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读懂《道德经》?关键是正确认识“道”

(2022-12-06 11:16:46)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佛学

星座

分类: 伦理探讨

如何读懂《道德经》?关键是正确认识

严循东  2022127

正如所有的经典一样,《道德经》吸引了无数人进行解读和学习,其中不乏王弼、朱熹、苏轼这样的大家,但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解读又各自不同。这么多版本的解读,孰对孰错?我们历来对《道德经》的解读,又有哪些是误读?

1是什么?

就通行版本而言,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第一句话的理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通行的理解是:道如何可以言说,那它就是一般的道,非恒久之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命名,那它就是一般的名,非恒久之名。

这样的理解从魏晋王弼开始,一直沿用至今。但这句话也还有另一种解释——

道是可以遵循的,但我们要认识到,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非恒定不变;名是可以用文字命名的,但我们同样要认识到,名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如何理解?比如说,古人讲外圆内方就是讲做人外表可以圆滑,但内心一定要坚持原则,古人又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是说做人要顺势而为,不能太刻板。这两句话有矛盾吗?

乍一看,确实有。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见风使舵,可不自相矛盾吗?实则不然。这就是道的变化之奥妙。

为何不矛盾?我们把这两种处世态度放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在面对恶时,要坚持原则;在面对变时,要顺应形势,这就是外圆内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变化之处,也是道的变化之处。

可见,我们如果只表面上理解了这两句话,自然可以作为为人处世的指导,但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辩证地理解,特别是它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就无法正确理解的含义,更谈不上对人生的指导了。

2、如何理解

名也一样。

从字面上理解,名就是名字,也可作动词,命名。一件事物,我们为了区分它,就给它命名,但这个名字只是个代称,并不是事物本身。比如:我们通常吃的饺子,在南方叫饺子,在北方叫扁食。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名字也处于变化之中。比如,现在我们喝的,在古代并不是汤,而是指热水;再比如风筝,古代叫纸鸢;我们现在所说的,在古代也不是金子,而是泛指金属。

在《道德经》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把理解为命名名字,而是指辨别、区分事物的方法。即便如此理解,这个也并非恒定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用以辨别事物的方法是可以掌握的,并据此对我们认识世界提供帮助,但我们要认识到,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我们再来回头说说

《道德经》第25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32章又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这样看上去,道并不随着万物而变化,而是万物随着它而变化,那么本身究竟变还是不变呢?

可以说,既变又不变。不变,是指它的本质是遵循自然本性,这一点不会改变;变是因为自然本性(可简单理解为形势和环境)在变,道若要遵循它就必须随之而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反过来就更容易理解外圆内方识时务者这两句话:讲的道理是没变的,变的是环境和形势。

3无为的关系

除了第一句话外,大众对《道德经》的理解,谬误或者错漏之处还不少,这大概缘于版本众多的缘故(后人在解读时经常修改原文),也可能是部分字体、字意从古至今的演变造成的。

比如,《道德经》中经常讲的无为,今人普遍理解为什么都不要干,据此称《道德经》有消极意义。但通读《道德经》,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要干的意思,反而是劝当权者顺势而为、循道而为

《道德经》第2章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就是,圣人用无为的理念来对待事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涉,生它而不据为己有,作为而不添加自己的倾向,功成而不自居,因为不自居,所以无所谓失去。

什么是无为?老子也用多个章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其中重要的一章是第3章,讲的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之货,使老百姓不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乱。因此,圣人的治世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这就是无为的原则,这样办事顺应自然,天才就太平了。

当然,这一章节又引起众人的误解,认为老子是在宣扬愚民政策,其实不然。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并非我们所理解的让百姓永远保持愚昧状态、吃饱肚子就行,而是说让老百姓不钻营、不花花肠子,保持淳朴、简单的生活,不要有太多欲望。这里的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志气,而指企图心、竞争心,无知也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指不要有巧智,也就是说不要狡猾、欺骗、隐瞒,不要耍花样、设套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