到兴奋和惊讶!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中午十分,我们告别了雁子崖,来到宝金农家乐,享受了盂县农家餐特色——娘家回门宴“一汤十菜九主食”。主要有:红豆汤,花椒叶馒头,碱面饼,红稠饭,发糕,烫面蒸饺,油浆抿圪斗,糊嘟,猪头肉水菜,野菜等美食,别有风格的农家菜,让大家赞不绝口。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午餐后,我们乘坐旅游大巴,来到了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武家庄村的温河大峡谷,这里有天然林场,水帘洞天,秀女湖峡,飞瀑跌宕,这里的景色灵秀不减狂野,轻盈不负壮丽,飘逸而不失豪迈。温河由乌玉河、秀水河、香河、里会河、石店河、荫山河、下罗河等七条河流汇流而成,距阳泉市区仅25km,我们在这里主要观赏了“温河大瀑布”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温河大瀑布似一条婉蜒巨龙,偃卧于深山峡谷之中。瀑布不仅景色壮观,而且还充满神秘。从温河高灌站东侧悬崖泻洪洞喷涌而出,一泻而下,形成落差40米的瀑布景观。瀑布由上而下分为四迭,每迭约10米,第一迭由洞中流出,远看如悬崖仙洞:第二迭一分为二,如“人”字形自然分流;第三迭顺岩铺开,荡气回肠;第四迭直落峡谷,如猴群跳跃,如潮水奔腾;第四迭下又有石崖,瀑布泻下,形成天然“水帘洞”,万千细流,汇于洞下,涌入河床。整个瀑布由一洞生出,一分为二,造出百态,生出千万,气势磅礴,巍蔚壮观。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温河瀑布不仅环境幽雅,景观独特,游览观赏性极强,瀑水一级一级地往里延伸,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逝者如斯,或达彼岸的遥远的幻觉。 瀑区水汽景色也别具一格。

       在深秋季节,我们沿着溪谷行走拍照,领略到那分明才见高瀑瀑流哗啦哗啦相激,响声震撼山谷,却转眼间又闻缓地流水潺潺,如歌如泣的山谷情怀。还不时见有缕缕雾纱笼罩林涧,令人神逸飘然。 瀑布后有一处天然洞穴,形成了水帘奇观。 温河瀑布区四周绿树萦绕,青翠漫山遍野,空气新鲜,环境幽雅。置身其中,目睹这青山,飞瀑,大桥,湖水,无不令人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畅快与惬意。

      瀑布下的石岩长满绿苔。瀑布与岩石冲击的声响,是温河奏出最动人的乐章。

盂县雁子崖游记

盂县雁子崖游记
       沿途的护栏,岩石下的凉亭,晃悠悠的吊桥,山路间的秋千,还有木板做的独木桥。走在上面别有情趣。

       苍山映水观景台,颗颗珍珠坠玉盘。

       秋风拂面独此处,天高气爽乐开怀。

        旅游,使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风景!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

        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这一路,攀登行走艰难时会想起安逸的生活。寒风袭人中怀念暖气和热茶; 时念叨着舒适的大床和松软的沙发。但你将眼光放至大好河山,身边有亲人朋友、院邻与你并肩,每一步都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