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委会怎成了浮夸比拼的“名利潮?

(2022-10-26 07:46:39)
标签:

时评

教育

育儿

财经

文化

分类: 教育文化

家委会怎成了浮夸比拼的名利场

严循东  20221026

近日,一篇题为《哈佛毕业,不配进上海小学家长群?》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了舆论关注。

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从事私募基金,丈夫哲学博士后”“知名外企人力总监,虽有资源但比不了其他各位父母”“无业,但家里被分了25套房,平时清闲能出力”……在上海某小学的家长群里,有人秀学历,有人秀履历,有人炫耀家庭雄厚的实力,让人窥见了有如秀场一般的家委选举现场。

这篇真假未辨的网文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家委会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在中小学,家委会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事情需要家校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家委会可以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家委会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换言之,家委会应当是一个集中家长意见、向学校表达诉求、促进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好端端的家委会,却因为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出现变味走样的情形。有些家长觉得家委会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让孩子获得老师的更多照顾,使出浑身解数参与竞选。成功当选之后,有的热衷于拍马屁,有的搞一言堂,有的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

前不久,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一则留言就引发社会关注:安徽某中学高二学生家长质疑,孩子班里收取共8万元班费的合理性。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要缴纳近2000元,如此天价班费确实令人咋舌。可官方给出的调查回复表示,费用经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后代收代支。既然家长们都同意,又怎会有人发帖求助?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家委会的异化以及权利边界的模糊,不仅使其真正功能形同虚设,还加剧了教育焦虑,恶化了教育生态。

哈佛毕业不配进小学家长群一事,真假尚待进一步确证,但类似的事情之前确实发生过。此前,上海、杭州等多地都出现过家委会竞选堪比选CEO”等现象。常青藤名校、知名企业白骨精、过亿资金的雄厚财力……一个个笼罩在竞选者头上的光环让旁观者自叹弗如。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竞选很公平,大家亮资历亮简历,拼热情表决心。但比起高学历和社会精英的光环,家委会更多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心和热情。如此竞选或多或少涉嫌拼爹”“拼妈,成了家长之间资源、关系、实力的比拼。家委会不该成为一种教育名利场,浮夸的比拼方式也很容易对孩子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让家长免于内卷之苦,不让孩子的灵魂过早刻上功利的印记,理应还家委会以本来面目。

设立家委会是学校推进现代治理的举措之一,其本意就是要厘清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机构之间的权责边界。将家委会引向正途,除了明晰权责边界之外,还要在人选上把好关。在这方面,媒体报道过的中专生当了12年家委会会长家委会竞选不拼职位拼学习等事例,颇具借鉴启迪意义。

一言以蔽之,遴选家委会成员的关键在于竞争者是否有一颗为班级和孩子服务的真挚之心。家委会成员只有心中装着全体孩子,而不仅仅是自己家的娃,才能够规范运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