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八陡镇——孝传一方

(2017-08-26 17:12:3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http://s12/bmiddle/001A6G0dzy7dKaW4tCz0b&690

http://s5/bmiddle/001A6G0dzy7dKeyyO0I44&690

第二十四集

八陡镇——孝传一方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八陡镇——孝传一方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07《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二十四集)

 

晌午一过,山东省淄博市八陡镇的女人们都忙碌了起来,这看似普通的日子,对她们来说,却是期盼了一年的重要时刻,偌大的经墩全部用金箔纸手工折成,近千个小元宝需要几个婆婆,用几十天的时间合力制作完成。这个地处鲁中山区的古镇,几百年来用最高规格的仪式,和最虔诚的心来对待这一天。

八陡镇17个村的村民从自家村口出发,聚集起几百人的队伍,他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用最热闹的方式,参与到这神圣的仪式中去,队伍浩浩荡荡地走过八陡镇的大街小巷,走向他们心中的女神——颜文姜。

记者杨阳:“我现在置身的这座庙宇,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千年,这里却依然香火旺盛,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供奉的不是神仙佛祖,也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当地民间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这个名叫颜文姜的女子,感天动地的孝行故事在八陡镇世代流传,最终化成了人们心中的信仰。”

http://s16/bmiddle/001A6G0dzy7dKeHFByn8f&690

    始建于周朝的颜文姜祠,承载着八陡流传了千年的动人传说。相传,周朝末年,八陡镇颜家的年轻姑娘颜文姜,刚刚嫁进邻近的郭家,丈夫就不幸病死了,伤心欲绝的婆婆把儿子的死,怪罪在刚刚过门的媳妇身上。心地善良的颜文姜体谅公婆的丧子之痛,对公婆不离不弃,当作自己的父母供养、孝敬,婆婆喜欢喝离家三十里外的石马泉泉水,她就每天往返数趟,把家里的水缸挑满。天长日久,这样的孝心传遍了乡里,也感动了神灵。淄博市文史学者王颜山:“一位老神仙下凡了,在颜文姜挑水的半路就碰到颜文姜,就表扬她,称赞她,甚至怜悯她,同情她,就说,姑娘,我给你想个点子吧,我这有个神奇的宝贝,一条小的牛鞭,你带回去以后,放到你厨房的水缸里边,盖上盖子,水少的时候,你掀开缸盖,提一提这个鞭子,水缸的水就满了,不用往返劳苦地担水来孝敬公婆了。”

http://s10/bmiddle/001A6G0dzy7dKeLXalzb9&690

    有了神鞭以后,颜文姜就不再出门挑水,可是好景不长,疑惑的婆婆有一天在水缸里发现了牛鞭,她非常生气,顺手把鞭子扔到了地上,谁料这一扔触动了泉眼,水缸里的汹涌而出,翻着浪头朝院子冲去。眼看大水就要吞噬公婆,颜文姜顾不得自己的安危,双手把公婆高高托起,用身体堵信泉眼,牺牲了自己。

http://s12/bmiddle/001A6G0dzy7dKeQCaUj1b&690

    王颜山:“颜文姜的传说一千几百年了,它是由一个真实的人间故事,演变为民间传说的。由于她伟大的女性的孝行感天,去世以后成为神明,成为我们这一带世世代代所崇敬,所追思孝的代表。由于她的这种文化的传代,她的这种孝行的传播,我们当地山叫‘颜山’,水叫‘孝水’,泉子叫‘孝泉’,扩而大之,我们这一带自古以来称为‘孝乡’。”

http://s9/bmiddle/001A6G0dzy7dKeWB7E488&690

    颜文姜殁而为神,相传,她坐化的地方,常年流淌着甘甜的泉水,而这泉眼就在文姜祠的大殿门口。文姜祠历经千余年不断修葺、扩建,一个普通的孝妇也化身颜神,位列仙班。

在家乡,她的地位高过其他所有神明。每一年,八陡镇的百姓都会会集到文姜祠,把颜文姜接回娘家省亲休憩。虔诚的仪式流转千年,成为了今天的文姜庙会,人们用这种方式温习着颜文姜的传说,而孝的精神也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一代代的八陡人。

记者杨阳:“相传,颜文姜坐化之处的泉眼,流成了一条河,后世的人们赋予了它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孝妇河’。蜿蜒流淌的河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成为了古镇的‘母亲河’。孝悌文化也如同这河水一样,滋养着一代代的作陡人,赋予了他们勤劳、善良、温和的性情,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

     http://s11/bmiddle/001A6G0dzy7dKf2d2QOaa&690

      
八陡镇历史上地处齐鲁交界之地,曾是齐国的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的黑山上至今还留存着2000多年前的齐长城遗迹。八陡地处鲁中腹地,环邑皆山,因为周围有八个大的陡坡而得名。黑山矿产丰富,八陡的陶瓷、琉璃业也因此蓬勃发展,家家有窑,户户烧瓷,古镇因矿而兴。这里烧制的瓷器,虽然不及景德镇精美,但因为内容偏爱刻画家庭生活和温暖的亲情,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其中有许多都是以颜文姜传说衍生而来,这些陶瓷和琉璃作品,成为了孝文化的载体,进入寻常百姓家中。繁荣的经济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使得这里人们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记者杨阳:“自宋代开始,八陡的陶瓷、琉璃业蓬勃发展,使得这里一度商贾云集,经贸发达,这条老街曾经是八陡最繁华的所在,吃饭穿衣,剃头缝补,五行八作,无所不包。如今,繁华落尽,然而,老街上的一段孝义佳话却历久弥新。”

http://s15/bmiddle/001A6G0dzy7dKf73Gbkde&690

    八陡北河口老街静静的一隅,坐落着明朝帝师王让的故居,这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宅,房檐屋角间,还依稀能看出当年屋主人崇高的地位。王让曾官至明代吏部右侍郎、贵为帝师。但在八陡人的口耳相传中,更多的是他作为孝子的孝义故事。王让后人王烈涛:“有一年,他母亲去世,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要守墓三年。这一年夏天,雷雨交加,他又趴他母亲的坟头上来,有很多人不解,下雨的时候,你怎么还趴来父母的坟头上,他说他母亲生前最怕打雷,所以说他趴坟头上和他母亲做伴,使九泉之下的母亲不再害怕。他那个孝行传遍了我们孝乡,也越传越远。”王让异于常人的孝行使他声名远播,明成祖朱棣得知后,对满朝文武说:“朕闻让孝于其亲,故擢用之。”王让因此成为太子朱瞻基的启蒙老师。王让一生为师,致力于教授和传播孝文化,把孝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http://s16/bmiddle/001A6G0dzy7dKfbvfgX2f&690

    然而,世事难料,他去世之前,自己的儿子做了错事却不知悔改。为了让儿子明白回头是岸,他叮嘱自己死后,要立“回头马”于墓园之中。王让死后,儿子悔不当初,便遵从父命,雕刻了一对回头张望的石马,置于墓前,警示后人。王让后人王烈涛:“每年我们去上坟的时候,看到‘回头马’,也是对我们后人一种警示吧。让我们想到,孝敬父母必须要在父母、长辈健在的时候,你孝敬他。一旦人去世了以后你再听话,一切都没有用了。”今天两匹残破的“回头马”,仍静静矗立在墓园里,像是时刻提醒着后世子孙,“子欲养而亲不在”,世间万事,唯有尽孝不可等待,对父母尽孝要趁早,才不会留下人生的遗憾。王让生前身后的孝义故事,在八陡广为流传,他的后人曾创办八陡最大的义学,仍然沿用他“施教以孝为先”的教育理念,有力地推动了孝文化在八陡的传播。

八陡不只有颜文姜和王让,只要是孝的故事都能在古镇找到知音。

http://s12/bmiddle/001A6G0dzy7dKfjilQvcb&690

    每次镇里有剧团来演出,人群中都能看到一对母子的身影。孙即宝是八陡镇小学的保安,十年前,母亲身患眼疾,几乎失明,为了照顾母亲,他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到家里,在离家最近的学校做了保安的工作,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孙即定手机不离身,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他看手机的内容却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孙即宝:“妈,你现在哪里呀?”答:“在卫生间刚出来。”问:“你在干吗呀?妈妈。你好生坐着,别乱走呀,啊。”孙即宝喜欢网络,也擅用新的科技,几年前他就在家里装上了摄像头,一个圆圆的摄像头,一头是独自在家的母亲,另一头是儿子牵挂的心,几年前,他因为加班回家晚了一会儿,那次发生的事情让他心有余悸。孙即宝:“她没有时间概念,她以为就已经很晚了,自己摸索着到了五楼。”杨阳:“她是去找你。”孙即宝:“去找我,担心我,然后刚好我的邻居看到了,然后我的邻居喊我叫孙宝,就说,‘孙宝他妈,你这下来干啥’?然后我妈就说,‘现在这么晚了,小宝还没回家,我有点儿担心’。俺邻居就抚着她回去了。”孙即宝:“喂,妈,今天加班,我晚点儿回去。”母亲:“我知道了。”从那以后,只要是学校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孙即宝都会第一时间,通过语音告诉焦急等待的妈妈。八陡镇居民孙即宝:“从上学,还是参加工作,只要你回家晚了,母亲就担心,然后回家以后第一句先问的,‘今天怎么回事,怎么回来晚了,我好担心呀’!”人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孙即宝用这样的方式,让母亲随时能够感受到他的陪伴,也把母亲时刻放在自己的视线里,生活中,孙即宝也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对母亲的照料无微不至。作为八陡镇长大的孩子,孙即宝从小就沐浴在孝文化的环境中,对孝道的感受来自儿时的记忆。孙即宝:“我们八陡出了一本叫《孝乡风情录》,里面就有颜文姜的故事,颜文姜是孝敬她的公婆,何况是我们自己的母亲呢。”杨阳:“那个时候,是不是你和你周围的朋友,你的小伙伴,大家都看这个故事,都了解。”孙即宝:“对对,他们都看到过,都说长大以后孝敬自己的父母。”文化的力量无声而巨大,儿时心中种下的种子终究会开花结果,如今的孙即宝心无旁骛地照料母亲,而这些对他来说,也仅仅是做人的本分。孙即宝:“我们就应该做好本分,你们这么多年照顾我们,养育我们,到了我们付出的时候了。”母亲最爱听的《墙头记》恰恰讲的是不孝儿孙的故事。“老来难,老来难”,一声声古老的唱腔,叩问着听者的内心,当父母不再高大,甚至要像孩子一样依赖着儿女的时候,或许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正是我们嗷嗷待哺时,他们曾给予我们的最无私的照顾和关爱。

再过一天,八陡镇就又多了一位百岁老人,张之梅老人跟儿子儿媳已经一起生活了50多年,老人身体硬朗,为了迎接马上到来的生日,她早早换上了儿子儿媳妇给做的新衣服。今年已经77岁的儿媳徐德英,负责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肉食是这个三口之家餐桌上的绝对主角。记者杨阳:“这每次吃饭前都要拣出来这么一碗吗?”徐德英:“对。”杨阳:“这怎么都是肉啊?”八陡镇居民黄希文:“她夹起来以后,她漱漱嘴,她抿了抿再吐出来。”杨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么爱吃肉?”黄希文:“可能有四五年了吧。原来的时候她多少吃点儿,到以后就坚决不吃了。”黄希文的记忆中,妈妈年轻时很少有机会吃肉,为了养育儿女,老人曾经吃了很多苦。今时不同往日,但儿时的记忆时常在脑海里出现。黄希文:“我妈都是做下饭来先叫我吃,一般家庭就是地瓜秧,玉米骨头,这不我烧火的磨成粉,我妈都是少给我掺上地瓜秧,多加点儿地瓜面。”杨阳:“有什么好吃的尽着你吃。”黄希文:“所以说我也回报我妈,尽量满足她要求,她想吃点啥,我就给她买点儿啥。”

http://s3/bmiddle/001A6G0dzy7dKfxS6jw52&690

    年逾古稀的黄希文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着母亲,其实在黄希文看来,最朴素的孝心就在这一粥一饭中,让母亲吃到年轻时吃不到的肉,给母亲幸福安心的晚年,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到今天儿孙满堂,再过一天就是她的百岁生日,为了让老人家高兴,夫妇俩提前给每个孩子都打了电话,让他们赶回家中。老人百岁生日的愿望,就是高高兴兴地拍一张全家福。八陡镇居民张之梅:“看看我的孩儿,我的心里痛快!”杨阳:“心痛快,高兴,一家人。儿女同堂,子孙同堂。”生日这天,黄家成了欢乐的海洋,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给老人祝寿。老人养大了儿孙,回家看看,这里老人的生日愿望,更是老人对他们仅有的要求,因此,无论多远,无论多忙,老人生日这一天,就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寿宴上,酥锅必不可少,白菜、肉、藉片,所有食材在锅里依次分层码放,再用白菜叶围起来做一个锅盖,用文火烧至酥烂,因此得名“酥锅”。酥锅食材丰富,口感酥烂,是古镇寿宴上的主菜。一个传统的酥锅需要文火慢炖,往往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因此,这道菜被古镇人作为对父母孝心的象征,谁都不敢怠慢。酥锅上桌,老人的寿宴才算正式开始。黄文烯:“今天是你奶奶九十九大寿,再过了生日就是一百岁了。”团圆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向往的时刻,一张全家福就是老人快乐的源泉。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王德岩:“子夏有一次问,问老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孔子说,色难呀。就是你跟父母相处的时候的面色,态度特别重要。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让父母吃好穿好,然后把生活给他照顾好了,这就是孝吗?不是的。要你自己首先有一个愉悦之情,愉悦之心,然后让父母也有个愉悦之情,愉悦之心,这才算是一个正常的孝。”像张之梅一样,八陡老人多长寿,在古镇孝义之风的浸润中,老人们得以安享晚年。

http://s7/bmiddle/001A6G0dzy7dKfCSWj456&690

    清晨,“敲门小组”的成员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刘新华、岳其芝,是八陡“敲门小组”的第二代成员,每天她们都会敲开焦秀梅家的大门,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今年七十一岁的焦秀梅,曾经是“敲门小组”的第一代成员,也正是她的一次经历,催生了“敲门小组”的诞生。六年前的一天,焦秀梅去邻居家串门,但反常的是,常年在家的邻居敲了半天都没出来。八陡镇居民焦秀梅:“我去敲她门,她不作声,她也不开。”她想到那家老人平时的身体就不好,一直没敢离去,时间一点点过去,焦急的她做了个大胆的举动。焦秀梅:“她的门没有关上,我给它开开了,她的门有个门鼻儿,我给它撞开了。”撞开门之后,焦秀梅发现,邻居老人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她赶紧喊来人把老人送往医院,老人最终脱离了危险。这次意外救人的故事在八陡传开之后,一个以“敲门”命名的热心小组出现了。“敲门小组”组长王孟兰:“他们儿女白天都上班,不在家,光老人在家里,他们遇到一些困难,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大家伙就商量着,是不是咱三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到他们家里去看一看,他们需要干点儿啥,咱们帮着他们干点儿啥。我们生在博山,长在八陡,当然我们要继承老一代的光荣传统。你说是不是?”从2010年开始,八陡镇一群热心的妇女,自发组织了“爱心敲门小组”,焦秀梅就是其中的一员。两年前,她摔了一跤之后,腿脚不再灵便,于是,她今天成为了被照顾的对象。“敲门小组”薪火相传,现在已经发展到九名成员。她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敲门问好。在做好好女儿好儿媳的同时,把爱心和孝心奉献给更多需要关爱的老人们。“敲门小组”成员翟玲芝:“早上起来就去敲敲他门,他只要有回声,只要有动静,咱就知道他平安无事。”“敲门小组”成员岳其芝:“确实老人养活咱,不容易……我都不会说了,激动的。颜文姜以孝为先,这老人咱都得孝顺。”“敲门小组”成员王福琴:“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就这么想的。”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王德岩:“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所有的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个从我们家庭的孝,父母之情,乳母之情出发,慢慢地转移到,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转移到对他人的感情,对社会的感情,乃至于对万物的感情。”

孝悌是人之根本,孝顺的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孝文化在八陡古镇绵延不息。这里的人们保有着最质朴的家庭观,他们相信生命是一个轮回,母慈而子孝,守望而相助,如同他们的信仰一样神圣而坚强。

记者杨阳:“这里是有爹娘的地方,这里是让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亲情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父母的牵挂,是这片土地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人们用孝来回报年迈的爹娘,也用更多的爱来回报这片承载着我们乡愁的热土。”

 

 

片尾曲《美丽乡愁》(第三季2125集)

有一种期盼叫乡愁

像一幅画卷铭记心头

一抹春雨把梦想开启

一花一叶都是美丽乡愁

有一种力量叫乡愁

是一方故土滋养心头

一句乡音将游子呼唤

天涯海角也爱你天长地久

乡愁

记住乡愁

美丽乡愁

乡愁

记住乡愁

美丽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