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凌云寺的对联 很值得一读
(2014-12-16 21:31:25)
标签:
凌云寺对联启迪 |
分类: 觉醒之路 |
[原创]凌云寺的对联很值得一读
凌云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建于唐代的古刹。位于四川乐山市凌云山栖霞峰上,在唐代时就成为佛教的圣地,有“上朝峨嵋,下朝凌云”之说。
凌云寺所以有名,主要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崖上凿造的一尊名扬中外、高71米的弥勒佛坐像,也就是乐山大佛。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凌云寺所以有名,还因为在其天王殿上有一副非常出名、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是,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下联是,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天王殿中都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并在弥勒佛像两旁挂有对联。流传较广的对联,大多数都是抓住弥勒佛像的身体特征——大肚能“容”与开口便“笑”,这一“容”一“笑”的。流传较广的,是北京潭柘寺的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些对联都是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我以为,作为大慈大悲、超度众生出苦海的弥勒佛,可以容天下难容之事,但不可以笑世间可笑之人的。
凌云寺的这付对联独树一帜,它模拟弥勒佛的自嘲,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他人总有高有低”,而没有笑世间可笑之人。读到这里情不自禁地为古代文人的机智而喝彩。
这付对联,一连用了九个“笑”字,九个“观”字,上下联的一“笑”一“观”,对应工整、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琅琅上口,又透出一种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清醒。
“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他人总有高有低”这两句话直击了常人的要害;讽喻世人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傲视一切;善意地劝告修行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识,众生的平等。细品发人深思,对世人有十分的教益。
每一位游人,每一位修行者,站在弥勒佛像前读着这付对联,一定都会想,这付对联是什么意思?一定都会反思自己,对自己有什么启迪?每个人都一定会因机缘与生命经历的不同,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读了凌云寺的对联,进一步认识到,真的,自己原来是无知无识的;自己原来是缺少平等心的。
一,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1 现世有许多人,读了几本经文,听了几次开示,便自以为“佛法难闻今已闻了”,就认为自己有智慧了。
殊不知佛法是“知难行易”,“知”,真的是太难了。
世尊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恐惧、烦恼、痛苦,只因不识自己。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宇宙和人生的事实真相。“行”,实在只是一念之间,一念觉,即身成佛。
因为,我们只能理解我们视角下的东西,而佛法所揭示的背景要比我们认知的背景要大,因此我们很难理解比我们大的东西,一旦比我们大了,我们实际就在境里面了,就像鱼儿不知道水,人不知道空气一样……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在极大的程度上都是来自于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判断,因此要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生命,认识生和死,是很不容易的。
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真的听到佛法了吗?真正知道佛法了吗?自己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生命,认识生和死了吗?如果自己真正闻到佛法了,那么为什么自己还有恐惧、烦恼、痛苦呢?一定是你知道得不透彻,是一知半解。果然知道透彻了、明了了,哪里还会有恐惧、烦恼、痛苦呢?
原来,我们自己在根底里对佛法只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
2 现世有许多人,读了几年大学,当了几天官或当了一个老板,就认为自己有知识,比其他人都知道得多了。
殊不知,“生命有限,知识无穷”,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很难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
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智商有多高,无论你多么勤奋,即使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自己把已有知识都掌握了。
自己和其他人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而不知道别人所知道的。
原来,我们自己在根底里对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呢?
二,自己原来缺少平等心。
1 现世有许多人,总是以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去评断他的价值高低,依一个人的出身、相貌、职业、学历、职务、地位、财富等为他们贴上种种的标签,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2 现世有许多人,或因为自己有了权,有了钱,或因为有了一个什么专家的身份,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决策权,便以为自己是高尚的、先进的、高人一等的,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用高高在上和鄙夷的眼光看着被定义为粗俗和低俗的芸芸众生。
殊不知,这离佛法和佛性又何其远也。佛陀说: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徳相。说的是,每个人都是智慧俱足的,都是平等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在表面上都有着很多的差异----家庭、身体、相貌、健康、职业、学历、职务、地位、财富等都不同,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它们都不是我们的本质。
每个人外在的东西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并无分别-------都是宇宙间最神奇、最伟大的、无形的、永恒的、完美的生命;每一个人都俱足佛性,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智愚、貴贱、优劣的分别。
3 很多修行人天天都念着佛语"众生是佛",但总是看到别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毛病或缺点。总是把自己看作救世主,把别人看成是需要度的、需被拯救的人。
若释迦有知,一定会生气地说,"法师、活佛、上师、行者啊,你到底是不是佛的真弟子呢?""你说你信我,为何你不听我成佛树下的第一句?你为何不信人人都有智慧呢?" "为什么你总是把当事人当傻子,只有自己是智慧具足的",你真的"活出"你的信仰了吗?
每个人都走在生命进化的路上,只是每个人处在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已,一切都根据计划进行着。就好像上学,很多人在上小学,还有许多人在上中学,有不少人在上大学。每个人一点也超越不了他此刻所处阶段的样子,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只是不同时刻的自己。
无论别人处在进化道路上的什么阶段,达到怎样的境界,不论是在毛毛虫阶段,还是在成蛹阶段,或是在蝴蝶阶段,都应该让他们自己成长才是。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有智慧,解决问题的必须是当事人,那么你为什么在生活中多少次别人有了问题,你偏偏上去建议?说教?去解决"别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呢?你是不是过于着急?
其实,我们要做的事很简单:不说教,只是做自己,活出自己来。让别人自由地去做他们自己不是很好吗?
我们谁也救不了,我们只能救自己。我们的唯一使命,就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那些总是急着要帮助别人或者救别人的人,其实是自己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因为自己内在需要被拯救-------只有真正的觉醒的人才能视众生为平等!
原来,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觉醒。一旦真正的觉醒了,怎么还会观他人总有高有低,眼里还会有要度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