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朔朗梓古民居

标签:
桂林阳朔朗梓古民居乡村旅游 |
分类: 游心 |
走进阳朔朗梓古民居
邓祝仁 撰文
http://s5/mw690/001A6cyJzy7cDKeOC4Q14&690
网络资料图
朗梓,这是一处绝对值得你去的地方。然而,眼下,来阳朔的旅游者绝大多数人还不知晓。
http://s15/mw690/001A6cyJzy7cDNqrjYi4e&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14/mw690/001A6cyJzy7cDNqZFKZ5d&690
网络资料图
这里有阳朔最有代表性的清代古民居群,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当代的生活味,而不同于中国当下许多没有人气、只有霉味的古村落、古民居。
http://s10/mw690/001A6cyJzy7cDKLnZSp59&690
http://s10/mw690/001A6cyJzy7cDKOD70509&690
阳朔弘勤文化研究会会长
覃悦祥先生致开幕词
http://s6/mw690/001A6cyJzy7cDJZGSEd35&690
2017年7月11日,由阳朔弘勤文化研究会牵头举办的“阳朔首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论坛:论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就在朗梓覃家大院开幕。
时断时续的中到大雨并不能阻止与会者的热情,来自广西区内外的三百多名嘉宾,穿着雨衣,整齐入坐,就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心得,集思广益,启发良多,会议圆满成功,取得了预期效果。
桂林市电视台和阳朔电视台对论坛的成功举办作了报道。论坛从筹办,到开会,到结束,全部自筹资金,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完全是农民自愿的行动,桂林台报道时打出字幕——“阳朔:农民自发组织乡村旅游论坛……”。
这犹如一股清新的洁净空气注入了当今金钱至上,轻忽文化的龌蹉环境,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难能可贵,实属不易。套一句时髦的话——阳朔朗梓人已得风气之先,正在实践“全域旅游”——“时时讲旅游、处处有旅游、人人干旅游、行行加旅游、全民享旅游。”
http://s11/mw690/001A6cyJzy7cDL4FOrg3a&690
朗梓村是阳朔县高田乡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距离乡镇约4公里、县城14公里,水泥路、柏油路直通村内,小车、摩托、电单车可以直达,沿途有交通图标指示,安全便捷。
http://s4/mw690/001A6cyJzy7cDLcd3Tda3&690
朗梓古民居
http://s11/mw690/001A6cyJzy7cDLd3JNw4a&690
朗梓古民居
http://s11/mw690/001A6cyJzy7cDLhmu2S6a&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2/mw690/001A6cyJzy7cDLhVGs9a1&690
网络资料图
村子里保存有60多间清初以来建成的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古民居,为阳朔最大的古建筑群,以同治年间落成的瑞枝宗祠为代表,村民说最早的一间古宅子建于顺治年间,距今有350多年历史了。
http://s7/mw690/001A6cyJzy7cDLyNSKy96&690
朗梓古民居 瑞枝公祠
http://s4/mw690/001A6cyJzy7cDLAPNBN73&690
朗梓古民居 瑞枝公祠
朗梓古民居的建设几乎与徽派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同步,总体透露出徽派风格,置身朗梓村寨古民居群,仿佛徜徉流连在徽州的古建筑中。
http://s9/mw690/001A6cyJzy7cDLNYL7Wb8&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7/mw690/001A6cyJzy7cDLOzV1s26&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3/mw690/001A6cyJzy7cDLPpqxkc2&690
网络资料图
牌坊、祠宇、民居为徽派建筑“三绝”,朗梓村一样不缺。
青砖、杉木、料石是徽派建筑材料的主角,朗梓村一样不缺。
以木料为构架支撑建筑,粗壮圆硕的油杉梁柱,立在圆润厚实的石墩上,宽阔平滑的板材门扉,精细的窗格窗花,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雕饰,徽派建筑所有的特点,郎梓村一样不缺。
房屋坐北朝南,以砖、石、三合土砌墙,成为天然屏障,宅子以堂屋为中心,厢房、回廊、天井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徽派建筑的格局,郎梓村一样不缺。
马头墙、小青瓦、高飞檐,徽派建筑雄伟漂亮的外观,朗梓村一样不缺。
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山清水秀,生活方便,徽派建筑的选址原则,朗梓村也照样继承效法。
徽派学者赵吉士在其专著《寄园寄所寄》说“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朗梓村也是如此,全部姓覃。
我惊诧朗梓人何以不失时机地得徽派风气之先,那么及时地将徽派建筑的精髓全盘拿来这穷乡僻壤的广西山村。
http://s8/mw690/001A6cyJzy7cDM7FzyTe7&690
覃晓明/摄
http://s8/mw690/001A6cyJzy7cDMjf4hhb7&690
http://s15/mw690/001A6cyJzy7cDMaLqMu0e&690
覃晓明/摄
http://s4/mw690/001A6cyJzy7cDMgO4lZ93&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7/mw690/001A6cyJzy7cDMmjvFA16&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16/mw690/001A6cyJzy7cDMhrmdp8f&690
网络资料图
然而,朗梓古民居并非全部模仿,朗梓人有自己的独创。
徽派建筑在徽州、金华等地流行、繁衍,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白墙、青黛,对此,朗梓古民居没有依样画瓢。
朗梓古民居的墙面并非清一色的白而黛,反而是或黄或灰,顶多青砖本色,年代久了,如果长满青苔,并不清理,完全由之。
墙体大都以片石、卵石、三合土、纸筋灰替代,虽然不那么耐看,但不怕雨淋,尤其耐用。
同时,朗梓古民居也迥异于桂北县乡比如全州、资源一带较为原始、简陋而粗俗的民居。
为什么?我猜想,兴许是阳朔这地方雨水太多、太强、太长的缘故吧,纯白怎么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冲刷呢!
朗梓村古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是高矮相近,间间相连,结构近似,自成系统,没有鹤立鸡群、力压各方的显赫者,充其量不过大小不一而已。
最高的建筑是一座炮楼,辟有枪眼和瞭望孔,可俯瞰全村及进村道路,是阳朔县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古代军事建筑。
http://s10/mw690/001A6cyJzy7cDMDRc5bf9&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8/mw690/001A6cyJzy7cDMFWSlp87&690
覃晓明/摄
http://s2/mw690/001A6cyJzy7cDMJeevT11&690
http://s5/mw690/001A6cyJzy7cDMKNiKwa4&690
覃晓明/摄
http://s1/mw690/001A6cyJzy7cDMMFnVeb0&690
http://s14/mw690/001A6cyJzy7cDMOkTDLbd&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2/mw690/001A6cyJzy7cDMOVp97b1&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11/mw690/001A6cyJzy7cDMQvNWO0a&690
网络资料图
朗梓村是壮族覃姓村落,族谱记载,元祖覃正遥为李自成起义军战将,南撤后定居于此。朗梓村史馆的资料说古民居的创立源于此人。
村子原名榄子村,因村旁长着三株茂盛的榄子树得名。到了光绪三年,该村进士覃孟榕将榄子改名为“朗梓”,取明亮村子,造福后代之意,沿用至今。
村史馆资料还介绍,朗梓古村落素有刻苦读书,发达行善,光宗耀祖家风,先后出过四位进士,有“覃氏一堂四进士”之说。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派建筑创始人的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到朗梓人心底,而历代前贤的敢于吸收新事物,得风气之先以改革村落的气质已经融入到了一代又一代朗梓人的血液中。
http://s3/mw690/001A6cyJzy7cDNe4rzs62&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8/mw690/001A6cyJzy7cDNg0VwP77&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4/mw690/001A6cyJzy7cDNgF1Kj93&690
网络资料图
http://s14/mw690/001A6cyJzy7cDNhlvMV5d&690
网络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