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12-05-03 08:2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写作指导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老子曰“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对于老子所论述的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阐释】翻译一下就是:所以刚强的人容易被折断被摧毁,
柔弱的人柔韧示弱,随时而动,顺势而为所以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有勇无谋者最贴切的莫过吕布了。
弱者强智的典范要数千古名相蔺相如了。
种子的力量
夏衍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水,在玻璃上扭动、变形、下滑,它正落入桶中,一点一滴汇聚起来。水没有答话。
“你有什么可傲慢的呢?”玻璃突然有些怒气,“要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清亮、透明的特质,但你生性柔弱,没有个性!”
水仍然不说话。不过,它蜿蜒、下滑的同时,在玻璃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玻璃接着说:“难道不是吗?把你装进圆形的器皿,你就是圆的;把你装进方形的器皿,你就是方的了……瞧我多刚正不阿,生来是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
话音未落,突然打远处飞来一只棒球,正好击中玻璃。玻璃应声碎裂,哐当一声落在桶里。
“老兄,你来我这里安家么?”水扑哧一笑,但它很快归复平静,说:“我虽柔弱,却不脆弱;我虽无形,但游刃有余。任凭刀枪棍棒,又耐我何?我能承受千百种打击,而不改心性。你的‘个性’ 已让你粉身碎骨了,我想我还是保持我的柔弱吧。”
柔弱是一种无形的坚强
有一回,大树被风刮断了。大树看见芦苇一点损伤也没有,便问芦苇,为什么树这么粗壮、沉重,都被风刮断了,而芦苇那么纤细,软弱,却什么事也没有?芦苇回答说:“我们认识到自己软弱,向风头让路,因而避免了冲击;你们却相信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因而被风刮断了。”(原题为:大树和芦苇)
浅释:
强者自有强者的力量,但弱者也有弱者的优势。人们往往推崇前者,而否定后者——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误区。
坚强者就一定是坚强的吗?或者说坚强者的坚强就一定体现为“抗拒”吗?
强中自有强中手。
就拿男人和女人做比较吧。男人往往自负,女人常常谦卑。但百岁寿者大多是女人。女人身体虚弱,常与病为伍,却很少急症;男人自诩强壮,平时没有小恙,患病常为重症。
新疆某个地区常有十三级恶风,连火车也被吹翻。据经过那里的朋友说,那附近的树一律是顺着风向,斜逸30度角生长。凡直立或逆向生长者无不被掀倒。
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形的坚强”。
浅释:
【相关链接】
有感于柔弱及弯腰中的智慧
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凶猛的蓝甲蟹因为好斗,在互相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余下的因为强悍不知退避,到今天也被天敌吃的所剩无几。而柔弱、会装死的那种蓝甲蟹,却因为善于保护自己而得以大量生存。
【类似材料链接】
芦苇与橡树比赛看谁更有力量。高大的橡树看着纤弱的芦苇,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赢得胜利。一阵猛烈的强风吹过,芦苇弯下腰,顺风仰倒,幸免于被连根拔起。而橡树迎着风,笔直地站立,尽力抵抗着强风,结果却被刮倒在地。
橡树正在为失败而伤心,但看到身后由于自己的保护而在狂风中幸免遇难的小木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
这则故事本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则寓言,但作文的设计中却别具匠心地添加了第二段文字,这就给大家审题和立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从芦苇和橡树的“PK”(即第一段文字)中来确立立意,那么对材料整体而全面的理解就有失偏颇,这样的观点与立意不足以体现高考作文中要求的“全面理解材料”。而“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绝不是断章取义,是基于“全面理解材料”之上的,是对全面材料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对于材料作文在立意时要善于抓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语句,从这些信息中确立主旨;也可以先将材料分为若干部分分别概括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确定立意。该材料可利用后者方法。首先我们明确材料主要是围绕“橡树”展开的,上面是说“橡树”在“PK”中的失利——“失”,下面是说“橡树”的得到——“得”,所以材料就是围绕“得与失”而展开的。这显然是一个辩证的主题,在行文中一定要突出思辩色彩。因此,我可以对材料从这样几个立意入手:得与失;失败与成功;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等。
【范文展示】
风起云未涌
是那个“醉里挑灯看剑”的忧伤者吗?是那位慨叹“可怜白发生”的壮志未酬者吗?是那个低叹“玉环飞燕皆尘土”的独行侠吗?是的,那个开篇以武起事,结局却以文耀史的辛弃疾,那个在以议和为主的南宋朝廷下仍热情洋溢的稼轩。除了他,又有谁,能执著地迎着南宋的风站立,不趋俗,不肆志,一腔热血洒江天?
四十年的南宋臣民,二十年的闲置不闻,畏葸无能的朝廷把他沉沉浮浮戏弄半生。当他南下归宋时,满怀希望,岂料他的铠甲被卸了。剑未曾出鞘,手中却有了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个人“断日楼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南宋主和,他偏不苟同,他组织“飞虎队”抵抗金兵。是迁,他就兢兢业业;是谪,他就献策荐计。站在那个时代的风中,他从不顺风仰倒,从不弯下腰来自保。
他是那风中的一朵雨做的云,执著地坚守自己的位置。他是那南宋风中一棵傲岸的树,勇敢地迎风直立。
辛弃疾那钢铁一样的身躯疲惫了,懈怠了,因为他始终没能弃去心中的疾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法撑起一片天了,当权者袖间的风浸湿了他的伟岸,他无奈之下,唯有找一寂静处,独自咀嚼寂寞。
稼轩,你失败了吗?你伤心了吗?你可曾看到你的失败有着耀眼的光芒?是你那荡涤心胸的词章,给后人留下了精神的补养。是当权者的不使你为政,才让你失败,却不心伤。是民族仇国家恨来炼你诗魂,是马蹄翻金戈鸣来壮你词魄,你倒下的地方却是另一片春天生长的地方。南宋,为了关闭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所以,积三百年的宋之动荡不安和风雨飘摇才有了一个辛弃疾。
你可曾看到,“脉脉此情谁诉”的闲愁已超然柳永的“浅吟低唱”,那“梦回吹角连营”的悲怆已架于太平盛世里苏子的“大江东去”。是你的宦海浮沉给中国留下了一处别样的风景。
稼轩,你是深谷里的幽兰,不经寂寞怎能有馥郁的芬芳?
你是撒哈拉沙漠的骆驼,眼前沙漠无边,心中绿洲一片。
你是橡树,别人顺风你迎风;你是云,别人惧风你迎风。不曾因世俗的风而涌,也不曾因世俗的风而舒。因为,你的坚守有方向,你的失败有希望。
点评:考场得分: 59分。
本文以饱蘸激情的文笔热情洋溢地诠释了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生,优美流畅而极富张力的文句生动形象、深刻蕴藉,这无不凸现了作者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和极强的遣词造句能力。本文成功亮点有三:一是题目引人而极富意蕴。“风起云未涌”,作者反逆其道而用之,充分暗示了辛弃疾悲剧的一生,并暗合了文章主题。二是引用娴熟而贴切自然。作者在行文中自然而确切地引用辛弃疾的词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也增加了文采。三是结构严谨而首尾圆合。结尾段既呼应了题目和开头,又联系了材料,深化主题,点明主旨:“不曾因世俗的风而涌,也不曾因世俗的风而舒。因为,你的坚守有方向,你的失败有希望。”总之,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上的大气佳作。
有一种失去叫幸福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子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在历史的凄风中发出阵阵悲鸣。那些失去了的永远闪烁在人性的山巅,有了远方的呼唤,那寻觅的幸福方不会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
远去的风声中挟着时光易失的脚步,不禁使我想起:
“哐当、哐当……”听到了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扬,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一代才子,当代英雄,就在这孤僻的角落里打铁。你敢劝他入世吗?是否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向所有人宣示他对世俗的不屑,就让“竹林七贤”过“邺下放歌”、“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吧!失去了仕途的走运,换来了心灵的升华,失去了外在的享受,换来了内心的激扬。幸福是永远属于他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江东父老,江山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一代霸王也不禁泪湿衣襟,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死亦为鬼雄”?如果你在他身旁,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不定历史也会为此改写。然而,最终他选择了死。他认为这样有尊严。当拔山举鼎的传奇已褪色成史册,当小儿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时,幸福的楚霸王在失去中追求了自由,追求了尊严,追求了生命的绝唱。
是否还记得那个视楚国相位于不顾,宁愿“曳尾于涂中”的庄子?独居的清闲,悠然的生活陶冶着情操。他不会为祖国为人民做番大事业,他自认为是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将他拔起,种在污浊的泥土里,它就会片刻枯萎。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童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头的新绿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头,我们便不该有衰草疏离般落魄,即使一片飘零的落叶,也会跳出生命的舞蹈,而那永远留下的足痕会在幸福中老去。失去了蓝天的深邃,我们有白云的飘逸;失去了雄鹰的矫健,我们有小鸟的幽鸣;失去了大海的辽阔,我们有小溪的婉转。失去绝不是一轮明月坠落后的漆黑,而是满天取而代之的星辉斑斓……
点评:考场得分: 57分。
从古典中选取恰当的素材是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开篇由高度简述屈原、普罗米修斯、拉奥孔三人的事例而引出文章主旨:“那些失去了的永远闪烁在人性的山巅,有了远方的呼唤,那寻觅的幸福方不会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然后又详细叙述了历史上的人物稽康、项羽、庄子来论证观点,论据充分而贴切。结尾段更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语言优美流畅,句式整散错落,在极富抒情色彩的议论中既重申了论点,又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相关链接】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首先,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立意的多元性,正如题干中所提示的那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而不必一定要寻找什么“最佳立意”。就这则材料而言,情节很简单,无非是狂风面前,是像大树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小草一样屈腰伏身,我想我们都可以立意,肯定也行,否定也行,肯定大树的顽强抗争,坚贞不屈,肯定小草的隐忍以伏,审时度势;否定大树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莽夫一介,否定小草随风倒,无异于苟且偷生,懦夫一只;当然我们也可如苏格拉底那样,既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写作素材一二:(从小草的角度写)
()隐忍不死,将以有为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孟买佛学院新生的第一课,在一个高,宽的小门中弯腰侧身通过,虽然有失礼仪和风度,但却能达到目的,这是佛家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淮南子·汜论训》
()屈是为了求伸,人生的书法中,有拱笔也有扬笔,这才是以屈求伸的深意,在准阴市集时,眼前是蛮横少年,身后是同乡父老众人,面对着那道阴森森的小门少年胯下,是过还是不过?如果不钻,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屠夫杀掉,从此没有了韩信;二是拔剑刺去,让那恶徒顷刻溅血,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然而,他没有,这种匹夫之名不是他要成就的,他有一身韬略,不是为了与草木同朽的。韩信权衡再三,于是,他毅然弯身,匍匐爬过那市井少年的胯下,引得一市哄笑,半生辱名。但这不是他的终点,他最终持斧铖,号令汉兵,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胜,一月下齐七十二城,成为疆场驰骋的万人敌,当初之屈,昔日之辱,早已随着赫赫战功灰飞烟灭了。他真正做到了以屈求伸,成为一代之人杰,千载之英烈。这等气概,又岂是乌江畔的项羽所能想到的?
一、题意分析
本次作文属寓意型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同样是面对狂风,大树的态度是“不屈”,结果是“折腰”;小草的态度是“屈身”,结果是“扬脸”。可见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讲“如何面对狂风”的问题:是应该“不屈”,还是应该“屈身”?二是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由此及彼,把握材料的深层含意。材料中的“狂风”象征“强大的敌人”“巨大的困难”等;“大树”象征“刚强”,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草”则象征“柔韧”,象征“能屈能伸”的精神。三是运用逆向思维,从材料倾向相反的方向思考。如大树宁折不弯,精神可嘉,却其不懂得审时度势,以硬碰硬的做法不值得效仿。小草审时度势,屈身伏地,保存实力,可谓明智之举;但这也可理解成“卑躬屈膝,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二、立意分析
(一)从大树的角度立意
1.肯定性立意:宁折不弯,不屈不挠
2.否定性立意:不识时务,以卵击石
(二)从小草的角度立意
1.肯定性立意: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2.否定性立意:卑躬屈膝,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三)从大树和小草的角度立意
1.既要不屈不挠,又要审时度势
2.当时则进,该退则退
(四)从苏格拉底的角度立意
1.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赞美大树和小草,是因为看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
2.不以成败论英雄(大树折了腰,却还得到他的赞美)
苏格拉底赞美的是大树的“不屈”和小草的“柔韧”,因此,最佳立意是“刚柔相济”;而从结果来看,大树不屈却折腰,小草屈身而扬脸,又明显倾向于肯定小草的“以柔克刚”和“以退为进”,否定大树的“不知变通”,因此,“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也是很切合题意的。小草之所以“屈身伏地”是因为它懂得“审时度势”,所以“审时度势”也切合题意。“灵活变通”属符合题意,内容上放在二类评分,因为“灵活变通”的内涵很广,可以是思维的变通、方法的变通、态度的变通等,而材料中的“变通”是就“态度”而言的,据此立意,显得过于宽泛。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含意在材料中不太明显,而且不是材料的中心,因此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这类作文内容一般在三类打分。
三、存在问题
(一)立意不当
1.偏离题意。①伟大与平凡;②人应有拼搏之心;③奋斗过程更美;④让宽容洒满人间;⑤乘凉勿忘种树人;⑥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⑦坚持就是胜利;⑧找准位置,绽放自我;⑨常怀赞美之心。
2.转移话题。如从“屈身与不屈的选择”,转向“学会选择(取舍)”,从“小草选择屈身贴地源于对狂风和自己的正确认识”转向“知己知彼”、“要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认识自己”,从“有时低头屈身也是一种智慧”转向“智慧”。
3.题意泛化。材料的核心是“屈与不屈”,这是面对巨大困难、强大敌人等的两种具体的态度,但不少考生只在开头提了一下“屈与不屈”,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泛论“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人生的风雨”。
(二)用材不当
1.选用不准。如一些考用鲁迅弃医从文来证明“以退为进”的论点。有些作文中心论点是“该低头时就低头”,根据材料来看,这里的“低头”是指“暂时的隐忍和退让”,但这些作文却以某些人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农村献爱心、某些大学生就业时不再高不成低不就、某位长辈或领导放下架子为例来证明论点。显然,这些材料中的“低头”是指“接近下层百姓”、“从基层做起”、“谦卑”,这样选材,在逻辑上属于偷换概念。
2.材料失真。如一考生以窦娥为反面教材,批评她不会审时度势,以死抗争,以致白白丢了性命。
3.简单堆砌。许多考生写的是议论文,在提出论点后,举了很多事例,而且这些事例也能证明观点,但举例之后没作分析就直接推出结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4.简单扩写。有30多位考生只是简单地将原材料扩写成一篇800字的寓言,没多大创造性,这类作文高考评卷最高不超过28分。
(三)不够深透
1.没有从多个角度阐述“坚强”“低头”的意义。
审题点拨
引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涉及的物象有狂风、大树和小草。面对狂风的肆虐,大树奋力抗争,即使折断了腰;而小草屈腰伏身,最终扬起了脸。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的问话,苏格拉底的回答“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至关重要,似乎模棱两可,但决不偏指一方,彰显了材料的多元性,也为审题立意创设了足够的运作的空间,探究其赞美大树和小草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取升华,就应是此材料的意旨所在,从其中一点或将两者结合考虑,都是较佳的切入角度。
温馨导航
材料的寓意表示:面对强大的压力,大树展现了坚韧的形象;而小草则是“以柔克刚”的代表,面对狂风,它没有像大树那样顽强的抗争,而是屈腰伏身,紧贴大地,最终慢慢地扬起高贵的头。的确是“噩梦醒来是早晨”、“历经风雨见彩虹”。苏格拉底由衷的礼赞,实际就是对小草面对狂风侵袭时选择的充分肯定。由此可以得出,直面生活中的苦难与强压,堪称伟大;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而忍辱负重的精神更值得赞赏。
●佳作一
宁折不弯屈子魂
“你把生命拓展成平原,在上面种植诗歌。”
“你把不屈悬上日月,照耀着你心中的山河。”
一直有这样一条不屈的河在你心中无尽地奔腾、流淌,携带着无数怨愤,悲怆却无悔的沙石翻滚向生命的尽头。
或许,你的一生就是一部悲怆的长诗,字字渗透出你的高洁、忠贞、耿直,可这些高尚得发出光芒的品质,却被昏庸腐朽的君王灌注进悲剧的浊浆。
你的悲剧,是一个仁者的悲剧,一个义者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在那个暗无天日,日月无光的年代,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只有你,只有你,睁着悲愤的双眸,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看昏君误国,西风残照……你泣血垂膺,宁折不弯,“与江底的泥沙为伴,是我最好的归宿。”或许葬身江底,才能结束那种目睹惨象,心怀远志却无能为力的折磨。
可是,当以死言志付诸行动,你所忧愤的情形,仍在残忍地上演。
生命如歌,你把生命谱写得凄哀悱恻,最后,用消失划上了凄然的休止符。
你的一生,一直沿着“忠君爱国”向前延伸。当被遥远流放,你牵念的,是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哪怕在投江的瞬间,你的理想,你的信念和你的一颗忠心都始终对楚国不离不弃。
你最大的愿望,最后还是一片遗憾,你敬爱一生的君主最后还是没有幡然悔悟,你无法瞑目!
你的忠贞与耿直给你带来的不是嘉赏与尊荣,反而是半生的罹难,可你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在你的心中,品行高洁是鲜花香草,奸佞变节是臭物萧艾。而你,在我们心中,是香草,万世景仰。
你的《离骚》,起伏回荡,一唱三叹,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言已尽,意无穷。你将“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思想浸渍其中。
可是,思想终归是思想,黄昏已至,黑夜不远。
你叹,一步一步地走着,看着迫近的黑夜,众芳的荒芜,投身江流,最后将灵魂变成傲立的白荷。
理想、信念、尊荣、生命与诗歌,像巨石激荡起千层白浪,你不知是否会有人因此觉醒。
无论结果如何,历史变成哀悼的回忆,而你却被这片你曾经活过的大地上的人们永远地铭记。
历史的水声幽幽地诵读你的诗,我的眼前浮现出你看夕阳在天边沉落的情景。
画卷中的你,永远那么凛然,可谁能读出你的悲伤,读懂你悲伤的人生诗歌!
无论时光流逝多少年,你一直占据着一块叫做“尊敬”的心域。在那里,你的品行,你的精神让血液有了更为强劲的力量,在我们年轻蓬勃的身体中流淌不息。
不知什么语言有资格来表达对你的尊敬,那么用别人的一首诗来纪念你——
初闻新作已忘归,字字落地皆生辉。
汨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闻豪杰为贼屈,天下英雄不胜悲。
赏荐
这是一篇歌颂爱国诗人屈原的佳作,习作者以圆熟的文笔,热情洋溢地赞扬屈原忠贞不贰的伟大一生,力挺其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语言深刻,蕴涵丰富,有着荡气回肠的酣畅淋漓。文前题记,文末选诗,别具一格,恰切地深化了主题。
●佳作二
低头的智慧
我看到了,看到风席卷着沙霸道地来了,身旁的树干们顽强地抗争着;我听到了,清晰地听到沙砾猛打树干的啪啪声,还有那一声声痛苦的呻吟。这一刻,我毅然决然地俯下身,低下头,默默地等待着……
狂风过后明朗天,就这样,我昂起高贵的头。
也许有人说我胆小,有人说我懦弱。
我承认自己胆小,但决不承认懦弱。有时,低头,正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智慧。
想那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的手下是怎样的忍辱负重啊,为赢得信任,不露锋芒,忍辱负重,自称贱臣,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做到百依百顺,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问疾尝粪”,最终博得吴王夫差之欢心,得以重返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励精图治,富民兴国,一雪前耻。
还有楚王韩信,曾受一青年屠夫的侮辱,当那屠夫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时,韩信注视了对方很久,很久,之后慢慢低下身来,从其胯下钻了过去。所有人都骂他是懦夫,都嗤之以鼻,都不屑一顾。而韩信不理睬别人的冷嘲热讽,胸有强兵百万,发愤努力,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威名大振。
嘉庆皇帝,平日见和珅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本想在登基之后狠狠整治他,可初登皇位的他没有一丝实权,一切的权利都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中。嘉庆皇帝深知乾隆对和珅宠爱有加,于是,他在朝堂之上不发一言,在私下里也不多说一句,甚至责备那些弹劾和珅的人,而暗地里搜罗和珅的罪证,暗暗积攒着力量,耐心等着时机到来——终于,乾隆驾崩,满朝上下还没来得及悲痛的时候,嘉庆就以二十大罪名拿下了和珅,抄了他的家。和珅在家自缢而亡。
低下头,忍一时屈辱之气;低下头,藏一时锐利的锋芒;退一步海阔天空,举首处,阳光灿烂。低头,是沉着的相时而动;低头,是睿智的蓄势待发;低头,是变通的与时俱进!
当疯狂的风与沙肆虐的时候,我选择低下头,所以,我和我的伙伴们的足迹能遍布山川大河的每个角落。
有时,低头的确是一种智慧。真的。
赏荐
人们在礼赞大树刚直不阿之时,也会对小草的机敏变通报以欣赏的微笑。本文紧紧围绕“低头,有时也是一种智慧”展开行文,列举越王勾践、韩信、嘉庆皇帝三个典型事例充分证明,最后又突出强调。结构缜密,论证有力,的确是一篇优秀之作。大树和小草
•
•
•
•
自然界中的生物尚且知道认清自己,获取成功,人啊,更应认清你自己,把握成功。
纵观历史长河,有一位用兵如神、令曹魏闻风丧胆的谋臣正静谧地安睡在草庐中。对,J是诸葛孔明,他深知自己有管仲之才,姜子牙之谋,迟迟不肯出山。他认清自己志不在小官小吏,终于等到刘皇叔三顾草庐才唱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拉开了自己出山的序幕,为刘皇叔预言天下三分和重兴汉刘江山的宏略。诸葛孔明可谓人中真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不与同样有才的周瑜相比,认清自己,只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皇叔重兴汉室,最终赢得万世美名。
和诸葛孔明处于同一时代的周瑜,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时时刻刻将自己和诸葛孔明比较。为了超过诸葛亮,他不择手段,却不从自身找原因,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最后只落得个吐血而亡的悲惨结局。这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落得满身狼狈。
自己和别人总是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存在,如果一味地只看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身上散发光彩的东西,盲目地追求,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一败涂地。相反,如果自己不只看到别人的长处,而是能时时刻刻想着从自身出发,从自身挖掘潜在的发光物质,结果有多个,且都是顶着胜利的光环,登达各界的顶峰。
也许,你正因别人的光环遮蔽自己的光芒而沮丧,也许,你正因为自己的种种弱点而迷茫不知所措,也许,你正努力地认清自己,寻找成功……
愿君谨记:认清自己,把握成功!
那棵宣称自己曾是树的小草,在历数做树的种种坏处后,“骄傲”地“改”做了小草,仿佛自己是多么英明。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自卑。它不满于小草的身份,恶于被踩踏,因此编了这么个故事自欺欺人。最终,它的谎言被无情地戳穿。
何必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去艳羡别人,做自己,做到最好。
我们不必用人人生而平等去宽慰自己,那只是上位者哄骗痴呆的把戏。有了价值取向,就失去了对称性,也便不存在什么人人平等。但我们还要活,日子还是那么过。我们只能做自己,别无选择。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中心,倘若想把这个中心换成别的身份,后果只会是功能失衡,就像一匹马拖不动一列火车。
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对别人高山仰止,却望尘莫及。不必喟叹,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哀伤。作为一个人,不能让别人的光芒熔化自己,不管是多么暗的星,多么微的尘,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存在即是有道理。做自己,需要勇气。
生活中,多的是迷失的人。因为生活本就是一个迷失的过程。不迷失的人活给迷失的人看,于是这世界上多了一群群相似的人。他们共同追逐,追逐心中的一处幻象,并把它称为彼岸。可彼岸在哪里?彼岸只是一个人的活法,可那个人不是自己。
彼岸,彼岸,对方的岸。对面的人想过来,此间的人想过去。如此而已。
人总是这样,看到了别人,却忘却了自己。何苦来?本自道在身,却求他人果。溯兮复洄兮,终了两相没。做自己,做好自己。山高人为峰,活着,活出意气、勇气、豪气。任由别人的马蹄在我们的平原上践踏,难道不可悲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风景各异。我们不需要因了别人的花团锦簇而黯然。
苏格拉底感叹过:“人啊,认识你自己!”一声喟叹,回响千年,至今振聋发聩。
所以,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