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祝仁: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的开发与游览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

(2019-05-18 11:05:08)
标签:

桂林山水

发现与绽放

桂林山水开发与游览

历史文化名人

分类: 游心

         为什么说

         桂林山水的开发与游览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  

 

邓祝仁: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的开发与游览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
桂林八景之五岭夏云(清·朱树德首创 邓祝仁摄)

 

 

仅以此小文献给

国际博物馆日(2019年5月18日)

中国旅游日(2019年5月19日)

和"5.20"这个特殊的日子

 

 

来源:《桂林日报》第7版(2019-05-15)

原题:古人在桂林山水中的发现与绽放

责任编辑: 张弘,责任校对: 蒙吉祥

 

根据本博主2019年4月1日和26日

在桂林旅游学院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演讲稿的主体部分润色编辑

 

 

 

邓祝仁 文/摄

 

       桂林山水这片土地从有人类生息那天起,数万年来和人的生活朝夕相处,具有显著的生活味、平易性、亲切感和亲和力,只是在特殊时期才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等色彩,独秀峰、桂海碑林和城市内外大大小小山头上的摩崖石刻可以为证。桂林山水的唯一中心是人与生活。只有发现并懂得欣赏桂林山水的生活性,才有可能谈出桂林山水的品行、个性与灵性。

 

       桂林著名的奇峰异洞,大都靠近河川清流、古镇村舍、城池津关,山水相谐,人处其间,人、地、天,三美融成一体。有了人,山水便有了灵魂,便多了一分灵性与情趣。古桂林人穷,虽然无意山水,不省山水,难以发现其中之美,但未必不创造山水。他们在漓江上捕鱼、垂钓,他们在山峰间筑屋修路,他们在山麓水滨兴建家园,他们劳作中的喘息吟唱,他们茅屋顶升腾的炊烟,他们鸟(diǎo桂林方言)排上站立的鹭鸶……这一切,未必不是美:桂林山水美——— 桂林山水的生活美——— 人文美。何况,他们还要生产于其间(在岩洞中发豆芽、发麦芽),纳凉于其间,避祸于其间,奋斗于期间。游览桂林山水,多懂得这些,其味更深,其情更长,介绍桂林山水,注意了这些,其趣更谐,其美更神,否则,你眼中、耳中、心中的山水,只能是“残山剩水”。

 

       其实古人已经发现和认识了桂林山水和人、和生活相融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境界。“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等诗句是总代表。杜甫的“宜人”二字代表了他懂桂林山水和对桂林山水的精准理解。现在不是有“宜居城市”之说么,其境界并没有超过杜甫呢!

 

       至于韩愈,不仅懂桂林山水,他还给桂林山水注入了时尚元素,对传播桂林山水功不可没。青罗带,青色丝织飘带,唐代男女服装最常见的时尚标配;而碧玉簪是唐朝最流行最昂贵的发簪,玉簪、金簪、银簪、玳瑁簪、犀簪、琉璃簪、翠羽簪以及镶金的宝石簪等等千百年来都是古代上层女性热爱的,是中下层女性追求的。白居易诗“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的比喻形象、撩人,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韩愈用碧玉簪这种生活小物件来比喻桂林山水,所以深入人心,传播久远。懂了这些,或者说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才有资格谈桂林山水游,才不会张冠李戴,不会出硬伤、闹笑话,不会被假景观所蒙蔽或诓骗。

 

    【南朝·刘宋】颜延之在独秀峰下读书办公

 

      颜延之(384~456),是当时中国的一流诗人和文学家,和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齐名。公元424年,正值不惑黄金盛年的他,被贬来天高皇帝远的始安郡(桂林)做太守。郁郁不得志的他却发现了桂林山水可居、可坐、可卧、可游的个性,具有和北方山水肃杀可怕显著不同的审美特征。于是,他喜欢到独秀峰下读书办公而不在府衙;于是,他开凿了读书岩,在岩洞口镌刻了“宋颜公读书岩”几个大字,1500多年了还历历在目。摩崖石刻提醒我们,独秀峰得名源于他的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颜延之将中原大地朝廷官员“谋于野”的先秦传统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骚客重视游览山水、吟诵山水的时尚生活带来偏远的桂林,他的生命、心灵、魂魄、精神和一个成熟男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彻底绽放,并永驻桂林。桂林有文字记载的旅游开发历史大概从颜延之开始。请记住,在审美或科学探索领域,从看见到发现,是一个层级的飞跃,而从发现到绽放,又是一个层级的飞跃,如果说前者尚需要借助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后者只需要感悟和推理,即使双目失明,感悟与推理者心中也清如明镜。

 

    【唐】任华在山水间为知己饯行

 

      请阅读任华的一段优美的文字: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於野,霜天如掃,抵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似鐵色,鋭如筆鋒。復有陽江、  桂江,畧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任华生卒年不可考,只知道他和李白(701-762)、杜甫(712-770)同时,之间有诗歌赠答来往,《全唐诗》收了他三首诗。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任职桂林,在桂州刺史李昌巎府中任参佐之职。他在桂林写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是最早以散文形式描写桂林山水的一篇文章,大诗人、翻译家冯至先生(1905-1993)说这篇文章“诚可为写桂林山水文章之冠”。任华的知己朋友宗判官,名袞,从河南滑台来桂林公干,临走的时候,任华邀了几个朋友一起到城外为他饯行,不在家里,不在客栈,不在酒馆,不在长亭,而在山水天地之间,听着淙淙流水,吹着习习清风,看着山峦城池,喝着清香醇酒,满心荡漾,心志悠悠。文章结尾写道,面对如此山水,“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任华是最早用散文记录把朋友聚会设于桂林山水间的诗人,其浪漫情怀至今还在感染着我们。《送宗判官归滑台序》原载《文苑英华》,已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编者如何注释解读,何日寻来一阅,方解心头之欲。

 

    【宋】谭掞在龙隐岩款待亲朋

 

    谭掞(1023-?),广东曲江人,是被贬谪来桂州(桂林)的唐代大诗人张九龄(678-740)的老乡,和王安石(1021-1086)同科进士,和苏轼(1037-1101)是好朋友,是一个“仁者寿”的官员,长期任职两广,在广西时间更长,曾官广西提举常平,负责粮食调剂和农田水利事务,后来任广西转运副使,执掌财赋和督察地方官吏的工作。官职不大不小,但非常重要。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这十年中间,他往返活跃于桂林,遍游了桂林的大小山头,所到之处大都题名记游,留下了许多“到此一游”的记录。从他留下的题名可以知道,他最钟情龙隐岩。除了偕上司、同僚和独自屡次前往流连领略外,每逢亲朋好友来桂,他必定以龙隐岩招待,游山读史,看山观画,品茶吟诗,喝酒聊天,亲自领着游历,当免费导游。他在公元1101年一年时间里到龙隐岩刻了三条题记。这一年,是他即将离开桂林返回故乡的时间,也就表达了他对龙隐岩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这三条石刻题记,一条刻于这一年的寒食节,即清明节前头一天,记载了和上司程节、同僚等五人同游龙隐岩。一条刻于当年阴历十二月中旬,于临别桂林回家乡之日,偕同僚契友十一人作告别游。然而,这一天谭掞并没有马上离开桂林,而是待下来写出了一篇经久不衰的品评龙隐岩的新题记(碑刻位于龙隐岩螺蛳洞口):

 

    天下洞穴,類多幽陰,或遠水,清韻不足。龍隱岩,高而明,虛而有容,複臨深溪,大概似碧落洞;而登覽之富,則過之。建中靖國元年臘廿日譚掞題

 

    全文准确地概括出了龙隐岩不同于桂林诸多岩洞,不同于天下诸多岩洞的特点,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山水鉴赏水平和爱慕龙隐岩的思想情感。在谭掞眼中,天下的名山洞穴,不是幽暗、潮湿、湫隘,就是枯瘦、干瘪、僵硬,只有龙隐岩,才又宽敞、又明亮,而且干燥、清韵有内涵。一褒一贬,不说“奇”“最”二字,却“奇”“最”赞誉尽藏其中;不说“爱恋”之词,却蕴“爱恋之情”于其内。谭公寻求、玩赏山水之美有自己独特的章法。只见他在领略了岩洞内景致之后,迈出洞口,扫视岩前景观:小东江之清流自北缓缓而来,江水清冽,明澈见底,山岩林木,倒映水中,宛如千里之外故乡广东的碧落洞(在英德县南15里)。如果登临山巅,远眺四周景色,那龙隐岩就远远胜过碧落洞啦。人,从来就有偏爱家乡山水,甚至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秉性。谭掞常年在外为官,见多识广,如今即将返乡与亲人团聚,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完全可以说明龙隐岩在他心中不可磨灭。谭掞发现了龙隐岩“高而明,虚而有容,复临深溪”的绝佳环境,是以桂林山水款待亲朋的最突出代表,其发现美的眼光与才华绽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元】吕思诚首创“桂林八景”组诗推介桂林山水

 

    汪森(1653-1726)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完成的广西历代诗词总集《粤西诗载》(卷十四)编入吕思诚(1293-1357)的“桂林八景”组诗,后人将这“八景”称为桂林“老八景”,诗题和排列顺序如下:

 

    堯山冬雪、舜洞秋風、西峰夕照、東渡春瀾、訾洲煙雨、桂嶺晴嵐、青碧上方、棲霞真境

 

    吕思诚是元代饱读诗书、著作丰硕的高官,泰定元年(1324)进士,山西人,至元间(1335-1340)任广西廉访司佥事,巡查州县政事、兵备情况,得以遍游桂林诸多名胜,是现存最早以“桂林八景”组诗的形式推介桂林山水的有影响的元代大诗人。他在广西的几年,正是得意男人身体才情都处于巅峰的时候。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城,都有自己的代表景观,通常称“××八景”、“××十景”,到这些城市旅游,最好的捷径就从这些景观开始,比如“潇湘八景”“西湖十景”“羊城八景”“沪上八景”“关中八景”“燕京八景”“台湾八景”等,除了潇湘、苏杭、羊城,中国许多城市诞生所谓“八景”的时候,都没有同步产生八景组诗,这一点桂林和少数几个城市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前面。吕思诚发现了桂林山水一年四季的组合美,其显赫高位和将山水美景咀嚼于心、渴望表达绽放的创作激情灵感为桂林山水诗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明】徐霞客将科学考察桂林山水推向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徐霞客(1587-1641)考察桂林山水共计51天,始于明崇祯十年闰四月二十日(1637年6月12日),止于同年六月十一日(1637年8月1日)。51天中,在兴安7天,在漓江、阳朔8天,在桂林城区及近郊36天。徐霞客在桂林度过了一个让他不好受的炎热的夏天。

 

    他怎样考察桂林山水呢?他“取图、志以披桂林诸可游者”,就是说,尚未出游之前他有考察方案,他根据地图和地方志书拟出要游览的山川、景观及线路。他所参考的文献资料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权威书籍。他登山必极顶,探洞必穷尽,涉水必访源。

 

    他游遍了桂林城东西南北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山、洞和水,比如东面的七星山、穿山、屏风山、猫儿山、黄金岩、尧山,南面的南溪山、象鼻山,北面的铁峰山、鹦鹉山、叠彩山、虞山,西面的骝马山、隐山、西山、中隐山、清秀山、狮子岩、琴潭,连最高的侯山也攀援了。对这些山的名称、风貌、方位、距离都一一记录,对岩洞、寺观、亭阁等具体景观,则依着考察线路,对先后秩序、上下高低、前后左右都记录得清楚明白,有史料可考的一定两相比对,显示出徐霞客严谨的科学态度。

 

    徐霞客还访问了和山水有关的一些村庄、寺庙,发现碑刻,无不拓取。通读日记后可以知道,徐霞客一般不记花鸟虫鱼和掌故传说,而对山和水的记录十分详尽。

 

    徐霞客游览、考察桂林山水的最大喜悦是圆了他遍游桂林山水的梦,基本完成了事先制定的考察线路,发现了不少新的景点和新鲜事。考察期间,他在桂林书肆意外购得《桂林故胜》(张鸣凤《桂胜 桂故》)、《西事洱》、《百粤风土记》等书,这些书都是既有质量,有非常权威、不易得到的好书。《桂胜桂故》,是明代桂林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旅游者介绍桂林山川景点和文化故实的书,作者张鸣凤是桂林退休官员,其考察、写作与出版,在时任广西巡抚的支持(包括经费)下完成。徐霞客为买到这样的书高兴得很,他用两天时间在驿馆里研读了新购的宝贝,发现了原先不知道的山川,便立即重新拟定考察线路,大大丰富了日记,更有利于对游记的准确记载。日记记载,桂林的老百姓相当配合,对一个外来者的询问都能礼貌回答,他既考察了山水,也接触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徐霞客的另一个喜悦是两度游览了七星岩,彻底踏勘了七星山和七星岩,考察了新发现的山川。从徐霞客游记里,我感觉得到,对桂林山水,徐霞客最喜欢的是七星山和七星岩。徐霞客从东面进入桂林,日记所记的第一座山就是七星山。五月初二日,他用一整天的时间全面考察了七星山的岩洞、寺观、亭阁、轩榭、山峰及周边的灵剑溪、小东江。第二天没有再考察新的景点,而是“追录游记于岩阁”。他要立即核查、回忆、追记考察情况,生怕漏掉、错记了什么。对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就重新踏勘,继续在岩洞、山道和亭台楼阁之间转悠攀援,做重点追录、核查、记游,直到日薄西山、夜幕降临时才回返。两天考察,他没有回城内驿馆居住,吃住都在七星山的寺观里。从阳朔回来,徐霞客在六月初二这天,他又用了一天时间踏勘、考察了七星山和七星岩,以及周边的岩洞,共计15个。在所有桂林山水景观中,只有七星山、七星岩徐霞客进行了重复考察认定。这一天,徐霞客依然没有回到城中驿馆,吃住还是在七星山的是庙里。我以为,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考察桂林七星山七星岩的文字,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桂林编写中学生乡土教材的时候,我曾经将这篇文字编了进去。

    

    然而,徐霞客考察桂林山水也有遗憾和郁闷。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唐宋时期美轮美奂、浩瀚无边的七百亩西湖,令他郁闷的是未能登临城市中心大名鼎鼎的独秀峰。即便如此,徐霞客将桂林山水科学考察推向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清】阮元把山水和官场生活、创作生活、人生追求熔于一炉

 

    阮元(1764-1849)是九马画山的铁杆粉丝,他做两广总督九年,前六年六游漓江,五观画山,留下两首诗和题刻,画山脚下石壁至今可以清晰看到他的诗歌石刻。阮元是清朝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和著名的儒学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在桂林创作了一生中几件相当重要的作品,是他为官、为学和人生追求的反映。这些作品,正史没收,其文集也没收,而完整地留存在桂林摩崖石刻中,这几件至为宝贵的桂林山水诗文书法石刻作品是《三元及第》《清漓石壁图》《观漓江奇峰图卷》《隐山铭》等(《学术界》2013年第12期)。在此简单说说《隐山铭》。

 

    《隐山铭》是一首四言古体诗,是阮元在桂林创作的最重要的诗歌作品,与官场局势紧紧相连,堪称其总督两广时的代表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1900-1986)说,唐宋以后,文人极少写四言古体这种形式的诗歌。阮元在诗歌创作上为什么采取了不随流俗的另类做法呢?这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找答案。请读阮元的《隐山铭》全诗:

 

    元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年所駐之地,每於是日避客,獨往山寺。嘉慶廿四年,元歲五十有六,是日,避客於此山。貫行六洞,竟日始返。竊以為,此一日之隱也。爰作斯銘。揚州阮元

 

    士高能隱,山靜乃壽。浚之主名,辟此奇秀。一山盡空,六洞互透。不鑿自通,雖探莫究。穴無兩來,岩如天覆。虛腹開潭,垂乳滴溜。寒澈鏡奩,響傳壺漏。引月入峽,吸雲穿竇。磴曲風摶,泉清石漱。仰壁藤垂,摩崖苔繡。蓮憶古香,桂疑秋瘦。招隱岩前,朝陽洞右。涼堂北開,高亭東構。獨出春城,靜觀清晝。曉嵐入懷,夕陽滿袖。一日小隱,千年古岫。何人能複,西湖之舊。

 

    诗歌写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是阮元任两广总督的第三个年头,他自广东抵桂林督察广西军务。诗前小序于不经意间透露出他自我警醒的“一日之隐”已经实行多年,饱含着他为官为人的诸多挣扎浮沉。他十分痛恨当时益盛的官场腐败之风,极其厌恶吹牛拍马、请客送礼、买官卖官。这年的农历正月廿日,是他56岁生日。那天,他抛弃家人随从,悄悄远离官府、私宅,只身一人迈步城西郊外,独处隐山,躲避客人求拜,日暮方归。在隐山,他两袖清风,登山远眺;他穿越六洞,探究往事;他背诵前贤诗作,涵泳经典。经过缜密的思索,创作了他在广西最重要、最著名的一首桂林山水诗《隐山铭》,并书写出来,请人勒石于隐山北牖洞口。字迹今日还清晰可辨。《隐山铭》既写了隐山的气质、特点、风貌、方位、来历,言辞中饱含着诗人成熟鼎盛之年乐山乐水,适时游冶的生活追求和休闲吟诗之风尚,其心灵深处,明显潜藏着、向往着独处、慎独,乃至归隐、避世、出世的思想意念,能勾起人的诸多遐想;也反映出阮元对当时官场逢迎吹拍恶习的痛恨;还反映了他钟情山水,沉迷典籍,不受拘束,追求自由,喜欢用典的诗歌创作风格和重碑刻书法传之久远的艺术趣味,洞照出他总督两广期间的为官之道、为学之风和人格品行。将游山玩水和官场生活、创作生活、人生追求联系如此紧密,在桂林历史文化名人中没有谁超过阮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