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经据典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利己主义

(2009-12-21 16:05:06)
标签:

杨申

戏剧公敌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本文严禁任何网站转载,违者必究!

《海鸥,海鸥》于昨晚落幕了,10场演出中,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夸奖和批评,在此诚挚感谢!这部戏并不完美,希望在明年复排时能够有更好的发挥和效果。

今天看到了一篇名为“怒批《海鸥,海鸥》”的文章,细细阅读了几遍后,觉得其中虽然有很多地方说得有道理,但“引经据典的歪曲”也不在少数。本来是当时发了一篇回复,但不想成为了话题。我没兴趣炒作,也没兴趣去变相捧任何人。所以删掉了当时的回复,发在博客上了。

 

原文如下:

 

其实本来我在前一篇博客的打油诗是骂某位演员的,没想到却被你张冠李戴,说是我对自己的评价……鉴于你的身份,也懒得多说内因。

虽然不少人搭楼,但就凭你这点找出来的抄书资料,恐怕太少了。提醒几点:

1,  丹钦科排海鸥的时候,斯坦尼和尼娜在二幕结尾时是已经抚摸和接吻了。这点也很内在?契诃夫看完了以后痛骂其糟蹋了自己的情怀,但《海鸥》却成功了。

2,  你可以去一次俄罗斯,看看那里的《海鸥》演出,要是有一部戏把三幕戏没处理成一场阿尔卡金娜和特里果林的“激情戏”,而是在那里叨逼叨,我永远不再排戏。

3,  契诃夫毫无疑问是要演内在,但内在怎么演?从哪里演?排戏不是排内在,而是排人物、排矛盾、排主题,通过表演外化和各种舞台形式才能展现内在。否则一个人在那里站着,说自己在表演内在,谁看得出来?光抄书谁都会,特别是带有目的性的抄书。

4,  作者的本意永远不可能和导演完全一样,否则《茶馆》《骆驼祥子》的演出是不可能问世的,不信的话去人艺问问。我尊敬契诃夫,但并不是在向他致敬。每个导演选择剧本都是因为剧本让他找到了感动的东西。每个观众看戏时候被感动,并非因为戏的出色,而是因为他找到了共鸣。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不是被别人打动,而是被自己相似的情感打动。

5,  原版《海鸥》并不是不好,而且在俄罗斯是非常好。但到了中国后,北京人艺已经有了失败的例子。叶甫列莫夫+濮存昕+徐帆+陈小艺+杨立新+吕中+巍子+田冲+龚丽君的阵容够强悍了吧,俄罗斯大导演导俄罗斯戏,谁能说不是原版?但谁能说这部戏好?韵味在哪里?内在在哪里?观众在睡梦中欣赏内涵?如果真的好,那叶甫列莫夫就不会在演出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喝酒抱怨了。人艺也不会只演了一次就永久封存了。我在谢幕的时候说过,如果有机会有环境,我会把全本的《海鸥》排出,但目前不可能。因为环境、因为领导者、因为市场等等,很多原因。

6,  契诃夫原本的意境是什么?契诃夫把自己对于人生和艺术的矛盾思想如何表达的?如果你不清楚,那么我告诉你,他把自己给了三个角色:1特里普列夫——表达了他曾经对理想的追求,对并不正确的理想的执拗追求。2 特里果林——表达了他对自己写作生活无奈和困惑的痛苦。3 多恩——表达了他作为人生评论者的审视。其实相关的东西还很多,不一一细说了。只是告诉你,剧本的意境是虚幻的,是可以想象的,但到了演出必须落到实处。

7,  《海鸥,海鸥》是我的孩子,当然要随我,这是理所应当的。契诃夫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任何一场演出也不可能把所有内容涵盖。我只选取我需要的和让我感动的地方去加以发展,这有什麽不对吗?至于你说我小器也好、狭隘也罢,那是你的事情。但我可以肯定,没有人在看这部演出的时候睡着了,没有人会说看不懂。对于一部被很多观众心理排斥的戏,做到这样,我相对欣慰了。当然,或许你觉得那种一部分人热烈鼓掌,一部分人睡着了的作品才是好的。

8,  这篇文字的类型其实适合于任何名著作品,换个剧名一样能用,早是很多人玩剩下的了。我可以告诉你,任何作品,用“主题不明确”“真谛表达不够”“处理流于表面”等评价都能适用,因为永远戏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满意、每个地方都好。说总体谁都会,有本事就要说出哪一点处理不合理、哪处语汇不清、哪里出现歧义,同时还要说出如何才能更好。否则就只是个“无知的愤青”。

9,  另外,谁说俄罗斯的评论界没有埋汰过契诃夫?你知道几个当时俄罗斯的大评论家是怎么评价的吗?你看过几部契诃夫的原版演出?知道他失败的作品有过几部?翻译过的书本不能说是骗人,但绝不准确。就好像中国从来没有一本书描绘斯坦尼晚年承认自己错误的书一样。

10, 不需要你说什麽自己和剧组任何人都没关系的话,有关系如何,没关系又如何?照你的意思,有了关系就会夸?没了关系才能骂?当然,会有很多人有顾忌,但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才没有戏剧评论。如果你觉得自己买票亏了,那么拿着票根来国话找我,我退钱给你,并诚挚地向你道歉。但是想问一句,为何戏不好看你还要看完全场?为何不退场?莫非就是为了这篇批评而“坚持到底”?那我只能说:辛苦了!

11, 很多朋友说我是青年戏剧评论家,我想这只是一种态度的肯定。因为我之前所做的评论并非写得多好,而是我敢于用我的饭碗来拼。一篇剧评写差了,很可能饭碗就没了。明明在圈内,但我永远实名写作,虽然被投诉和处分多次,但我从没退却过,这一点恐怕你差得很远。

12, 最后,感谢你的一颗星,但这一颗星也是我的,因为舞美的主体是我创作的。

 

Ps:圣诞后,我会在博客陆续写《我是如何改编海鸥》,欢迎任何人前来论战。我不是那种明着不屑一顾,暗自咬牙切齿的大导演。有争论没甚么不好,本来创作者和观众就是需要交流的。一部分观众痛批,一部分观众热捧,这是梅耶荷德定律,任何人逃避不了。

 

另外,这个星期我会发一篇“自评《海鸥,海鸥》”,不敢说客观,但是尽量做到减少主观。换句话说,就是我自己来写一篇我作为观众看戏的感觉。只是实验,欢迎拍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