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了王小波和他的《沉默的大多数》

(2017-04-11 20:01:21)
标签:

王小波

莎士比亚

沉默的大多数

逝世20周年

分类: 文心

想起了王小波和他的《沉默的大多数》

 

——仅以此小文纪念小波逝世20周年

 

邓祝仁  

http://s12/mw690/001A6cyJzy7adQpHhuXbb&690
小波在莎士比亚故居前(资料图)

http://s11/mw690/001A6cyJzy7adQpeTJ8aa&690

http://s12/mw690/001A6cyJzy7adQqXfwTbb&690

http://s6/mw690/001A6cyJzy7adQHWgTz55&690


    20年前,即1997年的今天(411),王小波在他人生最佳的时期猝然离世。当年底买到了他最全的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李银河在《前言》中引述了王小波临终前给友人的一段话(见画线部分),这段话当年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如今读来依然耐人寻味。引起我注意的除了这段话的深广、深刻与深奥,以至于我不一定得其要领之外,还有四个关键词:“颠覆”“开始说话”“一刀两断”“自由派”,如此绝决,如此宣泄,如此声明,如此旗帜鲜明!我坦陈,当年我达不到小波的境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后来我才慢慢品味出小波的含义。这就不难怪专门搞小说的他何以没有加入某作协,何以其作品虽然获过大奖,却始终难以进入大学讲堂和某些名学者的当代主流的文学史著作了。


http://s5/mw690/001A6cyJzy7adQEQ4YY74&690

http://s11/mw690/001A6cyJzy7adQDHb2q9a&690

   

    小波属于我们这一代人,除开上面所言“自由”这一点外,他身上还有几个符号体现在他的文章里:一个是“老三届”,他属于年纪最小的那一届,即老初一,照出生年月推算,大概1965年秋进入初中,正规学习不到一年,文革爆发。一个是符号是“知青”,知青身上有的他都有,他当然理解知青的遭遇,他下农村还不到17周岁。一个符号是“民办教师”,那年月,很多知青都当过民办教师,农村教育的状况他应该熟悉。还有一个符号是“1978”,他是高考恢复第二年考进大学的,我有好几个像他这样经历的同窗。这些经历拉近了他和我的距离,虽然我比他虚长好几岁,而文章没有他写的漂亮,识见没有他那么深刻独到,书没有他读得多,路也没有他走得那么远。



http://s1/mw690/001A6cyJzy7adRbBfmod0&690

    喜欢小波在莎士比亚故居前的那张留影,随意、率真,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时尚元素。还因为,那个小镇是令我神往的圣地,读书时曾特别关注莎翁和他的小镇,每每有事就会自然想起,总想去凭吊凭吊而不成。说起来似乎还有点小缘分。1986年夏天,我在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为一个旅游研讨会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莎士比亚故居,希望所在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产品能够效法,别那么在意高楼和汽车,如此书生气,当权者谁理你呢。30年过去了,恍如隔世,也如同昨日。2017-04-11 20:00


http://s16/mw690/001A6cyJzy7adRktN7h7f&690

http://s2/mw690/001A6cyJzy7adRlakohd1&690

http://s2/mw690/001A6cyJzy7adRlWQaR9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