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习困境,学校和社会存在“真空”地带

(2023-05-10 08:33:23)
标签:

时评

教育

财经

文化

时尚

分类: 教育文化

实习困境,学校和社会存在真空地带

严循东  2023510

和正职员工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休息4天,平均一周工作时间达48小时。但两年平均下来,月工资不到1500元。已从广东某职业学院毕业的李达(化名),以与学校存在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为由,将学校告上了法庭。他认为,实习工作与其所学的商务管理专业无关,两年的学费白花了

这种困惑,是很多实习生的亲身感触。除了实习内容与专业不相匹配,很多实习生还面临劳动强度大、收入待遇低、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有的职业学校提出不去实习没有毕业证,但对于实习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管理与照顾。

实习经历是踏入社会的重要职业体验。在校园招聘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实习经历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实习成为毕业生从学生过渡为社会人过程的刚需。可是,从现实反馈来看,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真空地带,学生也常常陷于实习困境。

具体而言,不同类型的学生,面临的实习困境各不相同。在一些本科院校,学校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培养方案提出了实习要求,但很多时候,是学生出于增强求职竞争力的需要而主动实习,而学校在考察时往往不重视、不严格,缺乏推动学生实习高质量开展的动力。学生因为实习缺乏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也常常陷入孤立无助的局面。

而在一些职业院校,学校指定实习单位派遣学生前往实习成为标配。看起来,学生不再需要为找实习大费周章,但是,实习岗位、实习内容与专业不相匹配的问题,成为学生新的困扰。一些职校组织的学习只是让学生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本领。学生从实习中得不到收获,也会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失去兴趣。

在定义学生实习时,不能将其视为教学过程的简单延续,但也不能等同于一份正式工作。只有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补齐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保障空白,才能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习体验,真正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习不是课堂教学,学校不宜套用课堂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实习。比如,课堂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追求公平、一致,一份作业、一套试卷采取统一的评分标准。但是,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则要包容差异、兼顾多元选择。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有的可能到企业实习,有的可能到公益组织实习,还有的可能获得在政府部门实习的机会,他们的实习收获无疑各有不同。学校要加强对实习单位的跟踪,当好学生的娘家人,而不必一刀切地对学生的实习选择设过多限制。

此外,实习生处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地带,难免面临权利保障的空白,需要法律法规加以兜底。比如,对于实习生的法律身份,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用人单位招聘实习生,固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兼顾企业运营成本,但对实习生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报酬权利等等保障都不可或缺。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用实习生时,只看到因此产生的成本,却忽视实习生创造的额外效益。其实,实习生给用人单位带来的不仅有年轻劳动力,更有无形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有远见的用人单位,不仅能从实习生中寻找储备人才,也让实习生成为播撒价值观的种子。

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学生也会给实习单位打分,并通过各种渠道分享信息。那些待遇好、保障完善的实习单位,受到更多学生的追捧,其社会声誉和人才竞争力自然能够实现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