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我们来到了这次旅行的第六站,小雁塔。
http://s16/mw690/001A7roHzy713mJyh8Xaf&690
当旅游大巴一停车,我们首先进入了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位于今西安城南2公里处,占地约245亩。偌大的园区十分整洁、静逸。我认为西安博物院是新建的展馆,到了目的才知道,原来它和小雁塔是相连的。西安博物院是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以千年古塔园林式遗迹休闲景区以及西安现代型历史博物馆而闻名。
http://s16/mw690/001A7roHzy713nDFHzNdf&690
我们走进文物展馆。它是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博物馆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我从地下一层开始逐层游览,按着时间顺序从商周时的青铜器看到秦汉时的兵马俑以及秦砖汉瓦,感叹道:不愧是“甘泉逶迤恒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接下来,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大唐王朝解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我从各式各样精美的金银器,惟妙惟肖的唐三彩感受到了大唐的繁华,回想起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的盛世景象,仿佛看到大唐的官民百姓和来自西域的胡人商贩在朱雀大街上摩肩接踵,推搡叫卖的情形。让我不禁吟诵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博物馆还陈列了历代的佛教文物,最多的是建造于北朝时期的佛造像,每个佛像都庄严肃穆,让人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我重点浏览了西安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 http://s11/mw690/001A7roHzy713mTFAGC8a&690
其一:秦代玉高足杯。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杯为青玉,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有褐色晕,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秦时流行的柿蒂纹、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纹、如意纹。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丝束状花纹。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为秦代玉器中的精品。
http://s15/mw690/001A7roHzy713n7FqPk5e&690
其二:唐代三彩腾空马。西安西郊出土。长52厘米,高38厘米。马作飞腾状,全身施赤者黄色,间白斑纹,鬃、尾、蹄均为白色,辔、鞍、鞯均为蓝色,鞍下有褐色的障泥,垂于马背两旁,鞍后搭一行囊,鞍骑一胡人,身着蓝色长袍,左侧挂一小囊,足登尖靴,英武健壮,急于奔往长安。
http://s13/mw690/001A7roHzy713ncL5Te1c&690
其三: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隋代铜佛像1974年出士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此像通体鎏金,通高41厘米,镌刻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弥陀之铭文。弥勒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型方整,作螺髦,袒右肩,著袈沙,大衣贴肌透体,褶纹简练流畅,雕刻比例适度,堪称艺术佳作。
http://s10/mw690/001A7roHzy713niNqXfb9&690
http://s7/mw690/001A7roHzy713niQDOKc6&690
http://s11/mw690/001A7roHzy713np9nKy4a&690
http://s13/mw690/001A7roHzy713noWfU0dc&690
http://s4/mw690/001A7roHzy713npcZN163&690
出了展馆,就来到了荐福寺。荐福寺最初建于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寺内还存放有石人、马柱等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
登上白衣阁二楼看了有关荐福寺的展览,对荐福寺有了更深的了解。公元684年,武则天为高宗李治死后百日“追福”,在此修建荐福寺。20年多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又在这里建塔,遂成长安胜景之一。同时,这里还与唐代一位高僧义净有着很深的渊源。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先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在印度各地30余国游学14年。25年后回国,共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正如大雄宝殿门前的楹联所云:
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一三二〇秋;
百代皇寺从盛唐开立跨越唐宋元明清。
http://s10/mw690/001A7roHzy713nmsWlbe9&690
http://s6/mw690/001A7roHzy713nmJWyp95&690
寺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雁塔了。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小雁塔与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保留至今的两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十三层。
据导游介绍,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http://s15/mw690/001A7roHzy713nsCPym0e&690
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就在此处,一口逾万斤的大铁钟。铁钟是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以往荐福寺的僧人每天清晨都要去撞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长安上空,5000米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人称“神钟”。此钟高4.5米,口沿周长7.4米,重10吨。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16字吉祥语。只是博物院周边高楼林立,建筑成群,再想重现当年声震半座西安城的盛景已不可能。
正门东侧墙壁上有一个塑料牌,上面关于荐福寺和雁塔晨钟掌故由来的文字和图片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当年述说雁塔晨钟胜景的诗篇更让人追思万千:
云深古刹记何年,高耸层云接洞天。
听到更残月落里,一声绿渺一声园。
晓风何处送钟声,塔势凌霄逼太真。
应是影名消壮志,钟声故作不平鸣。
http://s7/mw690/001A7roHzy713nvMqbA06&690
http://s5/mw690/001A7roHzy713nH1Z5i44&690
http://s3/mw690/001A7roHzy713nHkaxIc2&690
在荐福寺的西边,就是博物院的园林游览区。这里有一个人工湖,湖边有一个圆形的广场,还有仿唐代杂技俑的雕塑。这是我们在博物馆刚才看到的唐三彩杂技俑,7个人正在叠罗汉。唐代社会开放,国家富强发达,杂技品种较多,包括走索、旱船、丸剑、角抵、戏马、斗鸡、魔术等等,有“百戏”之称。当时在长安,每逢有盛大的会典,一定要演杂技。武德年间,唐高祖大征四方杂技,在洛阳演出;贞观年间,太宗多次于玄武门、相思殿等处表演百伎。玄宗时期更是热闹,常常在兴庆宫的勤政楼或花萼楼观看百戏。
http://s16/mw690/001A7roHzy713nPcNCT5f&690
三座仿古的石桥,把湖面分割为几大块。湖里清水碧碧,映照出岸边大树的倒影,树荫下,草坪旁,确实是人们休闲小憩的好去处。西安博物院虽地处闹市,可闹中取静,墙外繁华,院中清幽,既是进行文物鉴赏的高雅之地,也是游玩赏景的绝佳去处。
http://s16/mw690/001A7roHzy713nTwmBh2f&690
小朋友为父母拍照留念
http://s14/mw690/001A7roHzy713nRptM1fd&690
我和院邻拍照留念,上图博物院的雕像就是唐代三彩腾空马。
漫步在幽静的石阶路上,欣赏着小雁塔景区典雅古朴的建筑群。我感悟这小雁塔见证的悠远历史,更领悟到古城西安那厚重的历史积淀,这是西安人的珍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珍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