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最美赏月地”——桂林象鼻山

标签:
中秋赏月桂林象鼻山象山水月蓟北处士 |
分类: 艺心 |
http://s10/mw690/001A6cyJzy7wSPdMgOdd9&690
http://s12/mw690/001A6cyJgy6LPJGQHHlcb&690
http://s10/mw690/001A6cyJgy6LPJHcXsBc9&690(三图均为网络资料)
日前朋友发来微信,说央视搞网络投票,评选中秋之夜“最美赏月地”,在所列出的全国25个最佳赏月佳境中,桂林象鼻山名列前茅。今日(9月6日)《桂林晚报》报道称:央视今晨发布评选消息,象鼻山居于领先地位。文章说,象鼻山因为知名度、美誉度都高。……
为什么中秋最美赏月地是桂林象鼻山?且容我做些诠释。象鼻山不仅知名度、美誉度高,更重要的是做为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永久的魅力,为别地所不可比拟。这里有山,可登高揽月;这里有水,可水中捞月;这里,地势开阔,有陆地有洲渚,中老年人和孩子可以凭栏望月,年轻人可以在爱情岛上潇洒浪漫;这里历史悠久,有千年古诗作伴,发思古之幽情。一句话,这里环境舒适,安乐安逸,适合所有人群。且引一首千年古诗作证并奉献各位:
和水月洞韵
[宋]蓟北处士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这是中国古代吟诵“象山水月”景观最著名的一首诗。蓟北,今河北东北部,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蓟北处士,生平不详。小诗摩崖水月洞,和谁的韵,也不详。洞在象鼻山,位于阳江汇入漓江的接合部。伸入漓江中吸水的“象鼻”和站立江中的两条“前腿”之间,构成了一个硕大的圆形石灰石岩洞,洞口南北通透,下端连接漓江水面,仿佛明月浮水,随着水位起落,月圆月缺,变化莫测。前贤宋范成大、明张鸣凤、徐霞客对象鼻山水月洞均有妙文描写。
诗的主要意象是“月”的倒影,字面好懂,却充满禅机。首二句“明月”,前者指洞映水底,静影沉璧,空间何其大;后者既实指水月洞,也指天上月的倒影,水上月浮,夜景何其美;然而,满月残月,清流激流,却难以悟出。三四两句,先写漓水穿洞,不舍昼夜,水月洞及其倒影不会随波逐流;最后写天上明月及其倒影消失,柔情漓水依然穿流不息。“水流月不去”,这是为何?该去不去,情何以堪?“月走水还流”,该走则走,于水何伤?抑或失去已经失去,何必再留恋?“水还流”,流向哪里?流到何时?昨天明天?也在悟与非悟之间。禅啊,是什么?我不可说,也无法授。说什么呢?由他去吧。该去则去,该流则流,不悲叹昔日,不缠绵眼前,不憧憬将来;一旦悟通,何来忧愁。山还是山,月还是月,流还是流。
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在论及中国古代山水诗派诸名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品评诗的真谛。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
这首《和水月洞韵》,看似写流水、明月、岩洞,言语直白,可语境是倒影,含义深远,极富禅机妙趣。作者一文不名,未必没有才华,诗文难免哀怨与无奈,却丝毫无损于其千古流传,在漓江风景诗中特别突出。诸位想想,在赏月中把盏临风,喝酒吟诗,不是很儒雅、很浪漫、很惬意么?
(《桂林晚报》2019年9月7日第8版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