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2017-09-05 18:30:5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http://s11/bmiddle/001A6G0dzy7e0dfkl8m0a&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http://s10/bmiddle/001A6G0dzy7e0dwE8fT19&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第二十八集

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13《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二十八集)

 

清晨,当薄雾刚刚为坝子蒙上一层轻纱,小火车的汽笛声就打破了古镇的宁静,一个个隐藏在山间的小村庄,开始热闹了起来。十里八村的人们相约聚集到西庄镇的中心集市上,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古镇新的一天开始了。

记者杨阳:“清晨的西庄古镇,看上去好像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一幢幢沐浴在阳光之下的古朴民居,一条条悠长曲折的乡间小路,门前溪水,门后青山。漫步在这样的景致当中,让人忍不住产生一种联想,当初这里的先人,到底是以怎样的毅力和智慧,才创造出这样一处隐藏于滇南深山的世外桃源呢?”

http://s1/bmiddle/001A6G0dzy7e0eBKeBi60&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位于云南红河州的西庄古镇,背靠绵延的青山,面朝沃野良田,一条泸江河穿越广袤田畴,自西向东潺潺流淌,青石板路连接着幽静的院落,古老的寨门前,牛铃叮当,古韵悠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水墨画卷。丰厚的中原文化与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在这里结合,形成了这个独具特色的边陲小镇。

http://s10/bmiddle/001A6G0dzy7e0eI5gTL99&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早在600多年前,西庄还只是一个彝族村庄,洪武年间,明王朝为了稳固西南疆土,先后派谴5000多名官兵镇守滇南,随后又从江西、福建等地,迁移数万人来到云南定居。就在这次移民大潮中,从江西饶州府迁来的张氏家族,落脚在了这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人口最多的姓氏。

http://s12/bmiddle/001A6G0dzy7e0eYmrLt3b&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你看这里就是张家花园的大门了。”杨阳:“噢,这个就是大门。”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对,你别看它小。”杨阳:“只够两个人。”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对,但是里面比较宽敞,别有洞天。”杨阳:“那为什么这个门当初要建这么小呢?”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当时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它体现了和彝族同胞和睦相处,所以它就体现了这个‘忍为上,和为贵’这个思想。我带你进去看一看吧。”张氏家族在当地兴旺发达后,并没有炫耀自己的财富,兴建高堂华屋,而是选择和彝族人毗邻而居。建造房屋期间,他们尽量融入当地的文化,建起了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建筑。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彝族土掌房的屋顶是平的,为什么是平的呢?因为要晒粮食,晒苞谷,汉族就吸收了那个建筑风格。但是,汉族不需要到屋顶上晒那个,所以铺成尖棚顶的瓦檐这种情况。”张氏家族富而不显的做法,获得了当地鳞族人的认同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得以在这里水乳交融,和谐共生。此后,其他移民也纷纷效仿。在西庄,没有雕梁画栋的门楣,雄浑大气的牌楼,每一座古民居都建造得内敛含蓄。走进朴实无华的大门,总要经过一番曲径通幽,才会看到阳光明媚的花园。对于西庄人来说,生活无需炫耀,唯有恬淡适己,才能身心自在。数百年来,正是遵循着这种忍让谦和的处世原则,这里的人们,能够世代安享和谐宁静的生活。

http://s14/bmiddle/001A6G0dzy7e0fnUBeBed&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http://s6/bmiddle/001A6G0dzy7e0fBbWxD25&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古镇的中心有一座“百忍堂”,这里不仅是张氏家族的祠堂,也是所有西庄人的精神高地。“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对联,在祠堂的两侧挂了数百年,关于对联背后的故事,是西庄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相传,西庄张氏的祖上是唐代的张公艺。他从12岁开始主持家业,把一个大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自北齐到唐朝,张家经历了九代,没有分家,全家100多口一直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因而赢得了“九世同堂”的美名。唐高宗有一次路过张家,听说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十分好奇张公艺是如何管理这个大家族的。于是,就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当时就进贡了两个凤梨,唐高宗为了考验一下,张公艺平时是怎么治理这个家庭,怎么来管理这九世同堂100多号人丁的,就说看看怎么能把两个凤梨分了。”让100多口人分吃两只梨,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张公艺却轻松地化解了这个难题。田丕鸿:“他就想了个主意,就让他的一个孙媳妇,在案上供了几天,供了几天以后,就把梨削了以后捣成汁,熬成汤,每个人都尝到皇上赐的这个凤梨。”杨阳:“这也是一个好办法。”田丕鸿:“以示皇恩浩荡。”

http://s4/bmiddle/001A6G0dzy7e0fMlb6H43&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唐高宗知道张公艺分梨的事情后,十分欣赏,向他讨教治家秘诀,张公艺提起笔,在纸上写了100个“忍”字呈给皇上,进而解释说,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妯不忍闹分居,一家人只有互相忍让,才能长久和睦。唐高宗听完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治家要忍,治国更要忍的道理,于是挥笔写下“百忍堂”三个大字,并命人制成牌匾,赐给张家,从此以后,张氏家族就以“百忍”作为堂号,“忍”也成为约束族人和规谏后代的精神准则。

作家郭文斌:“实际上,张公艺在这个过程中,他忍的境界是已经除私欲了。任何一个好东西让大家能够分享,所以大家的感动肯定就会在心中发生。那么有了感动,那么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争争吵吵闹闹的这些元素,他能主动地就忍让了。”几百年来,“百忍”的家风,不仅支撑起了张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殿堂,也影响着古镇里的每一个人。

从西庄“百忍堂”建成之后,但凡当地有大事,或者族人之间发生纠纷争吵,镇上的老人都会把大家召集到祠堂内。西庄镇文史专家田丕鸿:“他为了和当地彝族搞好关系,就把他祖上的‘百忍’家风,与人为善,忍为贵,和为贵,就作为他处世的原则了。”张氏家族把“百忍”家风融会贯通到对族人的教化中,短短200年间,就发展成为家业兴盛,子孙昌隆的大户人家。

http://s11/bmiddle/001A6G0dzy7e0fScLBoea&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在西庄镇的西南角上,有一处建于清光绪末年的皇恩府,直到今天,“皇恩旌表”四个大字,还在彰显着家族的荣耀。皇恩府的建造者叫作张树元。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朱氏凭借着坚忍的性格,白天下田劳作,夜晚则辛勤纺织,把张树元抚养长大。朱氏由于“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而深受人们的敬重,光绪皇帝听说这件事之后大受感动,便准许张树元在家乡的官道上,为母亲建一座功德牌坊。西庄张氏后人张立勇:“所以全村人都支持,我们庄要把牌坊立起来。立牌坊的时候有石料,不管是龙是,是凤,是虎,是狮,还有很多花草,各种各样的东西,每一块都搭起来,摞那里。”为了彰显母亲的功德,张树元特意请了当地最好的石匠,精心打造了八个神兽。

http://s12/bmiddle/001A6G0dzy7e0g19hlp3b&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可是当张氏族人打好基础,准备开工时,却遭到了邻寨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牌坊建在了两寨的交界之处,对自己寨子的风水不利,便坚决不同意张家开工,为此,两个寨子的人吵吵闹闹,谁也不想让步。就在这个时候,朱氏站了出来。张立勇:“她就给她儿子孙子说,因为我,你们全村人互相打架,这个不好,要以忍为上。”为了两个寨子的和睦相处,大度的张氏族人遵循祖先的“百忍”家风,放弃了这个光宗耀祖的工程。宗家寨人有感于张氏族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宽容,特地在两寨的交界处修了一座谭张祠堂,立下两家人世代交好的誓言。而备好的石料也在岁月中,静静躺了100多个春秋,成为两族人世代交好的见证。

2009年,西庄镇开发旅游,需要一块地用作荷花塘的建设,可是由于土地有限,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知道这件事情后,宗家寨人为了报答当年张家对自己的忍让之举,主动把寨子前的一块地让了出来,化解了难题。如今,荷花池成为西庄古镇的一景,每当有风吹过,淡淡的荷香飘散开来,沁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忍让之风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滋养着西庄的岁月和大地。

作家郭文斌:“所以在朱氏的身上,我们把中国人忍的境界的层次感,就看得清清楚楚。她由被动的忍受、忍耐,到容忍、忍让,到最后,把自我放下,完成大我。更加有意义的一个功德牌坊,对吧,所以它是一个把小我舍掉,得到的一种大我的奖励。”

http://s13/bmiddle/001A6G0dzy7e0g7CPg0ec&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百忍”家风成就了这方水土的世代安宁,但是,在西庄人温良恭谦的修养下,依然保有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风骨。十九世纪末期,西庄人纷纷到相邻的个旧锡矿打工,他们带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勇气,带着先祖留下的坚韧精神,在潮湿狭窄的矿井里负重前行,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劲头,他们在开采之中连获富矿,事业越做越大,一时间成为享誉滇南的大商帮。这条当年运载矿物和工人的小铁路,不仅是中国的第一条民营铁路,同时也是西庄人面对西方列强的压榨,“忍无可忍”自强奋进的见证。

清光绪十三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先后与法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庄镇文史专家汪致敏:“当时,法国不仅攫取了修建滇越铁路的权利,还不时派人偷偷勘测滇南一带的线路,意图修建滇越铁路支线,法国人就派人到我们整个滇南地区进行勘探,也想通过滇越铁路,把我们红河州,掠夺我们的资源。”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虽然西庄镇人世代以忍为上,但是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危亡面前,他们却决不妥协。面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滇南各族人民深恶痛绝,他们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先后爆发了多次起义。就在这个时候,西庄镇的有识之士,找到了时任云南总督的蔡锷,要求坚决抵制列强侵占中国矿产资源。他们要联合当地其他人一起,出资修建自己的民营铁路。1936年,投资2070多万银元的个碧石铁路建成通车,为了感谢西庄人民,铁路公司专门在西庄设立了停站点,方便人们搭车,这种形式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记者杨阳:“如今,这段铁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它依然见证着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这一趟趟列车运载过谷物、矿石和甘蔗,也运载着西庄镇人‘大启万年新世界,恪守百忍旧家声’的精神食粮。穿越历史的时空,先祖的训诫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后世子孙。”

时隔百年,这条曾经贯穿滇南地区交通大动脉的铁路,已经成为旅游线路。火车缓缓而行,带给人们浪漫与休闲的体验,当列车驶入山谷,款款而来的,不仅是西庄镇人广阔的胸怀与气度,更有他们的坚毅与执着。

http://s6/bmiddle/001A6G0dzy7e0gfMUypa5&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走入新的时代,西庄人再次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古老的街巷中,再次有了车水马龙的喧嚣与热闹,热气腾腾的各种小吃,吸引了无数游客的赞美。汽锅鸡是云南省最出名的美食之一,也是当地人最惦记的家乡味道。

http://s9/bmiddle/001A6G0dzy7e0glmdyE38&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一大早,张晓迅就在工厂里忙活了起来,他生产的紫陶汽锅,在当地颇受欢迎。2012年,张晓迅和几朋友各自拿出50万,成立了一个紫陶坊,张晓迅担任艺术总监。可是随着生意的壮大,大家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分歧,万般无奈之下,张晓迅提出撤股离开。可是,由于当初成立作坊时,大家并没有考虑周全签订相关协议,因此,如何撤次离开,成为了一场理不清道不明的麻烦。西庄镇居民张晓迅:“这些年赚的钱都是投在那个厂子里面去了,而且还有一个最糟糕的事,人家还用我的贷款,房子是用我的抵押,到现在贷款是我自己在还。”那个时候,张晓迅的心里很纠结,一方面,他不想因为生意和多年的朋友发生纠纷,可是,另一方面,自己那么多钱投了进去,就算是出来自己做,也没有启动资金。一时间,张晓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西庄人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传承已久的“百忍”之风,更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人,张晓迅没有让自己在无休止地陷入到愤怒抱怨中去,经过反复思考后,他决定带着自己的设计离开公司。西庄镇居民张晓迅:“财富上的东西可以被人抢走,但是我的思想任何人不能抢走,所以说先退出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事业干好,然后我们再静下心来,用另外一个方式去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就免得了一些恶性的冲突这一块。”杨阳:“那个时候损失了多少钱?”张晓迅:“基本上上百万吧。”由于之前所有的积蓄,都投在了合伙的公司里,选择自己创业的张晓迅,所有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来的,但他却觉得这么做很值得。他们没有因为一场解决不了的纠纷,而错失自己发展的良机。张晓迅:“你不能说我做对,我让一步,退一步,虽然我自己困难一些,但是我认为没有把当时的矛盾恶化,至少这一点我是做得对的。”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张晓迅凭借自己的技术,成功地打开了市场,生意越做越红火。

作家郭文斌:“我们就可以看到张晓迅他的这种忍让,在当今社会的这种时代价值,他把跟对方纠缠所用的这一份能量,变成了一种再创造的生命力。他的以退为进,变成了一种忍让的哲学和智慧。”

西庄人世代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他们有生意带来的富足,也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勉,但无论做什么,“谦和忍让”,都是他们最基本的处世之道。也是这座秀美的古镇绵延百代,至今不辍的根本原因。

记者杨阳:“数百年来,‘百忍’的训诫一直规束着当地百姓的言行,他们不仅把‘忍’刻在一块块木头和一把把陶土之上,还流传在古镇当中,流传在后人的血液里,成为这方水土的底蕴和气度。”

岁月悠悠,河水流淌,秀丽的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把西庄古镇的日子,打造得犹如世外桃源般闲适淡然,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呵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山水田园。

http://s13/bmiddle/001A6G0dzy7e0gwmo4kbc&690百忍成金"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西庄镇——滇南边镇 百忍成金" />

    今年48岁的蒋凤玲,西庄镇的一位普通居民。20005月,镇里为了开发旅游,动员居民进行搬迁改造。涉及到的370多户居民,不仅没有要一分钱补贴,还主动拆掉了自家猪圈、厕所、垃圾池。那个时候,蒋凤玲的儿子出生刚满一个月,按照当地习俗,产妇三个月不能下地出门,镇里的改造工程,因为她家的原因停滞了下来。由于每天的费用损失巨大,镇里负责改造的白主任,只好硬着头皮找上门去。西庄镇居民白建忠:“当时她家这个是特殊的情况,她家的小孩刚刚出生,当时为了把这个环境整治好,需要按时间把它整理完吧,那时候就到她家去动员她。”杨阳:“那个时候反感?”蒋凤玲:“对他也没有多大的反感,那是他的工作,从心里讲,从来没嫌过他。”在“百忍”家风的影响下,忍私为公,顾全大局,是每一个西庄镇人的共识。那一晚,蒋凤玲翻来覆去睡不着,其实,产后经过一个月的调理,身体已经恢复,只是碍于传统,不能出门。如果就因为这样,拖累了整个古镇的改造计划,她于心不安。第二天一早,蒋凤玲在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立刻搬迁。西庄镇居民蒋凤玲:“虽然我没文化,以我个人的想法,是政府需要的,我还是搬了。我想对我们的孩子也挺好的。”蒋凤玲的忍让,为古镇的改造赢得了时间。在大家的配合下,仅仅用了两个月,西庄镇就完成了所有的改造工程。

古镇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舒适便利。如今,慕名而来到西庄古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古镇人家大都开起了自己的小店、农家乐,富足平淡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当呼啸的列车从双龙桥驶过,泸江的一河烟柳漫过堤岸,万顷田畴如画卷般展开,600多年前祖辈们留下的古老家风,依然滋润着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田。

记者杨阳:“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这座凝聚着滇南人民聪明才智的古镇,依然在广袤的田野上舒展着它傲人的姿态,一条条乡间小路向上伸展,向下延伸,把西庄人用‘百忍’铸造的坚强脊梁,化作了最动人的生命图腾。”

片尾曲《你的名字离梦最近》(第三季2630集)

手捧你的乡情我多想亲亲

说说你的方言我感到过瘾

微信中的照片大都来自你

点赞过后我收藏进身心

祭拜你的青山长眠亲人

看看你的老街是多么亲近

聊天中的话题大多围着你

转过身我擦去了泪痕

故乡的名字你离梦最近

念着你的名字我敲开家门

老院子已成了当地的风景

为你赞美为你欢欣

为你欢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