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最优秀的桂林漓江倒影诗

(2014-01-11 12:10:28)
标签:

桂林漓江

倒影

山水诗

分类: 艺心

古人最优秀的桂林漓江倒影诗

                                  

                                                  邓祝仁

 

漓江倒影诗,属于山水诗,表现山水风景之美是这类诗歌的主要目的。“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其本来面目”(台湾当代学者吕晓琪)。

判定优秀的山水诗通常遵循三个标准:其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苏轼),能精确描绘出山水风景的独特韵味;其二,“言有尽而意无穷”(南宋·严沧浪),语言清新明快,隽永耐嚼;其三,“独以神韵为宗”(清初·王士祯),不局限于摹拟融入人生体验,意境恬淡高远。

吟诗休闲,宁静致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在成为今天有品位人士的生活与时尚。前人给我们留下了5000余首桂林山水诗,漓江风景诗是其核心,当中不乏优秀之作,在中国山水诗中独树一帜,不可或缺,值得玩味。而倒影,是漓江风景奇观的主角,是区别于天下山水景观的典型标志。欣赏漓江,从倒影开始,以倒影作结,虽然金秋十月是欣赏漓江倒影的最佳季节,但其他时段,也可以碰到,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本文介绍的三首小诗,就在上述意义上展开。

首先,请吟味宋人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蓟北,今河北东北部,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蓟北处士,生平不详。小诗摩崖水月洞,和谁的韵,也不详。洞在象鼻山,位于阳江汇入漓江的接合部。伸入漓江中吸水的“象鼻”和站立江中的两条“前腿”之间,构成了一个硕大的圆形石灰石岩洞,洞口南北通透,下端连接漓江水面,仿佛明月浮水,随着水位起落,月圆月缺,变化莫测。前贤宋范成大、明张鸣凤、徐霞客对象鼻山水月洞均有妙文描写。

诗的主要意象是倒影,字面好懂,却充满禅机。首二句“明月”,前者指洞映水底,静影沉璧,空间何其大;后者既实指水月洞,也指天上月的倒影,水上月浮,夜景何其美;然而,满月残月,清流激流,却难以悟出。三四两句,先写漓水穿洞,不舍昼夜,水月洞及其倒影不会随波逐流;最后写天上明月及其倒影消失,柔情漓水依然穿流不息。“水流月不去”,这是为何?该去不去,情何以堪?“月走水还流”,该走则走,于水何伤?抑或失去已经失去,何必再留恋?“水还流”,流向哪里?流到何时?昨天明天?也在悟与非悟之间。禅啊,是什么?我不可说,也无法授。说什么呢?由他去吧。该去则去,该流则流,不悲叹昔日,不缠绵眼前,不憧憬将来;一旦悟通,何来忧愁。山还是山,月还是月,流还是流。

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在论及中国古代山水诗派诸名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品评诗的真谛。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

这首《和水月洞韵》,看似写流水、明月、岩洞,言语直白,可语境是倒影,含义深远,极富禅机妙趣。作者一文不名,未必没有才华,诗文难免哀怨与无奈,却丝毫无损于其千古流传,在漓江风景诗中特别突出。

 

再请吟味明代诗人俞安期的《初出漓江》:

 

桂楫轻舟下粤关,

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

枕底涛声枕上山。

 

这也是一首描写漓江倒影的诗,描写角度另辟蹊径,它写水、写山,还写船。本来船行过处,倒影全无,应当忌讳,可诗人的笔锋没有停顿在倒影上,而伸进了人的情感心底。诗歌闪耀出诗人初游漓江时的欣喜、新奇之情,毫无哀怨情绪,境界全然有别于蓟北处士:连绵起伏,重岩叠嶂的万点桂山,倒映在清澈见底、纯洁柔情的漓水中,成了躺卧轻舟中诗人舒适的枕头,看似夸张,却逼真贴切,有李白浪漫之妙。诗人情不自已,以亲身体验,力排众议,反问世间各种流言偏见。“枕底涛声枕上山”自然就成了桂林山水诗的名句。

俞安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游历五岳与湘桂名山大川,布衣终身,迄今没有发现他在广西为官的材料。《粤西诗载》收录了他81首诗,以桂林山水入诗者达50首,是该书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抵桂,与桂林退休官员、诗人张鸣凤结伴出行,游遍桂林山山水水,宴饷酬唱,以山水入诗,竞相唱和。这首《初出漓江》表达了诗人首次乘船游览漓江的真实感受。

 

再请吟味清代诗人袁枚的《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江者,灵渠也。兴安是灵渠和漓江源头所在地,向为旅游者神往。袁枚这首诗和俞安期一样,以流水、青山、游船入诗,风格却是另一番境界。水清、水洁、水静方有倒影之景之境之奇之幻;心闲、心静、心雅方可品出倒影之美之味之魅之昧;而只有置身漓江,乐山乐水,忘我纵情,方能融入倒影佳境,留下山水杰作。凡夫俗子、忙于江湖,是无法企及漓江倒影妙处的。主张“性灵”的袁枚深得漓江倒影三昧,故能清水青山,反复叠唱,一唱三叹,神采飞扬,倾心漓江倒影,意象落在倒影,却不着一字,水、心、情三者俱凝于笔端,微言大义,不着一丝痕迹,不知晓袁枚与桂林的人生故事岂可理解他对桂林、对漓江、对桂林山水无尽的感激深情与拳拳厚爱。袁枚能给后人留下如此诗作经典绝非偶然。

袁枚(公元1716-1797年),清代诗文大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活了83岁。乾隆四年(1739)进士,可溯于桂。三年前,即乾隆元年(1736),21岁的袁枚,曾来桂林,探望在广西巡抚金鉷幕僚的叔叔袁鸿,以求出路,住了三个多月,得以结识金巡抚,当场命题,做《铜鼓赋》一篇,得金鉷赏识器重,获赠盘缠,被推荐赴京应试,而誉满京都,从此发达。袁枚把此次桂林之行视为“千秋见伟人”,把桂林看成他的福地,把他的人生转折归于桂林的人杰地灵和山水潜移默化的陶冶,终其一生,他都魂系桂林。然而,当时的袁枚,年少气盛,志在功名,“不省山水之乐”,只留下了寥寥几首“游未尽其奇,诗未殚其妙”的桂林山水诗。

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九刚过,70岁的袁枚来“重看桂林秋”了。时隔50年,他为什么还要重返桂林?他说他是专程冲着山水而来,是为了寻梦还愿而来。这一次,他恶补了50年前的遗憾,创下了一天一气呵成创作9首漓江风景诗的奇迹。这一次,他不仅遍游桂林山水,还勤奋写诗著文,抒发情感。他说:“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这一次,他诗文并举,留下了38首桂林山水诗和若干篇散文。他的贵人金鉷巡抚广西九年,多有政绩。袁枚向老百姓打听其事,“粤人竟无知者”,他未免遗憾怆然。后来,在游览城南外南溪山刘仙庵时遇到恒远和尚,这和尚竟能把金鉷在广西的政绩说得头头是道。袁枚高兴非常,当即赠诗一首。袁枚的确是做到了潜心、倾心、陶醉于桂林山水美的创作的。他的诗文堪称经典,佳句颇多,流传至今。上面所引的“倒影”一诗,就构思写就于袁枚乘船从桂林溯漓江经兴安回家乡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水途之中,表现了他这趟游历桂林的轻松快乐之情,是倾其一生历练和对山水理解的凝练之作,而“船在青山顶上行”不成为不可多得的诗中佳句那才怪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