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重九会郡楼》赏析
(2023-01-17 07:36:04)
标签:
时评文化历史情感娱乐 |
分类: 教育文化 |
米芾《重九会郡楼》赏析
严循东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于崇宁三年(1104年)七月,接到封授无为知军文告。米芾到任后,无为而治,善察民怨,与民无扰,受到百姓的拥戴。
米芾知无为军近三年,曾主持修建了南门的城门楼九华楼、东门的城门楼明远楼,亲自题写匾额。至重九日,与宾客登楼赏景,并赋诗《重九会郡楼》,诗曰: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叶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题目中的“重九”,即重阳,九月初九;会,是会聚;郡楼,即城楼,宋代“郡”是低于州的行政区划,当时的“军”如果领县的话,也相当于“郡”,所以这里用了“郡楼”。
首联是写眼前之景。重九日,古人有登高临远、饮酒赏菊、佩带茱萸的风俗。“九秋天”,指的是秋天重九之日;“红茱”,茱萸,结果实呈红色,此处与花叶之黄,秋高之蓝相映衬,呈现了红、黄、蓝三原色的叠加效果。估计他们登临了南门九华楼,更容易看到远山近水。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和友人一起,远看青山明媚,近观绿水绕城,眼前是黄叶满树,茱萸结果,帆船往来,络绎不绝,大家心情应该是很舒畅的。这两句,动静相衬,远近结合,境界开阔,色泽明丽,奠定了明快喜悦的感情基调。
颔联是明会友之状。此番会友很不一般,诗中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千里结言”,语出南朝范晔《后汉书·范式》:“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审”是“确定”的意思。这里有一个故事。范式和汝南张邵是好朋友,赶考回乡时,范式对张邵说:“两年后我要去你家拜望尊亲,见你和孩子们。”二人商定了日期。临近相约之日,张邵请母亲准备设宴迎接好朋友范式,他母亲说:“你们离别二年了,与那么远的朋友相约的话怎么能当真呢?”张邵说:“范式是信士,非常讲信义,他一定不会违约。”那一天,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另一个典故是“群贤毕至”,语出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那是一个春天踏青的日子,三月初三,上巳节,去水边洗濯修禊,修禊,除灾祈福的意思。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引这两个典故,说明郡楼聚会的友人不同寻常。那么参加聚会的友人到底是谁呢?米芾引用这两个典故,至少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来了远方相约的朋友,二是来了志趣相投的名士。“宁有后”,是“宁可相信后来还有这样的人”的意思,这次相约不就是“千里结言”吗?“猥居前”,是“辱没群贤让我位于前面”之意,“猥”,谦词,有让人受辱的意思;作者身为东道,理应主持聚会。登楼赏景,有朋远来,名士聚会,居前主持,自然十分高兴,亦颇为自得。
颈联是发胸中之志。这一联顺势一转,引了两个人物自比,杜郎,指杜牧;谢守,指谢灵运。杜牧在洛阳任职期间,十分清闲,得以四处游历,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南朝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酷爱山水,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作者羡慕这两个人的才华风流,引以自况,表达的是自己的胸襟气度。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今天也像杜牧一样是个闲官,多么愿意像谢灵运一样在自然山水中绽放才情、流传后世啊!关于闲官,不一定无所作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一首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词写的就是治平之世,民安官闲。米芾以闲客自居,多少流露出无为而治、官清民安之意。另外,他在任上,主持修建这样地标建筑的城楼,自然也体现了他的政绩。
尾联是抒老来之情。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秋英”即“秋花”,此处应当是菊花;“把”,把玩,欣赏,此处有“暗自欣赏”的意思;“缘底事”即“缘何事”;“向诗偏”,是不爱书法,更爱诗了吗?当然不是,应该是淡泊了做官的趣味,偏向于诗书了。两句意思是:暗自欣赏着秋菊到底因为什么呢?我在年老之时的志趣已经不是做官,更倾向于填词吟诗了。很明显,崇尚自然、归隐山水更符合米芾的性格,他的诗和书,也更多是吟唱山水田园、表达急流勇退、抒发自由旷达的情怀了。
纵观全诗,描绘了大美无为的景象,表达了登高会友的喜悦,抒发了热爱自然的胸襟,暗含了官清民安的业绩,感情明快,韵律和谐。米芾知无为军近三年,治有清声,品有高格,书有墨宝,事有逸闻,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诚如此诗,便值得我们品味再三,击节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