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杰米杨的鱼汤,著名寓言。讲述了杰米杨宴请朋友,以美味的鱼汤待客。客人称赞后,杰米杨不断加汤以显示手艺和热情,最终客人难以接受,只得被吓跑。
关于背景
金庸小说,我在初中前便已经全部读完,成长年代中反复重阅,其中尤以《鹿鼎记》为长。听说《鹿鼎记》的话剧排演,一直十分好奇,实在想看看如何将这部上百万字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之上。对于何念导演,我也算是慕名已久,据悉他被称为目前上海最出色的青年导演,颇感兴趣。
4月8日,《鹿鼎记》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演,我有幸观看。长达2个半小时且无休息的演出里,我看到了一位青年导演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各种呈现技法。我与在场观众们一起笑着,笑得很开心,甚至笑得很累。对于何念,就我所认识的上海导演里,他的确是最出色的一个。
关于技法
何念的导演技法很纯熟,并且深谙取悦观众之道,尤其在抖包袱前的铺垫做得很出色。比如海底斗鲨鱼的一场戏,如果不是之前铺垫了“洪教主爱吃鱼翅”,恐怕效果绝不会如此轰动。更令人赞叹的是,他将时事与剧情结合得十分默契,缝隙感很小,利于与观众产生共鸣,并且不会突兀和刻意。比如陈近南在天地会大会时,与观众大谈经济危机、康熙高喊“收复台湾”等,无不切入人心,且有据可循。罗锦麟先生说,《鹿鼎记》的水平在北京其他一些商业剧之上,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归功于何念的技法。有想象力的导演并不少,但能够将想法实现的人却并不多。这一点,何念做到了,这部戏被观众们热情接受也绝对在意料之中。
关于主题
虽然该剧仅仅保留了原著中的几个部分,且人物被解构、剧情被改编,但我认为该剧已经排出了《鹿鼎记》中所表达的些许内涵,同时又赋予了其自己的见解。比如原著中的“艰难抉择”以及新提出的“没头脑”(盲目追逐的人)“不高兴”(无论如何都觉得不满足的人)。敢于在名著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着实令人称赞。
但是,这种“主题”的表达方式却又让我所难以接受!如果和丰富的搞笑手段相比,何念表达思想内涵的手段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满场几乎全是搞笑,但临到结尾却开始大讲道理,生硬地去拔高主题,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过长篇幅中,几乎全是商业元素中的必需品:搞笑、性暗示、脏话等等,或许是韦小宝的形象性格迎合了该剧的创作理念?因此虽然搞笑得有些媚俗,同时也仿佛无可厚非——韦小宝就是这么个小流氓啊!但其他人呢?当该剧想表明自己并非“搞笑剧”,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著时,导演处理则显得肤浅,仅能够靠语言来支撑毕竟过于单薄,“学生气息”也显露无疑。
关于演员
郭京飞饰演的韦小宝完全是周星驰版的“模仿秀”,无论从形体还是台词腔调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角色和配音。由于是一出商业化的喜剧作品,因此只要能做到松弛、幽默,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任务。但假若有更高的标准,则必须将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而非从一而终的脸谱化。这一点,剧本没有给演员太多的支持,而演员似乎也有些自鸣得意。
可以说,所有的演员,台词基本上都是不过关的,不知道这是上海戏剧的风格,还是到了北京水土不服。我坐在第八排,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清演员在说什么。明明台词不过关,就不要再使用贯口了,普通话能说明白足以,用方言的部分实在莫名其妙。我不知道是该怪演员还是该怪麦克风的布设,总之我是一直在猜,猜演员的台词究竟在说什么,猜该用什么理由来发笑。
关于话剧《鹿鼎记》
我想,何念导演不会甘于被称为“商业搞笑导演”,这也是他宁愿将演出时间拉到2个半小时,在我几次准备起身鼓掌时再次继续……他舍不得最后的主题表达,但更舍不得之前费尽心思制造的搞笑桥段。于是,一部好戏让人变得审美疲劳,笑过之后实在无力欣赏该剧的内涵展现。
或许,将这部戏缩短为2小时后,它的魅力将会更加强大?毕竟延续的搞笑必须要有不断提高的技法作为支撑,在能否“越来越强”的问题上,《鹿鼎记》目前还并未做到。我承认,这是一部出色的商业剧,也羡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能舍得花这么多的银子来打造此类作品,并对何念导演的想象力与技法表示钦佩。可惜,除了大量的笑之外,其余的只能让我遗憾。《鹿鼎记》是否就是为了博得笑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商业化路线是否就是这个路数?果真如此,那我无言。倘若不是,则需要仔细想想,在商业元素的驱动下,是否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究竟要给观众什么?该如何给?该如何平衡?某一方过量的负载,即使出色,也很会成为“杰米杨的鱼汤”,让人难以承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