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礼州镇——重情有义
 (2017-10-24 08:43:54)
	
			
					(2017-10-24 08:43:54)		|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 
第五十三集
礼州镇——重情有义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21《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五十三集)
 
在礼州古镇,每月初一、十五的大集,是当地最热闹的日子,古老的街巷里挤满了十里八乡的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搜罗各色小吃美味,是孩子们的最爱。大人们则在讨价还价声中备足了生活所需。大大小小的早点铺腾起一片片蒸气,诱人香味弥漫在人群中,混合着茶馆里飘出的淡淡清香,成为了一代代礼州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记者:“徜徉在礼州古城,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隧道,古老的城门,青石板的街道,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古镇的沧桑厚重,而热闹的各色店铺,往来如梭的人群,又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座古镇在今天的繁华。无数礼州人就是在书写着一段段韵味深长的古镇故事。”
古老的城门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变迁,位于四川安宁河谷腹地的礼州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2000多年的岁月。绕镇而过的安宁河,在漫长的时光中沉积下大量肥沃的土地,礼州先民把它视为自然的馈赠,在敬畏和感恩中,不断耕耘出生活的希望。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张正宁:“礼州历史很悠久,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的时候就有建制了,公元前111年。但是那时候不叫礼州,叫苏祈县。”东汉明帝年间,南充人张翕调任越嶲郡太守,管辖苏祈县,在一次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当地人因为缺少农具,和耕种方法不当,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到了生活难以为继的地步。张翕便拿出自己的俸禄,买来农具送给贫苦百姓,并请人教授他们正确的耕作方法。
张正宁:“他从西昌40里路到礼州,来查看这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以及进行正常的政务方面的活动。都是走路来,徒步回西昌,徒步到礼州,礼州的老百姓看了,这个官员简直是我人的父母嘛,父母官一样地看待他。”从此之后,这里的农田年年丰产,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在张翕的治理下,这个河谷中的小镇,又成为了四川通往云南的重要商道。农业的快速发展,商贸的日渐活跃,使得这里日渐繁华,富裕了一方百姓。但身为地方官的张翕,却始终过着清苦的日子。人们感念这份恩德,纷纷送去自己的心意表达感激之情,却被张翕一一婉拒。在为百姓操劳17年后,张翕客死任上。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叶落归根”,但当时的张家却连租辆马车的钱也没有。为了让恩人魂归故里,百姓们自发为张翕送行。
http://s3/mw690/001A6G0dzy7ffJz3RXY12&690张正宁:“我们礼州的老百姓怎么办呢?就牵牛牵羊把他的灵柩送到张翕太守的老家,就是四川省的南充。史书上面记载,礼州人给他送葬的时候如丧父母。就是说对清官的一种肯定。”近千人的送葬队伍吹奏着哀鸣的号角,越过高山,蹚过大河,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跋涉上千里,把张翕的灵柩护送到南充,并为他修墓建祠,举行祭祀活动。 
张正宁:“礼州人是爱憎分明,那是旗帜鲜明得很的,他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爱,无缘无故地恨,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爱,礼州人自来就是这样子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重情重义的故事,久久回荡在安宁河畔的土地上,在古镇人中世代相传。
元代至元十二年,朝廷有感于这里的人们,讲礼重义的做事风格,特赐此地为“礼义之州”,简称“礼州”。
记者宫柏超:“礼州古镇曾是个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常常途经此地。千百年的时代变迁,给古镇留下了许多 岁月的痕迹。在这座西禅寺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灯阁,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这人灯阁里的灯光就会亮了起来,给往来古镇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礼州北通巴蜀,南达滇池洱海,历史上是沟通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明万历年间,一队客商从成都出发,抵达礼州时已是深夜,由于人困马乏,看不清前路,一不留神,商队的马匹和货物重重地滚落到深沟。周围的居民听到呼救后,自发地聚集起来前去救援。漆黑而寒冷的夜里,礼州人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援手。虽然素不相识,却让被困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温暖,经过一夜的努力,商队的马匹和货物全被救出,没有造成损失。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应律:“但是这个事情就触动了礼州人的善心,他觉得这些人,起早摸黑地在这条路上挣生活,觉得他们也很不容易,很可怜,就是给他们晚上点一盏灯,让这些赶夜路的人老远就能看得到。” 
从那以后,礼州人在古镇的最高点——西禅寺的屋脊中央建造了一座灯阁,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就会把里面的油灯点亮,闪亮的光芒,在十几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见,为来往的路人指明了方向。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马帮、客商,只要看见这束灯光,就知道离礼州不远了。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应律:“长年累月,礼州人在给过往的商队关一种希望,送一种光明,甚至给他们一种勇气,使他们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他们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所以这盏灯不但是亮在过往客商的心目当中,也亮在礼州人的心目当中。”
在岁月的更迭中,油灯换了一盏又一盏,如今已经变成更为明亮的电灯,不论世事怎样变幻,400多年来,这盏灯光从未熄灭。它照耀着一代代礼州儿女,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善行义举的种子。
礼州人重情有义的淳朴民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来此置地经商。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时候,礼州已经成为川滇一带的商贸重镇,有着“南腔北调做天下买卖,招幌蔽日促一方繁华”的说法。
叶昌秾的祖父叶柏茂,就是在这个时候迁居到礼州。叶家人世代行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决定找一个合适的地段开医馆。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手中积蓄一时间难以交付店面高昂的租金,叶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就是那时,一个姓王的礼州人主动找到了叶家,说济世救人是好事,自己愿意把家里空余的房子让出来,作为医馆用地。
礼州镇居民叶昌秾:“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持。他把他的住房腾给我们,一分钱的租金没有要。当时晓得我们才来这个地方嘛,需要帮助。祖上就觉得这个事情很感动,觉得礼州人心很善,要好好为地方百姓服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医馆开了起来,叶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这雪中送碳的恩情使叶柏茂深受感动,他告诉自己的儿子,永远不要忘了古镇人的情义之举。
礼州镇居民叶昌秾:“祖父对我父亲叶谨荣的教导,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多做好事,要积善成德,对老百姓的疾苦要关心。特别作为医生要有医德,这样来报答礼州,包括姓王的一家,要学会感恩。”
在家庭的影响下,叶昌秾的父亲叶谨荣也成为了一名医生。1943年,礼州附近的一个乡镇发生霍乱疫情,由于传染性极高,许多大夫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被感染,恐惧和绝望逐渐在人们的心里蔓延开来。叶昌秾:“当时霍乱,听到时都很害怕的,一家人死光的都有。他当时作为礼州的一个医生,他觉得对疫情的防治有责任。”良医处世,救人于疾苦,是为本职,即使是目睹其他医生纷纷倒在霍乱中,叶谨荣还是倾其所有,带着大量药物深入疫区,现场救治患者。经过无数次尝试,叶谨荣找到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霍乱的办法,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当时,霍乱的疫情还未蔓延到礼州镇内,但叶谨荣却没有掉以轻心。为了防患于未然,他联合礼州镇的其他医馆,一起出资配制了预防疾病的草药,免费发放给当地百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的那场霍乱疫情,礼州竟无一例病人死亡,叶谨荣也因此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活菩萨”。叶昌秾:“我父亲也是同样地教导我们的,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损害老百姓的事情,要为老百姓多做有情有义的事。”
从那以后,礼州流传着一个说法,“千家人看病,一家人给钱”,说的就是叶谨荣给穷苦人看病,从不收取费用,不仅如此,每年端午前后,他还会把预防疾病的草药碾成末,制成药包,在自家药馆的门前免费发放给礼州百姓。到了六月初,天气逐渐转热,叶谨荣还会把一些清凉解暑的本草,熬成汤药,盛满门前的大缸,供路人随时饮用,既能解渴,又能增强大家的免疫力。礼州镇居民叶昌秾:“我小的时候亲眼看见,家里面码了一人高的柴,专门天天烧。过往的客商,贫苦人家都要喝这个药茶。”记者宫柏超:“虽然看起来很平凡,很简单,但是绝对是一个义举呀。”
重情重义的精神,不仅让居住在古镇里的人们,收获了美满的生活,还让漂泊而来的外地人,在礼州扎下了根,获得了滋养,最终结出情义的果实,回馈这方沃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情’和‘义’,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由人伦之情要推,推到爱父母,爱朋友,爱乡党,爱同事,泛爱众,爱一切。由‘情’就推出‘义’来。在《诗经》里面,不就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嘛。它是由情生义,由义生情,这样一个基本关系。一个善引起更多的善,一种情引起更丰富的情这种情感。”
数百年间,礼州人凭借“情义”二字,接纳来客,团结乡邻,不仅温暖了人心,聚起了人气,也把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传递了下来。
记者宫柏超:“从古至今,礼州人重情有义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谁有困难,古镇人都会搭上一把手,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就是这样的处世态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也为古镇带来了长久的繁华。”
天南海北的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的风俗,促进了礼州文化的多元,街头巷尾间逐渐汇聚了一道道特色美食,一块香甜的油干足以让味蕾得到满足。唇齿间依稀还弥散着小时候的味道。备受青睐的王家凉粉绵软细嫩,即便是每天都吃上一碗,仍旧是古镇人怎么也吃不够的美味。而在众多小吃中,最有名的还数礼州的豆腐,一口毛豆腐,一碗咸豆花,道不尽礼州人的乡愁。
张邦云在古镇的街上开了一家豆腐坊,主要经营豆花和毛豆腐,由于豆花做得好,分量给得足,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呼他“张豆花”。如今,张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在几十年前,他们的家境却十分贫寒。礼州镇居民张邦云:“那时候,说实在的,生活相当苦,一家子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吃饭吃了上顿,二一顿在哪里去找,都不清楚,找不到吃。过年了,看到人家买新衣服了,或者说这家买肉了,我们啥都没有。”有一年过年,张家实在没有余钱,甚至连一顿象样的年夜饭也吃不上。大年三十这天早上,外面的鞭炮声吵醒了熟睡的小邦云,当他推开家门,却意外地发现门口摆放了一只木桶。张邦云:“打开一看,里面有饭有菜,还有肉。好高兴哦!进去喊母亲,妈妈,你快点来看,有个木桶,里面还有肉,有饭。我母亲来一看,她就清楚了。”原来,张家的困难被街坊邻居看在眼里,所以邻居们偷偷地商定,在大年夜那天,每家做一道菜,装在木桶里,送到张家门前,让他们也能过上一个幸福的春节。从那以后,张邦云的家里,常常会收到一些柴米油盐、衣服、鞋子。靠着礼州人的无私帮助,张家人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张邦云长大后,在古镇里起了一家豆腐坊,日子虽不算富裕,却也其乐融融,几十年过去了,他从没有忘记过乡亲们曾给予的那份恩情。张邦云:“以前我们很困难的时候,人家帮我们,没的吃,人家给我们吃,没的穿,人家给我们穿,咱现在日子好过了,我说不可能说是心里头没个表示,自己心里还有个歉意,人要懂得感恩。”
又是一年春节,古镇上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享受着假期中难得的悠闲与惬意,但张邦云的豆腐坊里,仍旧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每年正月初二这一天,张邦云都要做上整整两大桶,将近300多斤的豆花送给街坊邻居,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即便是不认识的人,只要这一天来到他家的豆腐坊,都能免费喝上一碗豆花,十多年间从未中断。礼州镇居民张邦云:“我就说,和左邻右舍开玩笑,我对他们说,如果说还能够身体好,我50多岁了。”记者宫柏超:“还要继续做下去?”张邦云:“嗳,做下去!做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如果儿子媳妇愿意接手继续做豆腐,大家每年年初二还能吃到。”
在张家人看来,这件事情微不足道,只是表达最朴实的一份心意,受到别人帮助,反过来再去回报他人。这种情义之心,正是礼州能够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的密码。
记者宫柏超:“重情有义的性格,让古镇人享受着长久的安宁,也让礼州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行走在古镇中你会发现,这里的许多民居建筑都是以土木结构为主,这样的构造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火灾。为了保护家园,不让悲剧发生,古镇人又纷纷地行动了起来。”
由于礼州的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古时为了消除火情,礼州一位叫陈海山的乡贤带头捐款,为镇上添置了十多口巨型石缸。从那以后,人们达成共识,水缸里缺水的时候,无论谁家看到了,都会自发地担水储满,以备不时之需。而一旦发生火情,人们则会鸣锣。闻声而来的人们自备木盆木桶,齐心协力救火。
20世纪80年代后期,礼州人在古镇上安置了消防栓,但是,由于镇里通常都都没有常驻的消防队,一旦失火,远在市区的消防队难以及时赶到。20多分钟等待救援的时间,足以让火势蔓延开来。当年,从部队转业回乡的蔡克平,就曾目睹了礼州镇的一次火灾。
礼州镇居民蔡克平:“我1995年退伍回来以后,在西街上发生了一场火灾。那场火灾造成了十二三家农户和居民,严重烧伤,房屋全部烧毁,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老人和小孩无家可归。”
那场火灾过后,蔡克平把镇上的几个转业军人召集到一起,提出一个想法,希望在古镇里成立一支义务消防队,没想到,大伙儿一拍即合,第二天,几个年轻人就开始筹钱,购买了成套的消防设备,并请来城里的消防队员,现场教授救火和急救知识。蔡克平:“我们所有队员心里想的是,为我们的邻居,为我们的群众,尽量减少点儿财产损失。因为今天的火烧到他的同时,也许明天烧到我。因为我们自身的房子也是木质结构,救他的同时也相当于救我们自己。”义务消防队成立之后,队员们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电话要24小时开机,确保不论何时都能联系到人。
2006年的一天,当古镇里的人们就要进入梦乡时,西街城门洞附近突然蹿出了火苗,义务消防队的队员高伟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听见火光里传出的呼救声,高伟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海,当他背起被困的老人向外跑时,一不留神被烧断的木头绊倒,重重摔在了地上。等到把老人背到安全处后,高伟才感觉到自己摔掉了一颗门牙,满嘴是血,眼睛也是火辣辣地痛。礼州镇居民高伟:“在我把长辈从大火里救出来的时候,我才发觉我的眼睛相当痛,这个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戴着隐形眼镜,可能是屋里的温度太高,把隐形眼镜烧缩了,粘在眼睛上,根本看不清楚人,而且相当痛。”经过医生的紧急处理,高伟的眼睛保住了。镇上的干部为了表彰他救人的义举,提出要奖励一笔费用,却被高伟婉言谢绝。在他看来,没有人员伤亡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高伟:“在大火过后,那次眼睛烧伤以后,很多人想到有火灾的时候,可能没有我的出现,但每次我都还是到现场。因为我的父母,我的爱人就非常支持我,他们跟我说的就是,帮人家就是帮自家。在自己有难的时候,就感觉得到别人的帮助好珍贵,所以说将心比心,都是一样。”
在礼州义务消防队成立的19年间,不断有新的队员加入进来,他们平日里做着各自的工作,险情发生时则会冲向第一线。在30多次救火行动中,他们救出了几十人,不仅保障了街坊邻居的人身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也让更多的古老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义务消防队的队员们,也成为了礼州人心目中的英雄。
穿越历史,一路走来,古镇人家始终把“情义”二字放在心中。从西禅寺灯阁中数百年不息的灯光,到现代的义务消防队,礼州人用一个个善行义举,把他们对古镇的情感,融入到这片世代生活的热土之中,给古镇带来了长久的安宁与祥和,也让这片青山绿水环绕的美丽家园,得以生生不息。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51-55集)】 
 
《乡音》
作词:崔恕 作曲:崔恕 演唱:徐千雅
 
谁的声音那么轻
仿佛妈妈的叮咛
晨光唤起黄鹂鸟
晚风吹动下课铃
谁的声音那么大
千里外也听得清
蟋蟀唱起摇篮曲
满池荷花侧耳听
相聚时 分离时 都抱紧
咫尺远 天涯近 故土亲
翻阅了四季 拨动着心琴
忧是夏意 愁是秋心
离家路 归乡路
无止境
岁月长 情怀老
思念新
改变了模样
斑白了双鬓
不改乡音
不忘初心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