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兴坪镇——和山睦水

(2017-11-08 17:46:01)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第六十集

兴坪镇——和山睦水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兴坪镇——和山睦水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30《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六十集)

 


漓江,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之一,唐代诗人韩愈曾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千古佳句,来赞美这片山水,兴坪镇就坐落在漓江岸边。古镇因青山而秀丽,因水而柔美,20多公里的漓江绕镇而行,把古镇装点得静谧婉约,如诗如画。


记者杨阳:“‘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是清代诗人袁枚泛舟漓江时写下的诗句。清澈的漓江映衬着两岸的青山绿树,好像一幅散发着墨香的山水画卷。在岁月无尽的流转之中,一代代兴坪人,就是在这样山的庇护,水的滋养下,安享着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守护着这片美丽家园。”


位于广西桂林的兴坪古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从小镇出发,沿漓江,上通桂林、湖南,连接中原,下达梧州、广东,直抵海外。因水而兴的兴坪古镇,历史上一直是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繁华之地。如今的兴坪古镇,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明代的老屋,清朝的戏台,老街深巷中,古镇人世代繁衍,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安享着岁月的宁静。

农历正月十五,李润良和街坊们开始忙活了起来,他们要为小镇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做准备。用稻草扎制的草龙威武庄重,是仪式上的主角。



兴坪镇居民李润良:“草龙又叫黄龙,又叫太平龙。草龙一舞动起来,就能够使草木繁盛,青山绿水。”扎制好的草龙,要被送到古镇西侧的兴坪社树。这棵巨大的樟树,几乎与小镇一样古老,当地人把它奉为神树,敬若亲人,从不允许任何人为损害。


每年迎龙的时候,也是古镇人与社树结亲的好日子,长辈们带着孩子拜社树为干亲,既是祈福纳祥,也是寻求庇佑。自古以来,兴坪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在草木山水的相伴中,耕耘着生活的希望。


兴坪镇居民李润良读祭词:“龙兮龙兮,大德无疆,永保山清水秀,子孙贤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古老的街巷中,草龙腾云驾雾,人们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为草龙插香,期盼着来年的好日子。


相传,这种舞草龙迎龙神的仪式始于唐代,它的由来与古镇的一场巨变有关。兴坪镇妈建于三国时期,当时,吴国在距离现在古镇不远处的山腰上,建造城池,称为“熙平”,历经两晋、南北朝,一直都是当时县府所在地。然而,隋开皇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一场关系到熙平存亡的危机悄然来临。

兴坪镇居民李润良:“由于驻扎在这里的士兵乱砍滥伐,加上老百姓砍火畲地,放火烧山,再引起山火蔓延,整个青山变成了怪石嶙峋的光秃秃的山了。”


一年夏天,当地下了一场持续的暴雨,裸露的山体被雨水冲刷,滚滚的泥石流倾泻而下,繁华一时的老县城一夜之间被夷为了平地。兴坪镇居民李润良:“河水扑下来,把县城也冲垮了,这样熙平县就搬迁。”家园被毁,亲人离世,幸存下来的人们悔恨不已,都说这场灾难是因为乱砍山林遭了天谴,要举行一场舞草龙的仪式,向山神水神赔罪。李润良:“所以老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就在社树下面扎龙,扎龙舞龙,祈求太平,祈求风调雨顺。”劫后余生的人们,在今天兴坪古镇的位置重建了家园,熙平县城的旧址被称作了“老屋宅”。历经千年沧桑巨变,“老屋宅”早已物是人非,只有废墟上的凄凄芳草,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惨痛往事,也时刻警醒着后世子孙。


新的兴坪镇建成后,人们定下一个规矩,镇旁的大山实行严格的山禁,任何人都不能砍伐树木,唐朝初年,兴坪腾蛟村有个叫黄四的人,仗着是族长的儿子,偷砍了后山三棵大树建房,得知消息后,愤怒的族人把他扭送到了家族的祠堂,要求严惩。兴坪镇居民李润良:“大家说,我们首先教育他,罚他,使他悔过自新,不然,再不改就要驱逐出去。”黄四触犯祖先定下的规矩,引发了众怒,为了警示后人,黄氏族长决定把自己的儿子绑起来,游街示众,在祠堂的墙上张贴对他惩罚的公告。李润良:“叫他杀头猪,用猪头三牲来供山神土地,虔诚地认错。这样黄四就照办了,以后再也不犯了。”族长的儿子因偷砍树木遭到重罚,一时间,兴坪人大为震动,此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族规。“杀猪封山”也就从那时起,成为一条新的规矩流传了下来。如果发现有人到山中砍柴伐木,就要罚杀一头猪向全镇人谢罪。在严格的乡规民约保护下,小镇周边的山林树木繁盛了起来。


兴坪人在一次次的教训中学会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秀美的山水间,人们耕田种地,捕捞河鲜,安享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生活富足而安宁。


每逢雨水时节,兴坪渔村的赵氏族人,都要上山为一眼泉水清理养护。相传,这股清泉与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有着一段渊源。明崇祯十年,徐霞客游历漓江,来到兴坪时,遇到了当时正在四处寻找落脚之地的赵家先祖。



兴坪镇居民赵家帅:“徐霞客看到这个山很多树,水源肯定有,所以带我们老祖宗来找,果然找到了这个水井。”赵家先祖把徐霞客找到的这眼清泉,命名为“天水”,清泉所在的山谷称为“天水寨”,他们引水入村,养鱼灌溉,家族得以安居乐业,日渐兴旺。当年,见多识广的徐霞客,曾十分郑重地告诫赵氏祖先,如果要想安居乐业,滋养泉水的大山就一定要有繁茂的山林,一旦遭到破坏,生机就会丧失。


兴坪镇居民赵家帅:“我们老祖宗把天水寨定为赵家的后龙山,子孙不能上山砍树木,就叫作‘刀斧不入山’。”“刀斧不入山”的规矩,在赵氏家族延续了数百年,始终没有改变。然而,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一些人开始违背“刀斧不入山”的祖训,滥砍滥伐使得后龙山水土流失严重,庄稼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曾经的家族兴旺之地,变得难以维持生计。

“赤膊后龙光水口,生下儿孙往外走”,一句流传的顺口溜记录下了那段窘迫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末,眼看着祖上传下来的青山变得寸草不生,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恢复“刀斧不入山”的古老家规。

刚开始,人们很为难,由于不能砍柴,买煤用电太贵,生活成本增加,日子还是不好过,直到赵家帅在一次处出时,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神奇气体。当时,人们对这种被称作“沼气”的燃料,并不了解。要在闭塞的村庄里推广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赵家帅就决定自己先试试。

1983年刚开春,赵家帅就在自家的屋后挖了一个坑,对乡亲们说,他要制造一种气体用来点火煮饭,如果成功的话,大家以后就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人们对赵家帅说的将信将疑,都不太在意。没想到,半年之后,大家惊奇地发现,赵家帅挖出的坑里,真的出现了这种神奇的气体。


兴坪镇居民赵家帅:“一点火,那火是蓝色的,村民感到很稀奇。”好奇的人们纷纷打听,赵家帅也如实相告,当听说这种神奇的气体,是由动物的粪便变成的,乡亲们又有了新的质疑。赵家帅:“有些人说这东西煮饭肯定有臭味,因为是大小便变的嘛。”当天中午,全村的人都跑到赵家帅家中,要看看他做出的饭到底什么味儿。等到米饭蒸熟,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村民们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没过几天,原本遍布路上的猪牛羊粪,成了村民争相捡拾的资源,很快,全村就用上了沼气,村里的青石板路也变得光洁整齐起来。赵家帅:“现在你喊他去砍,他也不去了,自然地把生态保护起来,所以到现在都是山清水秀的。”


如今,这里的人们不仅不砍伐树木,还达成约定,每个家庭每年都在山间河畔种十棵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村落不仅重现了当年青山碧水的美景,人们还从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片柚子林有500多亩,每年都给赵氏家族产生500多万元的收益。记者杨阳:“真的很甜。这个这么甜是因为什么?有什么原因吗?”赵家帅:“我们用沼气的废料来施柚子树,把里面刨个坑,施肥下去。”沼气池产出的残渣废料,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用来给沙田柚果树施肥,长出来的沙田柚汁水多,味道甜,兴坪沙田柚因此多次获得全国柚子评比“金杯奖”。

兴坪人在不经意间,创造了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子。小小的古镇因沼气的推广利用声名远播,就连大洋彼岸的人们也有所耳闻。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桂林,慕名来到兴坪,专程参观了当地沼气循环利用的模式,称赞兴坪的做法对生态环保意义重大。:“我们一打火,点灯也亮了。后来他(克林顿)女儿跟他说,爸,像这样的东西很好,应该向全世界推广。”


如今,兴坪全镇已经普及了沼气的使用,经历过历史上数次惨痛的教训,兴坪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唇齿相依的关系,和山睦水,方能永续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当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自然也会惩罚人类。管子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自然的恩赐才能保存。”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漓江上的渔火星星点点,历经岁月的洗礼,这片山水美丽依然,遵循着古老的生存智慧,世代守望着这片山水的兴坪人,成为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漓江春来早,渔民黄星月提着一篮子鸡、肉、水果来到江边。正月刚过,依照兴坪渔家的习俗,渔民要封网上岸,两个月内不准下河捕捞,渔民们相信,河流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神灵的,人们不能无节制地索取,否则河神就会发怒,来年将会惩罚人们的贪婪。

兴坪镇居民黄星月:“多烧点香,河神保佑。”多烧点香,河神保佑,祭以美食,敬以美酒,古老的祭河仪式寄托着渔民内心的良好祈愿。

漓江上有句老话叫作“近水三尺姓黄”,说的是自古以来,三百里漓江上,打鱼人大都是黄姓人家。今年65岁的黄星月,家里世代捕鱼为生。


兴坪镇渔民黄星月:“我们有个传统,有个祖训,叫作打鱼的时候‘三不打’,春天的时候不打,旋子(产卵)不打,还有小鱼不打。春天的时候,因为鱼都在孕子……”对漓江上的黄家人来说,“三不打”的祖训已经坚守了500多年。相传,元末明初,黄氏祖先带领族人,从福建邵武地区迁移到漓江一带,以捕鱼为生。靠着漓江里丰饶的水产,家族得以安居乐业,发展壮大。


族人多了,无节制的捕捞让江中的鱼越来越少,到了后来,以水为生的黄家人守着一汪江水,却吃不上一顿饱饭,这样的情景让黄冬进忧心忡忡。有一天,黄冬进对子孙们说,他夜里得到河神托梦,要想子孙后代有鱼可吃,就不能胡打滥捕,由此便定下了“三不打”的规矩。之后,黄冬进还对渔网网眼大小,下网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依照黄氏族规,清顺治六年,桂林官府把黄氏家规确定为漓江捕鱼的行规,要求漓江上所有渔家,必须代代相传,严格遵守。


兴坪镇居民黄星月:“祖祖辈辈在漓江,生我们的是父母,养大我们的是漓江。所以我们对漓江是很有敬畏之心,对它来说,怀有深刻的感情的。”祭过河神,封网上岸之前,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黄星月还要把一批幼鱼放流江中,以期漓江连年有鱼,水育众生。黄星月:“放养生息,年年有鱼——”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受周边环境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漓江的鱼类资源不断减少,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生存的机会,兴坪的许多渔民主动放弃了这份营生,绑起了自己的鸬鹚,回到了岸上。渔民们为漓江的生态保护付出了代价。


而大自然的回馈也是慷慨的,没过多久,“鸟飞青山,鱼翔江中”的美景又重回漓江,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曾经上岸的渔民们,带着自己的鸬鹚又下了水,只不过这次他们不再捕鱼,而是成为了模特,在游客的镜头中,他们是漓江最美的风景。


桂林旅游学会会长庞铁坚:“古人讲‘但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们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想着孙子辈,儿孙辈,子子孙孙传下去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生活下来,他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能不能给他的子孙传下去。所以他一定会很朴素地考虑跟自然的关系。”

旖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兴坪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以另一种方式,给予了兴坪人丰厚的回报。随着旅游的开发,兴坪人又面临了新的问题。 


陈新和是古镇的一名退休教师,每天早上九点,他都要和老伴儿一起到河滩上捡垃圾,这是夫妻俩坚持了30多年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漓江旅游热逐渐兴起。有一天,陈新和与老伴儿划着竹筏过江,一场意外的小事故改变了陈老师的人生。


兴坪镇居民陈新和:“河里的垃圾一冲下来,把我的竹筏差一点就搞翻了,所以我说这漓江垃圾这么多。经过这一次以后,我凡是见到漓江上的垃圾,我就把它捡起来。”当时,往来漓江的游船众多,产生了大量垃圾进入漓江。看着家乡的母亲河变脏,陈新和心里很不是滋味。陈新和:“垃圾多了,游客来的时候,他见山这么好,水这么好,垃圾就把我们的脸(丢了),就不好了。”


30多年的时间,风雨不改,寒暑不变,陈老师夫妻俩每天沿江捡垃圾,每次都要走上几公里,最多的时候一周要捡到800多斤垃圾。


兴坪镇居民陈新和:“开始的时候我去捡垃圾,有一些人就说,哇!这个老师去捡垃圾!好像他就把我看小了。我就编了一首打油诗。”记者杨阳:“什么样的诗?”陈新和:“我就说,‘捡起垃圾人又丑,旁边别人笑我丑。他笑我做丑就丑,事做久了不怕丑。唱起山歌当小丑,事到如今不说丑。清洁漓江不是丑,愿做天下这个丑’。”


陈老师的坚持感动了兴坪镇上的很多人,大家开始为保护母亲河行动起来。人们自发地组织清理河滩,垃圾被送到镇里几个固定的回收点,集中处理。如今的漓江,江面河岸重新变得干净整洁起来。


陈老师退休之后,做起了义务环保宣传员,他创作歌曲,编写打油诗,向游客和学生们宣传环保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不做自然的主人,而做自然的知己。无论今天的人类多么强大,也不要放纵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欲望,而要对自然永远葆有一份敬畏,葆有一份温情。”

背靠青峰,面朝碧水,大自然赐予的青山绿水,给兴坪古镇带来了无尽的繁华,也使得这里成为了有名的长寿之乡。全镇4万多有中,90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七位。如今的兴坪古镇,粉墙乌瓦依旧,青石小巷幽深;漓江之畔,古桥、古渡犹存;老寨山下,古树、古宅比邻而居;古老的戏台上,二胡悠扬,锣鼓喧天,传唱数百年的彩调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传奇,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故事;关帝庙前的深巷里,古镇人怡然享受着自在的慢生活;接龙桥畔,来往八方游客旅人,信步山水间,享受着闲情逸致。

记者杨阳:“走过漓江边长长的石板街,仰望高耸的奇峰,浸润在清凉的空气里,聆听着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兴坪古镇的魅力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千百年来,兴坪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收获向世人证明,和山睦水,山水才能永远相伴,守望家园,福泽终将绵延久远。”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5660集)】  

 

《心念》

作词:陈涛 作曲:王备 演唱:汤非

 

瑟瑟霜风不息

脸颊横飞冻雨

止不住乡愁油然而起

雨声淅淅沥沥

我在天的这边

你在天的那里

沉吟中故乡青山剪影

心心念念不已

总是在万家灯火闪亮

我知道我将终老他乡

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

明月重生 已天凉

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

相见如梦 应无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