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白龙苑的院邻,告别了临汾华门,前往洪洞广胜寺游览。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华门出发,走了26公里左右,约半个小时后,来到了洪洞广胜寺。我们十余人为了节约时间,自愿花费二十元乘坐小交通上山,其余人员步行。听导游说沿公路徒步估计要30分钟以上。


提起洪洞,真是如雷贯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驾驶蒸汽机车经常往返南同蒲(太原-临汾),每当经过洪洞车站或在临汾公寓修班时,
我的师傅就会如数家珍般介绍洪洞名胜。我还经常在临汾公寓休班时,专程去洪洞购买莲菜和大葱。完成任务即返回公寓。
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兴起旅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洪洞开始了“寻根祭祖”节。每年的4月为期10天。洪洞车站两旁的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人声、鸟声鼎沸,热闹非凡,外地人、本地人都涌入大槐树园祭祖。铁道线路两旁人流涌动,每到这个时期我们的机车乘务员就无比警惕,加强瞭望,不断鸣笛。听导游介绍,这里是中原大地祖先时代居住之地,是当代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很多的华人,以这里为“家”、为“祖”,
看做是“根”。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
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山西人分散到十八个省五百个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几百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由于时间和导游的原因我们没有到洪洞大槐树处游览。
师傅们还经常向我提及洪洞广胜寺有三绝:“全国第一”的琉璃塔、稀世珍宝《赵城金藏》、价值连城的元明壁画。
师傅们最常介绍的还有洪洞的霍泉。霍泉自古就是当地灌溉、生活不可或缺的水源。霍泉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经赵城西南流注于汾。现在的赵城镇在以前是与洪洞平级的县城,霍泉位于洪洞与赵城的中间。山西自古缺水,为争夺水源,两县居民时代为仇。后来有一知府想出应急之法,架起热油锅抛入十枚铜钱,令两县各出一人,下油锅摸钱,摸一枚钱分一份水。赵城代表捞起七枚,故赵城县自此或水七分。到了清代,知府又完善了这一个创举,在源头引水渠中打入间隔平均的十一根柱子,每两根柱子代表一份水,再在三七区间柱上一条分水坝,
以示公允。随后在柱子上搭了廊桥,命名分水亭,
两侧还立了碑。



今天,我终于到了早已慕名的洪洞广胜寺,广胜寺在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始建于东汉,元代毁于地震,现存殿堂为元代所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始成今日规模。
广胜寺坐北朝南,由上寺、下寺、水神庙、霍泉四部分组成。 上寺在霍山山顶。是一座古老的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主殿、观音殿、地藏殿、厢房、廊戾。虽经明代重建,但形制仍保持元代风格。院内飞虹塔,平面八角形,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为国内保存最完整、最高大、历史最久的八角锥形琉璃塔,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
“广胜禅院”匾额高悬于山门前檐,道出了该庙属性:佛教寺庙。两侧金刚虽彩绘泥皮已显斑剥损落,然塑像初期的神采保持依然,其举手投足、横眉立眼、烁烁威仪,犹如严阵以待、虎视眈眈的两位勇士,那威风凛凛之势,大有降妖驱魔、舍身护法、一往无前之气概。顺着坡道而上,前檐明柱上挂有对联,联语云:
飞虹宝塔迎日月光明普照广胜寺
藏经金版留禅院佛学流布大霍山
我们伫立仰视,吟诵再三,睹一联而窥全寺院,字字珠玑,句句珍品,真是上乘佳联,仰慕之情平添几份。
进得山门拾级而上就是塔院的正门——垂花门,垂花门上不仅有琉璃制成的屋脊、花饰,甚至彩绘、透雕龙莲花饰的挂落一应俱全,非常讲究。塔院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塔,
一座高达四十七米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塔。塔身是砖砌的,以黄、篮、绿三色琉璃烧制的斗拱、莲座、佛龛、力士、神将、飞龙、飞凤、团龙、牡丹等图案,奇妙的是在琉璃烧制最上一层均是龙头或兽头状,3层转角处竟然做成力士扛柱。设计者的匠心可见一斑。仔细观察,龙凤鳞爪,跃跃欲飞;金刚力士盔甲鲜明,威风八面;佛陀菩萨衣袂飘逸,凝重肃穆;和尚憨态可掬,童子活波可爱,动感十足,
呼之欲出。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更为壮丽,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彩虹,闪闪发光,欲飞似动。因为这一奇妙的景色,人们称为“飞虹塔”。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募资营建飞虹宝塔的达连大师,他的法号为“飞虹”,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塔的功德,
就把这座宝塔命名为“飞虹塔”。塔是明代的建筑,共建了12年。导游介绍了关于琉璃塔的传说。



我国当代琉璃专家陈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来广胜寺考察,先生观看飞虹塔后称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便把这里选为《扫塔辩奇冤》的拍摄场景。飞虹得名于塔身的流光异彩,而这座将明代琉璃建筑艺术发挥到及至的古塔,注定扬名青史。今天山西洪洞飞虹塔不仅与山西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并称中国四大名塔,位列国宝名录,还一起登上了邮票。这座塔无论从建筑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文物之最》一书称其为“最华丽的琉璃塔”。
2018年8月,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官大明(Damir)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洪洞广胜寺景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世界纪录认证成功”,飞虹塔世界纪录认证成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弥陀殿是单檐歇山顶建筑,是广胜上寺的前殿,供奉弥陀佛。殿内最著名不是这几尊元代的塑像,而是一排不起眼的木柜。这排木柜就是金代雕刻的千年古经《大藏经》的收藏柜。元代开始一直供奉在广胜寺的这部经书被称作《赵城金藏》,整部经书7000卷6000万字,雕版印刷这部经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产量当然不大。千年后当之无愧列为国宝。抗战时期,寺院僧人将佛经藏于塔内。风声走漏,
日本要强抢这部千年古经。幸亏活动在周围的游击队先行一步,在薄一波等人的指挥下,将经书辗转运到根据地。据称目前整部经书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稀世孤本---赵城金藏《赵城金藏》因刻于金代,保存于旧赵城广胜寺而命名。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以七千余卷的篇幅,汇集了佛教、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天文、医药、建筑等众多领域,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籍”。这部保存了八百多年的经卷对研究中国印刷及佛教资料都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目前这部藏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北京图书馆,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大雄宝殿有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
这里有广胜寺一奇---就是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左右扭奇柏。这两株树一东一西,树纹一左一右,甚为奇特。纵观山上众多古柏,都是树纹向左扭,左右相对扭,趣味横生,活像两个兄弟样孑。树寇绿茵茵的。由此引来许多专家慕名前来研究,但是至今仍无专家可以给出古柏右扭这个谜的合理解释。导游也介绍了柏树的传说。大家可在网上搜索。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游览洪洞广胜寺的下寺、水神庙、霍泉,留下了遗憾。喜欢寻幽探奇的朋友,广胜寺不失为一个好去处。虽然规模不大,但寺老,塔奇,树密,梵唱中,思古忘忧,超凡脱俗。
目睹着霍山峦翠柏及广胜风光、汾河山川。其情趣无法使人用笔墨来形容奇景。整座佛塔远望巍峨挺拔、秀峻入云,近看如入佛国,引人入胜。“之”字形梯道,其设计巧妙,在我国古塔中罕见。正如明代诗人王翰所云:“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常僧定,咫尺虚弥未许通”。
杨柳依依,
琉璃闪烁。我们依依不舍踏上了归途,那广胜寺的美丽景色,深藏我的脑海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