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黄荣华传授作文“秘籍”:怎样确立自己的观点
(2020-10-16 12:12:30)分类: 网上转载 |
趣味社会学关注
2020-04-30 15:40
在语文复习的最后阶段,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将以三篇文章分别讲解三个专题。今天,我继续和大家聊一聊作文——材料作文“怎样确立自己的观点”
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常常出现或没有观点,或观点不明确,或观点不坚定,或观点与所给材料不契合等情况,而导致作文或散漫,或偏题,或跑题。
因此可以说,在读全题目、读懂题目、读透题意的前提下,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是写好作文的又个一重要的步骤。
怎样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谈四点。
一、什么是观点?
这里讲的“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观点是面对一种现象、一个事件、一种说法……你有明确的态度与立场,赞成或反对,认为好或坏,判断对或错,欣赏美或批判丑。像“要勇于穿越沙漠”“有一颗坚强的心”“‘被需要’具有更大的人生意义”,这些都是观点。
二、观点来自哪里?
总的来说,观点来自读题所得。但因题型差异,我们得出观点的方法也有差异。
从目前的材料作文题型来看,上堂课我们已经讲到,材料可分为两大类。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一类是所给材料的一组句子有完整的逻辑链,最后会显示材料的核心,尽管有的显示较明确,有的显示较隐晦,但都是你要去认识并且要去证明的核心。
另一类是两概念辩证思考题,或有明确的两概念对立统一,或隐含着两概念对立统一。这“两概念对立统一”就是你的作文要去阐释的话题。
很显然,如果是第一类材料作文,观点其实就是直接来自材料的核心。像2019年的题目——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这个材料的核心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分析过,大家还记得吧?就是“在比较、反省中发现、认识、确认‘中国味’”。
作文题的要求是谈“如何认识事物”,将这个要求,契进材料的核心,就可以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可以确立怎样的观点?
“在比较中认识事物。”这个观点与材料的契合度明显不够。
“认识事物有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的方法。”这个观点与材料的契合,停留在表层。
“用比较、反观的方法认识自我文化更有效。” 这个观点与材料契合得比较紧了。
“用比较、反观、内视的方法能更有效发现‘中国味’。” 这个观点与材料契合得更好了。
“在反观中发现自我是不容易的。” 这个观点与材料契合得非常紧。
“在反观中发现自我进而确认自我是极不容易的。”
“自我觉醒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认识‘我是中国人’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三个观点都与材料契合得非常紧。
“寻找与发现‘中国味’,呼唤民族身份的认同与确认。” 这个观点与材料的内核契合得极紧,非常好。
“全球化时代,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间常常被自我否定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反观、重新发现与确认是极其艰难的。” 这个观点与材料的内核契合得非常紧,非常好。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都是直接来自对材料内核的理解。
但若是第二类材料,是两概念辩证思考题,材料只提供了“对立统一”“两概念”作为思考的话题,那就要根据自己对“两概念”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认知,做出自己的选择,产生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应当说,从写作的宽度看,第二类材料比第一类材料更大一些,或者说限制更小一些。但限制小,不一定难度小,可能难度更大了。
如果说,读第一类材料得出的作文观点与材料的契合度,取决于你对材料核心认知的深度,取决于你是否能由浅入深,由表层深入到里层,像2019年的题目,我们上面得出的10个观点,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的10层次,这当然是层次越深越好;那么,读第二类材料得出的作文观点与材料的契合度,除了认知的深度,还取决于你认知的宽度与思维的广度。我们就来看看2015年的高考题——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讲到,这是比较典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考题。这类题目一定要认识其“一体”与“两面”。这里的“一体”是“人的自我和谐”,这里的两面就是“心中的坚硬”与“心中的柔软”。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思考点得出不同的观点——
从“心中的‘坚硬’”这个思考点,我们可以引出哪些观点?
“坚硬”使我们更刚强。
“坚硬”让我们更坚定。
“坚硬”是信仰的底色。
……
从“心中的‘柔软’”这个思考点,我们可以引出哪些观点?
“柔软”使我们更宽厚。
“柔软”让生命更有弹性。
“柔软”是生命和谐的底色。
……
从“心中的坚硬”与“心中的柔软”,对立统一于“人的自我和谐”这个思考点,我们可以引出怎样的观点?
刚柔相济成就和谐人生。
以退为进是人生的重要一态。
心中的“坚硬”与“柔软”犹如水的“至刚”与“至柔”。
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
要特别注意的是,两概念对立统一辨证思考题,无论你写哪一个概念,都要将其纳入“一体”之中,否则就可能在扩大题意中偏题。
如2015年这个题,如你写“‘坚硬’使我们更刚强”,就一定要将其纳入“人的自我和谐”这个“一体”中,是在谈“人的自我和谐”这个前提下来谈“坚硬”的意义;如你写“‘柔软’使我们更宽厚”,也一定要放在“人的自我和谐”这个“一体”中,在谈“人的自我和谐”这个前提下来谈“柔软”的意义。
上面是我们从材料是否有“两概念”辨证思考的角度,来思考两大类材料作文怎样引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会将材料分成不同的类型。只要分类角度恰当,分类思考就有意义。
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材料的不同类型,因为这个角度也非常重要,常常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写作点。
这个角度,就是看材料是否具有象喻性。
从材料是否有象喻性来看,材料又可分为有直陈型与象喻型两类。
直陈型就是直接陈述题意,不用比喻、象征手法;象喻型就是不直接说,而用比喻、象征手法来暗示题意。
近几年高考题,像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都是直陈型,像2014年则是象喻型,2019年也具有象喻型特征。
这里我再聊一聊象喻型的题目,怎样引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2014年的题——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显然,题目中的“沙漠”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一种困境。穿越沙漠,就是走出困境。
如果将沙漠看作人生的困境,那穿越沙漠就是一个人走出人生的困境。
如果将沙漠看作民族、国家的困境,那穿越沙漠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出民族、国家前进道路上的困境。
如果将沙漠看作全人类的困境,那穿越沙漠就是全人类走出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困境。
其实,困境也是某种象征。
它可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苦难,如大的疾病,如大的失败。
可以象征民族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苦难,如强敌的入侵,如大的天灾——强烈地震等。
可以象征人类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苦难,如世界大战,如艾滋病,如新冠病毒等。
理解了“沙漠”的象征义,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理解,来确立自己作文的观点。可以确立怎样的观点?
在必然的苦难中走向自由。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前行。
人生是必然性命运与或然性命运的统一。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贺拉斯)
……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都是来自题目的象征义。
我们再看一道题目——
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
这种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显然,这里的“瓜棚”就是一个象征。它象征某种共同体生态。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特殊时期,它更让我们联想到,地球就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个大“瓜棚”。
在这个大“瓜棚”上,生存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比作一种瓜,那就是230多种瓜。
在这个大“瓜棚”上,生活着70多亿人。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瓜,那就是70多亿个瓜。
这些瓜藤相互纠缠,又不缠绕自己的果实与对方的果实,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类该怎样共处。
它启示人们,人与人的共处,纠缠是必然的。
它启示人们,只要坚定地向前,结出自己的果实是必然的。
它启示人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果实,自己的果实就可平安无忧。
这三条大的启示,每一条又可以引出许多启示。当三条启示交错在一起时,我们更可以获得许多写作点,如——
共享“瓜棚”的斑斓色彩
学习“共生”智慧
互利共生,拒绝零和
君子和而不同
结一个好“瓜”
在纠缠中清晰
在清晰中纠缠
让合作之花绽放枝头
记得结出自己的果实
纠缠是生命彼此深爱的方式
在守望相助中成就自己
……
这些都是来自这道题目象征义的很好的观点。
从上面两道题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具有象喻特征的题目,要找到自己的写作观点,首先需要找到象征的本体,理解象喻义,然后再依据象喻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怎样使观点更明确?
在读全题目,读懂题目,有了观点后,怎样使自己的观点更明确呢?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用一个至少有谓词的句子来表达。
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甚至还有定语、状语、补语。像“‘被需要’具有更大的人生意义”,就是主谓宾完整的句子。但很多情况下,句子的主语常常会省略,但一定有谓词,就是有谓语宾语,像“要勇于穿越沙漠” “有一颗坚强的心”“结一个好‘瓜’”“学习‘共生’智慧”,都是省略了主语而有谓词的句子。
我们表达自己明确观点的这个句子,至少是有谓词的句子。也就是说,这个句子不能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像“瓜棚”、“沙漠”、“生活之纠缠”等,这一类表达,都是没有明确观点的。
它应该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是来自对作文题意理解的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它用来表达好或不好,是或非,对或错,有或无,在或不在;要或不要;多或少;信或不信……如“做一个‘先知’者”,就是从“信或不信”的角度下判断,是肯定“预测”,是对“预测”的“相信”;“‘被需要’具有更大的人生意义”,就是从“要或不要”的角度下判断,肯定人生“要”“被需要”。
它是你的文章要阐释的核心。
这个核心也就是你文章的论点。全文800字,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都用来论证这个论点。当然也包括标题。这样,你的观点就会更明确。
建议大家将自己作文的中心,锤炼为文章的标题。像“自我觉醒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做一个‘先知’者”、“‘被需要’具有更大的人生意义”、“结一个好‘瓜’”,这些观点拿来做题目,都是很漂亮的题目。
但在同学的作文中,如果是写这些内容,标题很可能就会是——“过程”、“先知”、“意义”、“瓜”。这样的标题,都比较泛,因为它们都不是观点型,不是明确的观点,而是话题型。
我们知道,每个话题都可以引出很多观点。你文章的核心观点只是诸多观点中的一个,你若把这个核心观点提炼成标题,那就能使你文章的观点更明确,极有可能为你的文章涨分。
关于这一点,我一贯提倡写高考作文要做到“三明”:
一是鲜明——标题即观点,开头一段引出观点,用三段从三个方面证明观点,结尾呼应开头并深化观点。
二是简明——入题快捷,甚至开门见山;中间段落文思清晰,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转折,或总分;结尾或总结,或(在转折中)深化,或设问(引人深思)。
三是澄明——你是十八岁少年,就是人间四月天,阳光灿烂,鲜美异常,生机勃勃,一片赤诚。用李白的诗表达,就是“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但现在我们有一些同学,说话就是喜欢拐弯抹角,容易引起误解。这对写高考作文是一大隐患。真诚地希望大家有话“好好”说,说得明白,说得简洁,说得斩钉截铁。
四、怎样使观点更有“见地”?
这里想借2020年奉贤区一模卷的作文题来讲——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的这段话启发人们如何体验和感知世界。
看到这道题目,同学们一般都会想到: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切地体验与感知世界;人生经验由自己获得,别人无法替代;幸福生活由自己创造,等等。
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写作点。
但若再仔细读一读胡适这段话,对其中的“酒”“诗”“梦”有更深广的认知与理解,同学可能就会产生更有“见地”写作点了。
“诗”体现的是人的高贵性,今天我们都在讲“诗在远方”,也在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人普遍都很俗;都说“好诗在梦中”,当“梦”与“诗”联系在一起,“美梦”就是高贵人性的显现了。“诗梦”,是人生的极高境界,不易达到,也不易为人所感知到。子贡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的“诗性”“美梦”,连子贡这样的大弟子,也可以说是大人物,都难以享受得到。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下面的几个观点就应该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了:
用真情体验、感知生活
用真情酿造生命的诗意
用真情抵达诗梦的巅峰
由上可知,怎样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见地”?除了用前面我们讲到的种种方法,像读全题,读懂题,读透题,找到材料的核心,还有很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真知识、真体验、真情感、真思想去碰撞题目,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更深更广的文化内含。像这个题目的“诗性”与“诗梦”,像去年高考题的“反省”与“确认”,都是这样。
同学们,高考作文其实是我们十八年人生的“聚精会神”。用上面这道题来讲,就是“醉”“爱”“诗”“梦”,“醉”于“爱”,“醉”于“诗”,“醉”于“爱”与“诗”的“梦”中,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用真情体验人生,用真情深度体验人生,达到醉态生命的境界,那就是“诗性”境界,那就是“诗梦”的高境界。
期待同学们,都能用十八岁的真情,深度体验人生的大考,酿造并展现出自己光华四溢的美丽的“诗之梦”。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什么是观点”“观点来自哪里”“怎样使观点更明确”“怎样使观点更有‘见地’”四个方面,讲了“怎样确立自己的观点”。
这里也给一道题目,供大家思考——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几个月来,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充斥网络。人们对这种 “病毒现象”的种种说法,让我们想起“坐井观天”的成语来。
请以“‘坐井观天’再思考”为题作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